楊閆慧杰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甲午戰爭至清末新政時期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變遷
楊閆慧杰*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張之洞所生活的時代正值清王朝的社會大變動時期,他作為一名清廷要員,既為朝廷賣力,又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中西文化、制度差異,引進西學,以維護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化,其本身對待西學的態度隨之發生轉變,“中體西用”的思想內涵逐漸豐富,漸成體系。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所提出的“中體西用”思想廣為大家所熟識,但這一思想并未隨著洋務運動的失敗而逐漸消亡,而是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涵,本文就洋務運動以后,將張之洞“中體西用”思想的變遷分為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分析比較,既可看到其連續性,又可看到其差異性,并逐步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吸收傳播西學的態勢,對西學的引入與學習也逐漸由器物層面過渡到制度和政治體制層面。本文有助于人們更加客觀的認識張之洞在推動西學傳播,促進近代社會發展所做的突出貢獻。
張之洞;中體西用;勸學篇;演變
甲午戰前張之洞就已經有機會接觸西學,拓展自己的視野,并經歷了從清流派到洋務派的轉變。但作為一個傳統的封建士大夫,其思想固然要受傳統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張之洞對西學的認知主要還局限在西方的器物層面。
早年時期,張之洞雖為清流,但其思想與那些固步自封的清流士仍有差別。這與其仕途生活有著不可或缺的聯系,十年的京外學官生涯不僅使他能夠深入到清末社會現實的深處,同樣也賦予其研讀西學的機會。通過接觸西學,張之洞的眼界得以開闊,對待西學的觀念發生轉變。他在任四川學政時曾為書生編纂過《書目答問》,其中就西洋譯書及介紹西洋情況的書目就有二十多條,足以看出他非但不排斥西學,相反還將其加以推廣和學習。再如1880年的《會議未盡事宜片》中說:“至于教練海戰,實是襲人所長,聞赫德愿覓西士助我教練海防,其說未償不可酌采。”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張之洞對待西學只要與我有用,皆可擇取,并不排斥西學。這與頑固的清流人士有很大的區別,但限于之前所說,早期的西學態度植根于封建土壤,因此在認知上還有很大的局限性。
1881年張之洞調任山西巡撫可謂其仕途的一大轉折,此時的張之洞從之前的一名閑散京官成為了執掌一省事物的封疆大吏。受仕途及環境的影響,此時他的西學觀也在悄然發生著轉變,由清流黨人對西學的批判態度轉而對西學表現出十分明顯的興趣。當時一些省份的督撫通過興辦洋務,財政和軍事實力大增,這引起了他的效仿之念,而早在曾國荃撫晉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就專門為山西設計過“洋務”方案。這些未被曾國荃采納的方案之后被張之洞所接納,于是他利用這一難得的時機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后開展了興學校、育人才、招聘洋務人才、設立實業機構以及籌辦編練山西練軍等措施。他還聘請李提摩太為顧問,接受他的西化方案,先后在山西開辦了一系列洋務事業,并受李提摩太“借鑒異方,補苴中國”②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以儲材為先,方今萬國盟聘,事變日多,洋務最為當務之急”的理念。③雖然這些舉措并未獲得明顯成效,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張之洞由清流派向洋務派的轉化趨勢。
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后其西學觀得以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借此機會,張之洞得以從相對偏遠閉塞的北方來到相對開放,具有優越戰略位置的南方,這使得張之洞的眼界隨之大開,同時也為他仕途的登進提供了又一難能可貴的機遇。之后他參與了中法戰爭,戰爭的實踐讓他對軍事科技層面的中西優劣有了更真切和深刻的體會。張之洞認識到,鎮南關一戰的勝利與老將馮子材先進的武器裝備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在當時要想使用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就要受制于洋人,而如果自己能夠掌握軍械制造的技術就可以挽救民族免受列強欺凌的命運,因此他萌生了學習軍械制造,學習開采,煉制煤鐵和培養使用修理器械的專門人才的決心。張之洞從改良軍備入手,建造軍艦,開設水陸師學堂,招募洋將,翻譯西書,不僅如此,他還架電線、修碼頭,建立廣州織布局和槍炮廠,以強烈的實用精神,吸收學習西方科技,以期能夠維護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同時也完成了向洋務派的轉化。
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給清朝統治者當頭一棒,這不僅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震驚和憤怒,更使得一直處于天朝上國迷夢中的清朝統治者逐漸清醒,一場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維新變法運動迅速席卷中國大地。洋務派“中體西用”的文化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此同時這一時期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文化觀也開始逐漸發生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
甲午戰后,張之洞對西學的認知開始由西藝逐漸擴展到整個西方政治文化范疇,對西學的態度也由甲午戰前的全力吸納變為“講新學,補舊體,抑西體”,他積極的與維新人士康、梁等人進行斡旋,支持其在上海召開強學會并出資創辦《時務報》,這些舉措對維新運動的開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正是由于隨著他對西學了解的逐步深入,開始認識到如果對西學加以全力吸納、應用,就會脫離實際,他深怕這樣會造成亡國、亡教、亡種的嚴重危害。所以張之洞所倡導的新學與舊學相對應,也是有選擇的。主要包括西政、西藝、西史。這里的西政主要指的是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等具體的管理制度,而不包括國家的政治體制。由此可以看出張之洞西學的研究已經遠遠超越了只知提倡船堅炮利、百工藝技的李鴻章、曾國藩等原洋務派領軍人物,開始出現與維新思潮相接軌的趨向。但是畢竟張之洞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學術觀點,社會地位有所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分歧也開始逐漸暴露。他的幕僚辜鴻銘曾說:“文襄之效西法,非慕歐化也;文襄之圖富強,志不在富強也。蓋欲借富強以保中國,保中國即所以保名教也。”④所以張之洞反對維新派所提倡人人有自主之權的民權說,他認為人人有自主之權,則國將不保。張之洞所理解的民權,是國有議院使民間可以“發公論、達眾情”,是讓民申其情,而不是讓民攬其權。更何況現有的體制本身就有公議體系,無須襲議院之名,中國民眾也缺乏擔任議員的能力,所以他認為在中國設議院的時機尚不成熟。
而他鑒于之前在官場的豐富經驗也逐漸意識到維新派的路子可能走不長久,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中體西用”的思想內涵,并逐漸與維新派人士劃清界限。而此時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內涵的演變,我們也可以從他《勸學篇》的外篇中找到有力佐證。他一面鼓吹忠君衛道,一面系統的闡述自己“中體西用”的思想體系,成為了“中體西用”的集大成者。張之洞反對頑固的守舊派不知變通、泥古不化的作風,又不贊同維新派提倡的自由民主,興民權,廢三綱的政治主張。他號召人們學習所謂的西政西藝,即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參照西方先進制度,對中國傳統的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都加以改造,以達到富國強兵,挽救危亡的目的。因此從張之洞的《勸學篇》外篇我們可以看到以洋務派為代表的開明封建士大夫對中國近代化的艱難探索——即主張有限度的變革。
20世紀初,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后,清廷被迫遷往西安,面對“京畿之變,大局幾危”的形勢,一批官員積極呼吁變法,張之洞作為一位多年為官的清廷重臣,早已深諳官場規則的他在慈禧宣布實行變法新政,張之洞不“變體”的態度也開始發生了轉變,認為只有“大加興革”才有可能挽救趨于滅亡的封建王朝,開始主張改革官制推行君主立憲,這一時期的張之洞認為西法,西政、西藝、西體皆要學,成為實行變法新政的領軍人物。
《江楚會奏變法三折》作為清末新政的一個代表性文件,也可以看作是張之洞長期變法思想的一個總結。雖然其中大多數內容仍然重申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時期提出的改革內容,但我們從中已經明顯可以感覺到他的改革訴求已經從低層次的經濟領域改革向高層次的政治領域改革的過渡傾向。例如其一,奏折中我們可以看出張之洞對封建專制體制的強烈不滿,并主張朝廷破常格、除官氣、達下情。其二,奏折中提出了建立近代法制的問題,主張聘各國著名律師,采納其中適合本國國情的部分,制定鐵路、礦務、商務、交涉刑律等各項專門律法。⑤他斥責清代刑獄“濫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提出禁訟累、省文法、省刑責、重眾證、修監羈、教工藝、恤相驗、改罰鍰、派專官等九條的改革建議。體現了從野蠻到文明,向資本主義刑獄制度看齊的趨向。此外還提出的科舉改制與近代新學制的建立、用人行政政策和經濟法規的制定等措施,都已表明這時的改革已經深入到體制本身,也說明張之洞“中體西用”的這一思想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入的。
而關于在中國開議會、定憲法、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進行政治體制變革的主張,張之洞則逐漸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以及后期的立憲派代表張謇等人相互影響,最終促成了清末預備立憲和官制改革。1904年,張之洞在督撫大臣中率先提出立憲主張,同兩江總督魏光燾上奏《擬請立憲奏稿》,1905年,又同袁世凱等督撫電請清廷派親貴大臣分赴東西各國考察政治,將其作為政治改革的參考,最終推動清廷的預備立憲和官制改革。張之洞對各國憲政的考察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最終主張在中國實行立憲打上了圓滿的句號。
張之洞是一位與時俱進,注重變革的封建士大夫,他在晚清社會中的歷史地位及其對晚清和近代社會所造成的影響都是不容小覷的,可謂是“中體西用”思想的完善者和執行者,究其一生,“中體西用”的思想不僅隨時而變,也隨事而變,探究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張之洞的施政理念和措施,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研究近代社會。
但是分析人物思想決不能拋開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物的社會地位,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觀既受到時代的影響,也受到時代的局限。因此我們在分析其“中體西用”的思想觀時不難發現他既有“趨時”的一面也有“附權”的一面,這一特點又深刻的反映在他的改革實踐中。因此在其改革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心態,“趨時”是因為多年的官場生涯使他擁有了良好的政治敏銳度,這使得其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變革自己的施政方針和策略;“附權”則是因為他所處的政治立場使得他不得不考慮個人的仕途前程,因此在帝、后紛爭中始終處于兩難抉擇,張之洞也正是在這種矛盾的狀態中走過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總結他的“中體西用”的思想大致經歷了中西獨立、以西補中、中西會通三個不同時期的變化,而引起這一變化的原因除了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的變化以外,主要是張之洞本身對西學認識的逐漸深化和其自身實踐活動的推動。雖然張之洞始終抱著“中學為體”的態度,但是他在西學探索中所做出的貢獻,對推動中國邁向近代化,富民強國依然做出了不容小覷的突出貢獻。
[ 注 釋 ]
①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②黎仁凱,仲康模.張之洞與近代中國.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③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④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⑤張之洞.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第三折.
[1]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中國書店,1990.
[2]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張之洞.勸學篇·張之洞.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4]張之洞.江楚會奏變法三折.第二折.
[5]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6]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黎仁凱,仲康模.張之洞與近代中國.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9]黎仁凱.張之洞與晚清政治.河北學刊,1997(5).
[10]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張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1]孔祥吉.張之洞與清末立憲別論.歷史研究,1993(1).
[12]秦進才.《勸學篇》與“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3).
[13]李哲欣.體制內的漸進式政治改革——張之洞政治改革思想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14]王志龍.一位儒臣的政治訴求——張之洞政治改革思想的嬗變.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楊閆慧杰(199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G
A
1006-0049-(2017)09-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