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迪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
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試點成為社區治理新模式
黃 迪*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社區正在發展形成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體,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社區治理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部分和微觀實踐,更加強調多元主體參與治理。近年來,城市網格化綜合治理模式正在成為整合多元治理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新模式,本文通過分析網格化綜合管理在社區的具體實踐,總結網格化管理這一社區治理新模式。
網格化管理;社區治理;新模式
在當前中國社會經濟開始轉型之際,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人民群眾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參與社會治理的意愿以及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也更加強烈,城市社區社會職能的發揮和治理都是社會管理的關鍵領域,調整傳統社區的結構模式,建立一套新型的社會管理模式是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必然趨勢,網格化綜合管理應運而生。
(一)社區管理高要求與效益單一的矛盾
當前,社區治理中市容環境問題、違法建筑搭建、“群租”現象等成為投訴集中的領域,但現有社區管理不舉不理、權責模糊、手段單一等問題顯現出社區管理被動式、交叉性、單一化的特征,將無法長期滿足城市居民對于社區管理的高要求。
(二)社區管理高成本與效率不足的矛盾
隨著區域人口的不斷富集,管理對象的流動性、管理問題的復雜性、管理資源的有限性、管理矛盾的多發性造成社區管理的成本不斷推高。然而,現有社區管理依賴集中整治、依賴短期高壓、剛性執法,反映出社區管理運動式、粗放性、靜態化的特征,制約了管理成本的降低,表現為效率不高的特點。
(三)社區管理高風險與應急遲緩的矛盾
突發公共事件對地區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構成較高的風險。目前社區管理的扁平化、程序化、預警化程度仍顯不夠,預案式處置能力等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強,離潛在風險的快速反應、系統處置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所謂網格化,最初主要是用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后來逐漸被引用被并加以改造成為一種政府管理領域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而城市網格化管理,就是這樣一種基于數字化信息管理方法,將城市基層所屬區域以網格為單位加以劃分,使得各網格之間能有效的進行信息的交流,資源的共享,以實現城市基層組織的扁平化和公共服務的精準化,專業化。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的主要特點為科學定域、人網合一、多元共治、綜合服務。
徐家匯社區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工作的基本框架為,一個平臺中心、三類區域網格、三大管理內容、三個發現渠道、三大處置機制和三類監督體系。
(一)中心平臺
街道建立“1+3”的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大平臺,“1”即一個中心即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3”即三套系統,包括網格化管理系統,轄區視頻監控系統以及手持終端系統。
(二)區域網格
充分考慮區域功能、力量分布和場所區位,立體化、全覆蓋、功能性劃分網格,將轄區劃分為“4+29+(-1)”的網格系統,即4個道路網格、29個居民區工作站(網格)、1個軌交地下網格。
(三)管理內容
梳理道路網格、地下網格、居民區網格這三大網格的所有城市綜合管理事部件共211個小項,每類網格事部件再細分為巡查類、投訴類和管理類,形成三類網格的管理事項清單。
(四)發現渠道
借鑒聯勤聯動機制的廣泛發現模式,引入專職網格員的專業發現方式,重視社區群眾、轄區市民參與發現城市綜合管理問題,建立問題發現隊伍,形成專職網格員發現、兼職網格員發現和社會公眾發現三個渠道。
(五)處置機制
建立“三個聯”機制,一是聯勤巡邏,道路網格配備若干巡邏車,民警、城管、保安每天進行聯合巡邏,現場處置各類問題;二是聯合整治,以民警、城管、保安等核心力量為主,其他管理部門根據需要協同組合,對轄區社區管理難點頑癥問題進行聯合整治,形成治理合力;三是聯動管理,針對道路管理的紅線邊界、“門責”管理的時間盲區、涉及企業、單位的問題整改等,積極與企業、單位對接反饋,協調解決,共同管理。
(六)監督考核
建立健全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考核體系,明確三類考核方式,即中心考核、系統測評、社會評價;確定三種考核對象,即職能科室、網格員和處置隊伍;形成六大考核指標,即問題的發現率、日常的管事率、處置的效率、頑癥的解決率、整治的回潮率、公眾的滿意率,根據考核結果給予合理獎懲。
下一步,對于推進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主要有三點設想:
(一)建立三維化的綜合信息查詢
制作社區的三維地圖,將學校、公園、商場、醫院、銀行、賓館、景點、商務樓、道路、地鐵口、車站、派出所、重點場所、管理力量分布、監控攝像分布、居民居住情況、公司情況等信息通過三維形式導入地圖,足不出戶實現社區多重信息的有效查詢,為快速、有效決策,及時、準確處置提供信息保障。
(二)建立統一化的城市信息數據庫
目前,各個條線、部門都掌握一定的單位、人員、實體等信息數據,但是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狀態,缺乏必要的聯系和互動,社區管理信息資源的共享性較差,也制約了政府綜合管理功能的發揮。在聯勤信息平臺上,將協調整合社區管理的各項信息,實現社區管理數據的共享。
(三)建立預警化的智能視頻監控體系
目前的視頻監控系統大多采用錄像加人工監控的模式,只能提供事后分析的線索或發揮現場指揮的有限作用。徐家匯社區聯勤信息平臺將改進視頻監控系統軟件,采取自動預警監控的模式,系統將自動通過對視頻圖像內容的分析來引發報警,如人流量統計、異常行為(亂設攤、流浪乞討等)報警、人群聚集報警、斗毆行為識別等。即使在無人值守的情況下,也可以及時發現各類隱患的線索。
[1]劉旺洪.社會管理創新:概念界定,總體思路和體系建構[J].江海學刊,2011(5).
[2]王名,楊麗.北京市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2).
[3]陳東冬.從民生視角看社會管理創新的困境和有效途徑[J].商業時代,2015(30).
[4]王棟.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機制:結構、效應及構建路徑[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8).
[5]黃文,黃盛.城市社區網格化治理創新模式及思考[J].社會經貿導刊,2016(11).
黃迪(1989-),男,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
D
A
1006-0049-(2017)09-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