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春
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 泰州 225300
?
淺議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學說的關系
蔡長春*
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 泰州 225300
羅斯福新政;凱恩斯學說;關系
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初期,隨著自由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西方文明的嚴重沖擊,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把社會主義第一次變成了現實),以及法西斯主義的出現,使最傳統的主張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衰落了。一戰后,蘇聯在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方面的成就吸引了西方許多進步理論家的關注,而英美等國家由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經濟大危機而對傳統的自由主義失去信心(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正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達到極點的結果),在法西斯主義的挑戰面前無能為力。因此在傳統上奉行自由放任的自由主義經濟與政治政策的英美等國,為了應付經濟危機與惡化了的國際環境,也采取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政策。從本質上說,這種經濟政策,仍然是自由主義的政策,但與傳統的自由主義政策有所不同,而其理論基礎就是凱恩斯的理論。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了他的名著《國富論》,在這部著作中,他宣稱:借著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各人追逐自身利益的行為,會有效地促進社會和公共利益的增長,政府的干預必定是有害的。也正是在這一年,美國宣告了它的獨立。從此直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實際上是遵循并實踐著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學說的,“看不見的手”為美國經濟帶來了活力和財富。本世紀20年代,美國總統胡佛曾驕傲地說:“感謝上帝之助,貧困從這個國家的絕跡已指日可待。”但是1929年的大蕭條使美國的經濟一瀉千里,不可收拾。奇跡消失了,人們需要一位有魄力的人物力挽狂瀾。羅斯福上臺了。
羅斯福實行了一套國家干預的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有人認為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但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赫伯特·斯坦認為這是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加強政府干預,大力發展公共福利事業,增加政府支出以降低失業、擺脫大蕭條。羅斯福的新政,逐漸使美國的經濟復蘇。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劍橋,正醞釀著一場經濟理論的革命。這場革命最終催生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劃時代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書,該書于1936年出版。所以,在羅斯福實行新政時,這本書還未面世。但是,凱恩斯理論的思想已經為羅斯福周圍的許多經濟學家所接受,并影響到羅斯福的決定。因此,羅斯福的政策被認為是凱恩斯主義的。
凱恩斯的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相對于微觀經濟學,后者的代表人物是阿弗里德·馬歇爾(1842-1924),其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在20世紀30年代前一直影響西方。他通過對流通領域中供求關系的分析來說明價格的形成,以及如何實現供求處于均衡時的價格,即所謂均衡價格。這就是他的價格均衡論。他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分配理論。
凱恩斯拋開微觀經濟學的個量分析,而研究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需求或總收入與消費和投資總和的平衡關系,從而開創了現代宏觀經濟學。凱恩斯認為,社會的總需求,即有效需求,是由總消費需求和總投資需求所組成。由于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社會的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會總的供給水平(也就是生產水平)從而造成“非自愿失業”。換句話說,就是社會的需求不足以購買充分就業時生產的產品,再換句話說,就是人們不愿意花費在充分就業時掙得的全部收入。這就是凱恩斯的需求不足論。這種需求不足正是大蕭條的起因,也正是資本主義經濟病癥的根源。治愈的辦法是彌補“有效需求”的不足,為此就需要增加社會投資以引起消費需求的增加,并藉此擴大總就業量。“有效需求”的不足,具體的辦法就是擴大政府職能,國家必須通過變更利率,通貨膨脹、公共投資和公共工程等手段來干預并調節經濟生活,“讓國家的權威與私人的策動力量相互合作”。所以凱恩斯的理論實際上宣告了資產階級經濟思想史上的自由放任主義的統治地位的結束。
要注意,凱恩斯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他的經濟理論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有許多批評,但其宗旨是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刻拯救資本主義。但是他的拯救資本主義的手段卻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即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也就是說,國家對經濟生活不能放任不管,但干預又不是完全控制。
羅斯福的新政和凱恩斯的新經濟學相結合開創了美國經濟政策的新紀元,用赫伯特·斯坦的話說就是“羅斯福秩序”或“自由主義經濟學”。這一秩序歷時50年。曾廣為西方國家仿效。
但從本世紀60年代起,這一秩序逐漸失勢。70年代末期,交替上升的通貨膨脹和失業,徘徊在衰退邊緣的經濟狀況,逐漸出現了的“滯脹”,即通貨膨脹十經濟發展停滯,宣告了40年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明顯失敗。1981年里根的當選標志著羅斯福秩序的結束,經濟政策向右轉,躍居舞臺中心的新秩序是“保守主義”(實際上是在某種程度上恢復到傳統的自由主義)。其經濟思潮的觀念是消極的,是對“更少”的要求——更少的政府支出,更少的稅收,更少的赤字,更少的貨幣擴張,更少的政府干預。里根當政后雖然使美國的經濟出現低速持續增長的轉機,但與此同時稅收、赤字也年年增加。到里根后的布什,又使美國經濟陷入了困境。
1993年克林頓上臺時,仍然面臨巨額赤字、經濟滯脹等問題。克林頓的基本經濟政策是,削減預算赤字,降低長期利率,減少政府干預,緊縮政府開支,以更多投入于教育和技術改造來實現經濟穩步增長,而不是高速增長。到1996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巨額赤字均趨于減少,經濟發展趨勢穩定增長,這就是克林頓1997年連任總統的實力后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聯姻,是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結合起來,調控經濟,以求得經濟的不斷增長。
蔡長春,江蘇省泰州中學,中學歷史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和研究,發表各類教育教學論文130多篇部。
F091.348;K
A
1006-0049-(2017)09-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