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春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也說網上投票的非公正性
楊金春
南昌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生活方式,網上投票就是網絡發展催生的一種新興表決方式。網上投票因互聯網因素的介入而具有便捷經濟、平等直接、多元互動等優勢,然粗放式網上投票的泛濫已違背投票的初衷,網上投票的非公正性突出,已對部分人群及網絡生態造成危害,亟需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網上投票;非公正性;應對措施
隨著互聯網基本實現了對人們生產生活的覆蓋,網絡給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給人們增加了困擾,泛濫的網上投票就是困擾的一種。
網上投票并非學術概念,是一種網絡現象的統稱,一般認為網上投票是互聯網時代催生出的一種交往方式和選擇模式,是網絡與傳統的投票模式結合的產物,因互聯網因素的介入,網上投票與傳統投票相比具有突出的優勢。
(一)便捷性與經濟性
網上投票的便捷性體現在超越時間、空間,有效避免了信息溝通方式和信息獲取途徑等障礙性因素。傳統的投票手段較單一,且費時費力,成本較高。而網絡形成了多中心、開放式、交互性的信息傳播渠道,實現信息的大范圍和低成本的獲取。投票的成本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投票主辦方也因此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二)平等性和直接性
互聯網開創了一種信息多元傳遞的新局面。不分性別、年齡、地域、民族、種族、職業,每個網民都有表達自己的主張和意見的平等權,基于網絡而進行的投票活動也因此具有平等性。實體投票活動有較嚴格的程序流程,而網上投票則減少了這些程序,只要輕輕點擊一下鼠標或者屏幕,就可完成投票活動,直接方便。
(三)多元性和互動性
網上投票的多元性是在網絡上各種信息不斷匯聚,各種意見可以自由表達。觀點和意見的多元化改善了實體投票活動的死板單一,增加了靈活性。互動性則體現在網絡媒介是一種雙向的交互式信息傳播通道,借助互聯網,網友之間、網友與候選人之間、甚至網友與主辦方之間可實現互動與溝通。
網上投票剛興起時,許多人認為是公開的、信息對稱的民主實踐形式,但這種網上投票應有幾個前提:相關信息在社會上均衡分布;投票者是公正的旁觀者。但生活中盛行的網上投票很多不具有這幾個前提。近年來這種投票的泛濫,很多人深受其擾,其非公正性也越發明顯,可從網上投票的目的、手段及結果等方面分析。
(一)目的不公正
網上投票的初衷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優化傳統投票模式,更充分地反映民意。但隨著這種投票無序使用,網上投票的目的已不再單純,走向多元甚至是歧路,成為很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追求高端時尚、推廣媒體、博取關注、增加政績業績的常用方法,有些領導絲毫沒有意識到這種投票的弊端,還自詡為是和“互聯網+”思維接軌,沾沾自喜,投票的真正目的被忽視、弱化。
(二)手段不公正
評先進、比才藝等各種網上投票讓人不勝其煩,為了利益有人投機取巧,看似公正,實則盲目,且其中充斥著買票、拉票、刷票行為。
1.拉票干擾他人
網上投票與生俱來地不能避免拉票行為,很多主辦方甚至鼓勵拉票,拉票通常在熟人社交圈展開。很多人面臨著理會與否的艱難抉擇,且投票時對候選人缺乏了解,投票唯親,對其他候選人有失公允,這有助長不正之風的傾向。首尾相連的拉票行為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困擾,網絡社交的舒適感降低,干擾他人又傷害網絡環境。
2.投票易受強制
近些年強制投票時有發生。“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爆出高校接通知,要求組織師生為“感動中國”的本地候選人投票。2016年深圳一學校被指強制要求教師給最美政法干警投票,還與考核掛鉤。這些新聞都暴露出網上投票易受強制。
3.投票產業化
網上投票大熱,有人嗅到了商機,職業投票團隊漸漸興起。在某網絡購物平臺,只需搜索“評選”等關鍵詞,就會出現數十家從事微信刷票業務的網店。連投票都可以成為一個產業,結果事前可以操縱,看似公平公正的網上投票的公正度可見一斑。
(三)結果不公正
網上投票的目的與手段有失公允,但這樣的投票結果居然被計入最后結果,且所占比例不低,甚至有的評選唯投票結果論,這樣的評選不能說是公正的。投票產生的結果還可能會使當選者對自己的表現形成誤判,從而沾沾自喜、無益于進步,而票數不佳的候選人可能會產生不自信、不健康的心理。
網上投票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有必要尋求應對措施。可從這幾個方面考慮克服網上投票的弊端。
(一)限制網上投票泛濫
網上投票大致可分為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評選活動與企業出于營銷目的而發起的投票活動兩類。網上投票作為的一種營銷方式,本身無可厚非,但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舉辦的先進評選等隨意發起網絡投票就有待商榷。要限制目前這種誰都可以發起網上投票的亂象,對機關單位等發起網上投票的必要性進行審查。
(二)發展網絡安全技術
針對惡意的刷票行為要從技術層面予以限制,加大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發,特別是網絡反作弊技術的研發,如增加投票身份認證、IP地址限制等應對職業投票人,盡可能地促進公平,讓網上投票結果更能代表民意。
(三)完善有關監管制度
針對目前網絡上的惡意刷票行為,特別是黨政干部參與、組織的刷票行為,要建立相關的監督管理制度,要讓破環投票規則、助長不正之風的人有所顧忌。同時要加強輿論引導,在全社會形成抵制不良網上投票的風氣。
在網絡“海選”成為社會時尚的當下,表彰先進、項目評選也不妨跟上時代步伐,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手段采集民意。但更需要以規范的制度設計、必要的統計分析,擠掉其中的水分,才能打撈出真實的民意作為參考,不然評選就可能變成人脈和運作能力的較量。這種評選不但有違公平,更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
[1]王法碩.公民網絡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25-27.
[2]程遠州,姚雪青,肖家鑫.微信拉票,傷的豈止是感情[N].人民日報,2016-5-10(012).
[3]許明.莫僅以網上投票結果論英雄[N].大連日報,2014-12-1(A03).
[4]袁祺.“感動中國”也遭“刷票”[N].文匯報,2010-12-11(003).
[5]蔡志強.網絡投票:被圍困的民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9):78-79.
TP
A
1006-0049-(2017)09-02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