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展豪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試析不得強迫自證其罪
崔展豪*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是刑事司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我國2012年刑事訴訟法將其納入其中,體現刑訴法加強人權保障的趨勢,但是仍然存在法律位階不高、配套措施不完善、操作性不強和與如實陳述義務的沖突等問題,為此,司法實務中需要探索適用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良方。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刑事訴訟法;刑事配套措施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是犯罪嫌疑人享有的一項基本的刑事訴訟權利,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兒童權利公約》均有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改后第50條也有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的表述,已經體現加強人權保障、與國際法律體系接軌的趨勢。
刑事訴訟法第50條關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條文中規定了“嚴禁刑訊逼供…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此可以確定,公檢法在案件辦理全部過程中需要遵守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規定,其作為一項刑事訴訟中的要求已經在我國確立。其內容包括:被追訴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享有拒絕回答對自己不利的問題或者拒絕提供可能使自己定罪的證據的權利;追訴機關承擔證明被追訴人有罪的責任;被追訴人不應當因為其不自證其罪的行為而承受其他不利后果;被追訴人在非自愿情況下做出的口供應當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此外,與不得強迫自證其罪有密切聯系的是刑事訴訟法第118條規定的犯罪嫌疑人的如實回答訊問的義務和如實陳述后享有的可以被從寬處理的權利,下文將展開論述二者之間的具體聯系及其對司法實務的影響。
(一)法律位階不高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是一項國際通行的法治原則,其在法治國家的國內法和一系列國際法文件中都得到認可,是最低限度的國際刑事司法準則。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能夠體現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規定實質上是無罪推定原則在刑訴法條文中的具體體現,只能稱其為證據法中的一個原則,并沒有憲法依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沉默權。相比較域外部分國家將沉默權規定在憲法中的情況,我國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規定在位階和實質意義上都稍遜一籌。
(二)配套措施不完善
從目前的法律規定來看,我國幾乎沒有確立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配套規定,如訴辯交易制度、證據豁免制度、刑事免責制度和完善的技術偵查措施,這些配套措施確立的意義在于能夠減輕被追訴人拒證權對追訴機關辦案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防止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矯枉過正。
訴辯交易制度是在檢方和被追訴人之間進行的一種“認罪討價還價”行為的制度,其意義在于法檢部門可以用最少的司法資源辦理更多的案件,提高辦案效率,就被追訴人而言,認罪行為“換來”一定程度的刑事處罰措施的減輕因而對其有利,最終形成一種“雙贏”局面。訴辯交易的進行使得被追訴人即使享有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也會考慮進行認罪,利于追訴機關順利辦案。
證據豁免制度的實行便于追訴機關促使部分污點證人放棄拒證權、提供部分關鍵證據從而追究首惡分子的嚴重罪行,實現打擊犯罪、保護人民。
刑事免責制度的意義與證據豁免制度類似,以美國為例,國家機關面對公民行使“拒絕證明自我有罪特權”而拒絕供述從而不能獲得證明某一犯罪事實所必需的供述時,通過免除一部分同案犯的刑事責任使其喪失拒證權,強制其作證,追究其他同案犯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390條第二款有類似規定:“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三)可操作性欠缺
偵查機關在辦理案件時如果嚴格遵循刑訴法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規定,使被追訴人既沒有受到強迫、也沒有收到好處,辦案人員又不能采取上述配套措施,在這種情況下要求被追訴人如實供述基本不現實。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追訴機關往往容易繞過刑訴法規定違法辦案,造成落實這一原則的可操作性嚴重欠缺。
(四)與如實陳述義務是否沖突存在爭議
筆者認為,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與刑訴法第118條規定的如實陳述義務并不矛盾。原因有三:第一,犯罪嫌疑人坦白自己的犯罪事實后按照法律規定可以獲得從寬處理,因此如實陳述義務事實上確認了犯罪嫌疑人在自愿證實自己有罪時享有主動坦白并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和可能性;第二,如實陳述義務并非要求偵查機關強迫被追訴人如實供述,而是被追訴人自愿如實供述;第三,如實陳述義務并非意味著被追訴人不遵守該義務應當被加重處罰。因此,相比較完全的沉默權制度,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與如實陳述義務是可以共同存在的。
在我國當前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情況下,追訴機關適用該原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主要追求的是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能夠獲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從而辦好案件。
第一,追訴機關要明確告知犯罪嫌疑人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這一規定,告知他自己享有該權利;第二,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其可以選擇“沉默”,也可以選擇供述,不得強迫或威脅;第三,要善于利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偵查謀略促使犯罪嫌疑人自愿選擇如實供述;第四,要兌現在訊問期間向犯罪嫌疑人作出的政策性承諾,此舉有利于追訴機關未來辦好案件,同時司法機關也要注意,作出的政策性承諾必須是能夠實現的、符合法律規定的承諾。
[1]樊崇義.從“應當如實回答”到“不得強迫自證其罪”[J].法學研究,2008(2).
[2]董坤.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在我國的確立與完善[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20).
[3]彭伶.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
[4]尼瑪卓嘎.不得強迫自證其罪之適用及保障[J].中國檢察官,2008(7).
崔展豪(1995-),男,漢族,山東青島人,南昌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刑事法學。
D
A
1006-0049-(2017)09-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