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鵬程
博鰲育星國際教育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
弱勢群體保護視角下的經濟法功能探究
宣鵬程*
博鰲育星國際教育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弱勢群體保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經濟法可以調整社會利益分配,從而縮小貧富差距,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本文以經濟法為基礎,論述了經濟法對弱勢群體保護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四點以弱勢群體保護為核心的經濟法功能,以期為完善經濟法體系提供一定的借鑒。
經濟法;弱勢群體;功能
隨著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和政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遠大目標,構建倡導“以人為本”、充分保障人權的和諧社會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舉措。然而,在當下我國人口接近14億,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城鄉發展二元結構明顯,貧富差距逐漸加大,極大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因此重視并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顯得尤為重要。[1]經濟法作為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在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等手段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貧富差距逐漸加大、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等,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著眼于弱勢群體保護,探討經濟法功能對社會發展與進步具有深遠意義。基于此,本文對經濟法的內涵和特點及其弱勢群體保護做了深入闡述,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經濟法對弱勢群體保護的現狀與不足,最后對四點弱勢群體保護的經濟法功能進行充分剖析,以強化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全方位保護。
經濟法是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借助政府干預經濟的途徑,積極引導市場各經濟主體在相應的法律規范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協調不同主體間的利益關系,以實現國家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新興的部門法,經濟法既具有一般法律規范的共性,如強制性、規范性等,同時也有自身的特點,例如其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涉及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兩個領域,且調整方式更加靈活,通過有機整合民事、刑事等手段達到對經濟關系的高效調整,以促進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此外,經濟法對社會資源配置具有三大原則,即責權利相結合原則、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及國家、企業和個人利益相結合原則。
在市場競爭中,有強必有弱,因此可以說弱勢群體是市場競爭的副產物,這是不同競爭時代都會遇到的一個重要群體。弱勢群體是指在一個國家范圍內,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那部分人群,如失業人員等,他們的弱勢主要體現在財富、權利等方面。此外,弱勢群體還具有四種特征,首先是貧窮化,這部分人群的恩格爾系數處于較高水平;其次是低職化,受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更多從事體力勞動,且待遇較差;然后是邊緣化,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等有利條件,難以適應主流社會的生活,從而長期處于社會發展的邊緣;最后是脆弱化,由于不具有任何競爭優勢,因而在資源獲取和就業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經濟法不只是競爭強者的利益保護傘,還是通過政府干預經濟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強有力后盾。因此,經濟法的本質既是保護弱勢群體,特別是對于農民工等弱小群體,同時也是實現政府干預經濟的途徑之一,它對穩定社會經濟,促進經濟持久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主體更多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社會資源和財富逐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平穩發展。此外,經濟法的完善不僅能夠對市場經濟進行規制,還可以對民法等不同法律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進一步強化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由此可見,不斷強化經濟法功能、完善經濟法體系,對弱勢群體保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濟法的本質是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促進社會平穩持久的發展,然而這并不代表弱勢群體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度發展的今天,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一)市場規制體系不夠完善。市場規制體系是國家干預經濟、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的規范總稱,它對加強公平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弱勢群體限于社會資源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市場競爭中屢屢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例如社會各界尤為關注的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有待于市場規制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二)國家宏觀調控不到位。國家宏觀調控通過經濟杠桿作用可以使弱勢群體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然而在目前的弱勢群體權益保護中經濟杠桿的作用卻未能得到有效發揮。首先體現在稅收政策上,當下物價水平猛漲,盡管個稅起征點也有所提升,但對貧富差距不能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此外在弱勢群體就業上均存在不同的優惠政策。其次體現在財政收入支出上,以往過于偏重工業和商業,對弱勢群體關注不多,也不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三)貧富差距問題顯著。在市場競爭體系下,由于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經濟管理不到位,加之社會保障體系和稅收制度的不完善,弱勢群體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從而造成社會貧富差距逐漸增大,主要體現在城鄉二元發展格局等方面,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四)社會保障體系有待改善。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覆蓋城市和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涵蓋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則以五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內容為主。盡管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內容豐富,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突出,與經濟發展相脫節,例如農民創收困難造成人口流失等現象。
鑒于當下弱勢群體所面臨的窘境,通過不斷完善經濟法的平衡協調、穩定風險、提高效率的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緩解。[2]因此,本文從四個方面就經濟法對弱勢群體保護進行功能分析:
(一)完善市場規制體系。市場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有效調節資源配置,但其不是萬能的,必須依靠國家干預經濟,減少并消除市場競爭中的不正當行為,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3]因此,用經濟法來完善市場規制體系需要做到三點,即政府運用合理手段參與市場規制、提高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和信用度、加強市場管理與監督。
(二)加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經濟法對國家宏觀調控的管理是政府保護弱勢群體權益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是改進調控方式,通過合理規劃國家產業發展布局,對重點產業予以支持,并使各產業協調發展;其次是社會資源管理,通過對土地等社會資源的嚴格管理,制定完善的社會資源管理與監督體系;最后是調節投資環境,有利于為企業及投資者提供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完善稅收政策,縮小貧富差距。稅收是實現社會收入分配公平,減小貧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稅收制度更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不僅需要不斷完善稅收政策,減少直至消除收入分配不均的現象,還要通過改善稅收種類,對弱勢群體少征或不征部分稅收,以縮小貧富差距。
(四)利用經濟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需要不斷增加我國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包括資金投入等,并協調城鄉社會保障扶持力度;其次,更多關注農村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通過醫療救助和就業保障等措施,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4]
[1]劉強.經濟法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6(08):164.
[2]江曉波.新時期經濟法的社會經濟功能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5):188-189.
[3]張守文.提升治國能力的經濟法路徑[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01):149-155.
[4]胡光志,屈淑娟.經濟法在依法治國中的時代使命[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01):113-120.
宣鵬程(1997-),安徽利辛人,博鰲育星國際教育咨詢(北京)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經濟法總論。
D
A
1006-0049-(2017)09-0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