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月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
中學校園暴力現狀及原因淺析
張譯月*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校園暴力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青少年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作用。而學校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的不完善以及社會文化尤其是網絡文化的泛濫,都是校園暴力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立足于社會現狀,結合實時的校園暴力事件和國家政策對校園暴力的現狀和原因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并提出校園暴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來預防和懲治。
校園暴力;青少年;中學
校園暴力在學校范圍內所發生的各種暴力行為,青少年的這類不良行為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廣受社會各界關注,引發人們的討論和思考。隨著經濟的發展、傳媒通訊技術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浮出水面,事態之嚴重令人詫異。
我國應對這些負面現象也出臺了相關政策,并在逐漸完善中。2016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近期校園暴力頻發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教育部要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同年11月,總理在第六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指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是社會道德文明、尊重保障人權、國家法治水平的體現。要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督和政策執行力度,嚴厲打擊校園欺凌、暴力、虐待、性侵、拐賣等侵害婦女兒童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批示的強調和治理覆蓋廣泛而且成效明顯,也代表了現階段國人對校園暴力及其重視的態度。就在2016年12月19日,一則新聞引起全國人民的注意,7名欺凌他人的少女均獲刑,最長的是被判處六年有期徒刑。正是因為長期以來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不能得到應有的懲處,才導致青少年行為無底線無限度侮辱、欺凌同學的行為不斷發生。所以,雖然這次霸凌時間發生地點不在校園內部,但本次事件的解決仍具有標桿意義。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運用網絡來尋求幫助,揭發事實,媒體對事件的曝光既引起人們的重視、促進法律法規的健全,但也給青少年一個效仿的方向,極有可能成為“負面的榜樣”。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孩子快樂學習和成長的一片凈土,可是為什么會校園暴力長期以來頻發不斷呢?經過分析,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們最直接關注到的就是學生長期所在的、學校教育環境極其它的影響。
當前校園暴力的頻發與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國教育環境壓力大,有很強的目的性,學生們在學校環境中總是感到枯燥、乏味。這使學生的情緒容易緊張,并且稍微再成績上落后一點,就失去了自我價值,挫折感與自卑感的積累容易引發暴力事件來宣泄自己的情緒和力量。試想如果一個教師自己都沒有發自內心地覺得素質教育課程很重要,那學生如何信服口服的其接受和學習呢?不懂得如何正確排解自己的心理壓力,也不懂得如何尋求保護自己的途徑。因此叫教育的內容有所偏頗,依然是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現象。
校園暴力也與近些年頻頻曝光的另一類新聞息息相關,那就是——教師對學生體罰甚至施暴的現象,無論體罰的原因是處于好意還是惡意,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學生模仿老師,學會以暴力來解決問題的這種方法就會促進學生攻擊性人格的形成。另一種看不見的暴力也不容小覷,那就是教師的“冷暴力,教師對學生的不理睬、諷刺挖苦等語言行為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導致學生厭學、自閉、被其他同學們孤立,極大地傷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學校為了息事寧人只讓老師支付醫藥費用,但卻把事件的導火索歸于學生的不是,甚至很多情況還要學生向老師道歉,這樣會對學生造成非常嚴重的挫敗感和背棄感,甚至會引發學生以及家長針對教師的新一輪報復行為。
第二,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十分重要,家庭暴力是青少年暴力行為產生的根源。
家教是學生形成性格的重要場所,家庭也是孩子成長路上受影響最緊密的環境。那么主要促成青少年暴力傾向的家庭因素總結為以下兩方面:其一,專制性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法,不給予孩子溝通、表達和傾聽的機會,那么孩子對其他事情的處理也很可能是簡單粗暴的;其二,家庭氛圍的不和諧無法給孩子一個溫馨健全的成長環境,比如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暴力頻發、父母離異等負面刺激情況的同時,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護,就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投下陰影,從而形成“攻擊性人格”并產生欺凌他人的行為,來獲取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青少年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接觸到社會各個方面的文化,但辨別能力不夠成熟,極易收到負面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中,語言及其地自由化,人們在網絡上享受著來自快速且廣泛的資源,也盡情地表達著自己的觀點,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不受現實制約的特點,有一部分網民不對自己的語言負責,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而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解讀信息的能力較弱,且具有高模仿性。網絡中的暴力語言也會引起青少年的暴力傾向,不僅如此,網絡暴力甚至會直接威脅到學生的身心安全。
在全社會高度重視校園暴力事件的積極條件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應共同努力、協調共進、齊抓共管、密切配合,不僅要嚴厲打擊校園中的欺凌、暴力等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而且要做好生命教育和防治工作,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環境,讓校園做回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
[1]高銘暄,王作富,曹子丹,主編,力康泰,丁慕英,馬克昌,等編.中華法學大辭典·刑法學卷.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628.
[2]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6/12/content_5081199.htm,2016-06-12.
[3]中國政府網.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2/id/2369692.shtml,2016-12-12.
張譯月,女,漢族,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G
A
1006-0049-(2017)09-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