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楊 洋
河南省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
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初探
王曉靜*楊 洋*
河南省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目前,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普遍問題,例如教學條件差、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教師缺乏護理知識、教學方法單一、護理專業特色缺乏等,本文就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護理系病理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做了深入研究,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探索出一條適合病理學發展的新模式,從而提高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的教學效果。
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科學。病理學在高職護理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開設在大一下半學期,前導課程有系統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等,后續課程有基礎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等。學生通過學習掌握病理學知識后,對患者因為病變所引起的一系列身體反應及情緒變化能準確的了解,從而更好地觀察患者的病情發展及心理變化,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改善和護理水平的提高[1]。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新的疾病也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這必然導致病理學在實際病例中診斷標準及診斷技術更新較快,因此如何在病理學教學實施過程中,將病理學基礎知識與病理臨床聯系,提高教學效果,是當前病理學教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
(一)招生學生的類型多樣化
隨著擴招的持續進行,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護理系的學生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通過普通高考的途徑進入本校的普通高中生,第二類是通過對口升學考試的途徑進入本校的三校生,第三類是通過“2+3”或“3+2”形式進入本校的五年一貫制學生,第四類是通過學校單獨招生考試途徑進入本校的“單招生”[2]。這四類不同生源的學生在理論文化基礎、專業素質、學習方法等方面必然也不相同,這些差異直接導致病理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能以“一刀切”的傳統方式進行教學。
(二)病理學教師缺乏臨床護理專業知識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護理系病理學教師大部分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師崗位,即從一個學校進入另一個學校,沒有從事過護理工作,也沒用受過專門的護理專業知識培訓,對護理崗位的專業需求缺乏充分的了解,對專業課程理論深淺程度把握不夠準確,由于教師護理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教師在講授病理學知識的過程中講的面面俱到,病理學知識和臨床護理結合不緊密,缺乏護理專業特色,這反而導致病理學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學資源嚴重不足
病理學是一門注重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學科,大體標本、病理切片、細胞學等觀察是形態學學習的主要手段[3]。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圖片、視頻等教學形式也應時而生,但是,現在實驗室內的大體標本匱乏,病理圖片和切片也較少,視頻資源庫較匱乏,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四)教學內容缺乏護理專業特色
傳統的病理學教學內容是醫學本科的壓縮版,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與醫學本科院校類似,對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缺乏針對性,無法體現護理專業特色和實用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與高職護理要求也不符合,違背了“必須、夠用”的原則。我們培養的是護理人才,不是臨床醫學人才,護理專業的學生所以學習的知識比較淺顯,不需要像本科臨床專業的學生一樣進行較深的學習,只需要了解病情的轉歸能夠輔助醫生的診斷就可以了,因此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缺乏護理專業的特色,沒有針對高職護理專業特色進行教學。因此,我們應專門針對臨床護理崗位,以突出護理專業特色為主線,重新組織教學內容。
(五)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病理學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以課堂中教師講為主,學生在講臺下面被動的記筆記,且師生之間的交流甚少,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很難將所學到的知識與臨床相結合,約束了學生職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以至于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效果較差,且使學生在面對臨床工作實際問題不具備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科學分班,進行分層次教學
將學生基礎類似的進行分班,將普通高中生分為A類班級,對口生分為B類班級,五年制學生分為C類班級,單獨生分為D類班級。這樣分班更利于教學組織的開展,在病理學教學實施過程中能夠更好的開展分層次教學,針對這四類基礎不同的班級分層次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實行不同步的教學進度,力求對學生因材施教,使優等生“吃得飽”,克服其驕傲自滿情緒;使中、低等生“吃得好”、“吃得了”,克服其厭學情緒,促進每個學生在最合適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的發展。
(二)加大對病理學教師的培訓力度
鼓勵病理學教師參加衛生系統的資格考試和職稱申報;鼓勵病理學教師多參加病理學會議,讓老師及時了解新技術及新進展;鼓勵病理學教師利用暑假和寒假時間到醫院進行下場鍛煉;與醫院合作舉辦各種培訓班,使老師能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知識更緊密的結合。“活到老。學到老”。教師應該不拘泥于書本知識,大膽走出去,不斷地加深自己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才能保證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將病理學理論知識和護理實踐知識緊密貼合,培養出更優秀的護理專業人才。
(三)集體備課
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目標是制定教學大綱和設計教學內容的依據,為此,我們邀請醫院護理專業的一線工作人員、大二專業課教師以及我們病理學教師三者共同研究教學內容,集體備課,旨在保證病理學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能夠貼近臨床護理專業知識,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突出高職護理專業特色。
(四)重組教學內容
為了使病理學教學內容能適合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教研室集體備課,重組教學內容。①“加強總論,淡化各論”。病理學“總論”是指導學習“各論”的總綱和基礎,“總論”是研究患者在形態和功能代謝變化的普遍規律,能指導護士解釋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應該重點講授;“各論”是研究和闡述各種不同疾病的具體的、特色的規律,能使護士在臨床上面臨某一癥狀時做出正確的判斷,對病情觀察具有預見性,例如“各論”中常見疾病的病理解剖內容如消化、呼吸、生殖等可以少講甚至不講,這些內容可與大二臨床護理專業課進行結合學習。②合理調整學時比重,縮減學時。刪除與其它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刪除與護理專業需求關系不緊密的內容,刪除過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增加與臨床應用相關的內容,使教材通俗易懂。③打破原有的切片觀察的實驗模式,部分實驗內容可以和生理學、藥理學、外科護理學等結合開設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學習能力。
(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確立“雙主體”關系[4]
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說”認為,教師應該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應該是客體。以杜威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說”認為,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客體。“雙主體說”則認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主體,即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這兩個主體相互依存,共同發展。
病理學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教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案例教學法、問題分解教學法、對比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情景式教學法等等,在課堂中充分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既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個器官,使學生對某種疾病的病理變化有直觀的、動態的了解,還可以將抽象的、枯燥的知識例如基本概念、理論、病理過程及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等以生動活潑的、有聲有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不同的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既考驗教師的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又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充分發揮“雙主體”作用。
(六)建立資源庫
我們利用多種方法獲取教學資源,例如在網站下載、到醫院現場拍照采集病理圖片、與網絡公司合作制作動畫等,將采集或制作成的教學圖片、動畫及視頻資料建立龐大的病理學教學資源庫,既能夠節省購買大體標本所花費的財力,還能夠及時的更新,很好地解決了教學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教師將多媒體課件、授課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作業、案例分析、病理圖片、動畫等教學資源放在學校網站的學習空間上,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利用手機或IPAD進入學習,實現教學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總之,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提高正處于發展的瓶頸,濟源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護理系圍繞培養目標,針對該系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探討,打破病理學發展瓶頸,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病理學教學模式,旨在提高病理學的教學效果。
[1]吳新剛.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探討[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8(3):81-83.
[2]范雙莉.高職院校生源特征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2:102-103.
[3]馮偉泉.高職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24):3277-3278.
[4]馬明.博弈論視域下高校師生角色定位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6):113-115.
王曉靜(1983-),女,河南鶴壁人,碩士,河南省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楊洋(1985-),女,河南濟源人,碩士,河南省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法醫學。
G712.0;R
A
1006-0049-(2017)09-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