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聆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
張之洞《勸學篇》的傳統文化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
張韻聆*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0228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船堅炮利不僅打破了中國緊閉的國門,同時送來了先進的科技,以及看似“先進”的西方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沖擊下,批判中華傳統文化“繁難無用”的聲音越來越大,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統治地位面臨挑戰。在中西文化的交鋒中,張之洞提出了“中體西用”的中庸思想,強調吸收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但是必須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立場。同時,為應對改良派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張之洞在他的《勸學篇》中,對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致用當務”的要求,秉持“應世變”的原則,明確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雖然張之洞作為封建階級的代表,他的“中體西用”思想確實存在局限性,但他的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仍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事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張之洞;勸學篇;傳統文化教育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在與西方文化的交鋒中,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處于劣勢,并表現出“繁難無用”的弊端,加上改良派對中學的批判與西學的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國人對是否有必要學習傳統文化感到疑惑,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內容——儒家思想中所宣揚的封建禮教對國人思想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作為晚晴封建官僚的代表,張之洞十分清楚這種情況對封建統治的沖擊,由此,他創作《勸學篇》,力圖會通中西,以正人心。
張之洞的《勸學篇》發表于1898年4月,全書內容新舊雜糅、會通中西,很好的應對了“舊者因噎而食廢,新者歧多而羊亡”[1]的尷尬局面,強調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中國實現富強、追求民族獨立的關鍵所在,但“西學必由中學始”[1],故而在書中,他提出了中學為內學,“治身心”;西學為外學,“應事變”的主張。由此,《勸學篇》被看作是他的“中體西用”思想的綱領性著作。他告誡國民,必須遵循“先中后西”的順序,先打牢中學的根基。那中學學什么?他強調要“先通經以明我中國先圣先師立教之旨”[1],然后“考史以識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1]。但是中學經過五千年的更替,知識繁雜,且有些內容隱奧難明,其實對今日世事已經沒有多大幫助。因此,就要求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求精不求多,注重其中“致用”、“切要”的內容。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將傳統文化教育稱為“中學”、“舊學”,強調的是對孝經、四書、五經、中國歷史、地理、政治,及漢唐以來有益于今日的文章的教育與學習,其中又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思想為重,至于孔孟以外的經史子集,其中的中理精言可以補經義、應世變,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學習,但是對諸經的理解必須折衷于儒家經典。他同時也強調“以致用當務為貴,不易殫見洽聞為賢”[1],旨在“求精”,而非“求博聞”,秉持這種中學的教育理念,張之洞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學習劃定了以下范圍:
首先,張之洞對傳統文化教育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通經以明大義”,強調對經書中有助于國人治身心、治天下的大道理的學習與理解,比如《易經》的大義就是“陰陽消長”;《詩經》的主旨就是,“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而《禮記》的大義便是,“親親,尊尊,賢賢”。由此看來,對諸經的學習,張之洞強調的是“求精”,旨在明確經書中的大義,同時注重其中對今日世事有實際幫助的要指,瑣碎又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是諸經中各有說法的內容,可置之一旁,不用浪費時間去鉆研。小學堂中對經義的教育也一樣,不要求全篇解讀,也不追求教育對象能夠對經書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只講各經的要義。他認為,這樣治經,“淺而不謬,簡而不陋”,即使學生半途而廢,但因接受了經籍義理的教育,便不會做出離經叛道的事,也不算是一無所獲。
其次,強調切用。張之洞的“切用”原則,在史學教育方面,強調的是對“事實”與“典制”的學習。要選擇有助于今日吸取教訓的史實,參考書目有《資治通鑒》、《續通鑒》、《明通鑒》、《紀事本末》等,典制的學習則強調可供今日吸收與借鑒的內容。而政治課程方面,張之洞強調讀“近今者”,以清朝的政治為首要,百年以內的政治事件與五十年以內的奏章、議案最為重要,其他的略知一二便可。接著是地理的學習,先學習中國地理,主要學習中國地形地貌、水域、物產分布、城市分布、海防邊防、通商口岸等內容,強調必須先掌握中國的基本情況,之后才可開始對環球地理的學習。
張之洞作為晚晴封建官僚的代表,決定了他所提倡的傳統文化教育最終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為了鞏固滿清政府的統治,因此他強調必須“先中后西”。如果身為一個中國人,卻不了解中國的基本情況及文化傳統,那就像是“不知其姓之人、無髻之騎、無舵之舟”[1]一樣,變得崇洋媚外,甚至會因為過分向往西方國家的自由與富裕,變成列強的走狗,做出危害中國利益的事情,在張之洞看來,主張全盤西化就是崇洋媚外最好的例子。所以,張之洞主張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對國民進行“正人心”的愛國精神教育
但是,不得不表明的是,雖然張之洞看到了傳統文化對愛國精神培育的促進作用,但是他錯誤地將“愛國”等同于“愛滿清政府”,他告誡國民要“人人與國為體”,其實是以傳統文化中的“忠君愛國”思想,來教育國民要與清朝統治者“上下一心”。為實現鞏固封建統治的教育效果,他在《教忠》中列舉了清朝統治者的十五條仁政,涵蓋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來博取國民對統治階級的認同與信任。除此之外,他所強調的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教育,其實也是為了加強封建禮教與三綱五常等封建思想對國民思想的約束,樹立身為“清朝子民”的意識,力圖使國民在清朝統治者的領導下,各安其份,各盡其職。
中華傳統文化是愛國精神的重要源泉。愛國主義是國民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與發自內心的忠誠之意,以及為爭取祖國越變越好的奮斗精神。那么,愛國精神從哪來?當國民對本國的光輝歷史以及先輩的成就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愛國之情便油然而生。由此看來,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為促進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對張之洞的《勸學篇》進行細致的研讀,不難發現,他也深知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集合而成的風俗習慣、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乃至每個中國人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愛國精神培育,以及民族凝聚力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樹立國民的民族自信心,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夠促使國民與統治階級把勁使到一塊去,共同促進中國的獨立富強。這個道理在今天同樣適用。要使中國發展壯大,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養分,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歷史變遷,其中確實有許多內容已不符合現在的時代特點,這便要求我們要區分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精華的,同時仍蘊含時代價值的內容,這便是我們現在強調要弘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那么,如何明辨其優秀與否呢?張之洞《勸學篇》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由于政治立場的局限,導致張之洞為維護封建階級的統治而選擇了傳統文化中封建、腐朽的部分,比如三綱五常思想,忽略了其中優秀、精華的教育內容。但是,以辯證的眼光看,他又無意中為傳統文化的弘揚開具了一副高明的藥方——致用當務。他的這種“知要”的理念,于書中主要體現在強調對“今日有用者”、“有關今日鑒戒者”、“可資今日取法者”的內容進行學習,旨在提高傳統文化“應世變”的能力,這對當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同樣有借鑒意義。今天,我們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所謂“優秀”,其實也可以說是將張之洞的“致用當務”的原則進行細化。首先,強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對當代人的精神層面有指導作用的部分,比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當代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思想,這些內容都能夠幫助人們調整好精神狀態以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其次,是對現實生活有更具體的借鑒意義的內容,比如自古流傳下來的經驗,以及至今仍在沿用的、并未過時的技術等等,這些內容,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為人們的實際生活提供便利,這些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蘊含著時代價值,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鑒的部分。
[1]張之洞,陳山榜評注.勸學篇.吉林出版集團,2011.
[2]祝婷婷.張之洞的《勸學篇》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張韻聆(1991-),女,漢族,海南文昌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09-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