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平西栓
民權縣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運行情況
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平西栓
民權縣地處中原腹地,居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面積1222 km2,下轄17個鄉鎮和2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91萬人。民權縣是文哲大師莊子和南朝才子江淹的故里,有“中國農民畫虎第一村”王公莊、“葡萄王國”“中國河蟹之鄉”“中國長壽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全國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國家級出口果蔬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等榮譽稱號。截至目前,全縣9個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已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力軍和主戰場,區域站農技人員成了農民、科技示范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主心骨和農民致富的領路人、貼心人,成了農業生產大舞臺的主持人。其主要做法是:
為切實做好這項工作,民權縣政府成立了以主抓農業的副縣長為組長,縣農業局、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國土資源局、縣城鄉規劃建設局等相關部門及項目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明確了項目分工和工作責任人,為區域站建設項目實施提供了堅強的領導保證。各項目鄉鎮也都將此項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明確一名主要領導負責,組織一個班子抓好此項工作。縣政府多次組織召開項目建設協調會,解決了項目建設用地、場地障礙物搬遷等諸多棘手問題,形成了為區域站建設“處處開綠燈”的良好局面。
為保證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按期完成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縣政府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落實獎懲制度,增強了相關單位和部門負責人的工作責任心和建站任務的使命感,確保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區域站建站按時開工,如期完成。
區域站建設選址涉及到全縣19個鄉鎮(辦事處),關系到區域站職能作用的發揮,區位界定至關重要。縣農業局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縣行政區域劃分和主導產業的分布,本著“立足現在、著眼長遠、分布均衡、覆蓋全面、傳播快捷”的原則,選擇了條件成熟、交通便利、區位優勢便捷的王橋鎮、花園鄉、莊子鎮、程莊鎮、龍塘鎮、野崗鄉、人和鎮、孫六鎮、老顏集鄉等9個鄉鎮,除程莊區域站建在鎮政府院內,其余8個站均建在主干道兩側,有2個站建在310國道兩側,有4個站建在211、212省道兩側,其余2個站建在縣級主干道兩側。按照省農業廳建設標準,統一圖紙設計、統一質量要求,區域站建設項目土建工程實行公開招標,通過制定招標方案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擇優選擇施工和監理單位,簽訂了區域站土建工程建筑承包合同,明確了甲、乙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采取縣農業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等單位聯合的形式,現場辦公抽查工程質量,高標準完成了區域站建筑任務,工程質量達到優良標準。2014年初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全部竣工,同年5月投入使用。
每個區域站占地面積均在0.13~0.26hm2,院內土地平整,布置合理,并種植了花草、樹木和瓜果蔬菜及農作物示范樣板田,便于群眾參觀考察,起到了眼見為實的示范帶動作用。區域站設置了辦公室、咨詢服務、農業技術培訓、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功能區。咨詢服務大廳標識醒目清楚、咨詢便利,大廳內各種制度上墻,服務承諾公開,職責到人,設置了大屏幕電視、座椅和各種書籍資料,隨手可查可看,咨詢記錄登記規范。
通過資金整合,縣植保站在花園區域站增設了吸蟲塔、測報燈等病蟲測報設備。縣氣象局在花園、王橋、野崗等6個區域站配設了氣象觀測設備。省農業廳配備的9輛農技推廣服務車已全部掛牌,投入正常運行,有效改善了區域站的工作條件和辦公環境,維護了區域站工作人員正常的生活需求。
自2014年以來,區域站人員工資和工作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縣財政每年拔付預算資金113.5萬元,保障了區域站人員工資全額發放。根據區域站工作實際和運行成本,每站每月撥付3000~4000元,以維護區域站正常運行。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豫政[2013]1號)文件精神,縣農業局不等不靠,積極主動,提出了區域站增編申請,得到了領導的認可與支持。全站新增加了全額事業編制54名,9個區域站每站新增6名。根據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的服務范圍和工作量,采取技能測評、領導審核的程序,開展了區域站技術人員的遴選工作。按照備選人員職稱、學歷、工作能力等情況,遴選技術指導員80名,通過集體培訓、現場測試、領導把關等程序,最終確定區域站技術指導員77名,全部配備到9個區域站,每個區域站6~10人,其中包括1~2名專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技術人員。同時縣政府對縣農業局18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明確了各自分包服務的區域站,參與區域站技術服務與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區域站技術服務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
區域站作為縣、鄉、村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的中轉機構,承載著農技推廣服務、農業項目實施、田間試驗示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多種服務功能。為切實搞好農業技術服務工作,區域站采取站長負責制,并為每位技術指導員制作了胸牌和技術服務聯系卡,每位技術人員的基本信息、聯系方式、服務內容均在分包行政村的政務公示欄中張貼公示,并制成名片發放到農民手中,方便與農民的溝通聯系,實現了與農民溝通聯系無障礙。為更好地發揮技術推廣服務的示范引領作用,每個區域站嘗試開展樣板田承租建設工作,承租面積3.33 hm2。樣板田種植有區域站技術人員親自操作,嚴格按照農業標準化技術操作規程科學種植,并承擔各種項目的試驗示范工作,為農民樹立了樣板,使農民眼見為實,達到了“點亮一只燈,照明一大片”的輻射效果。為確保區域站規范運行,農業局建立完善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聘用制度、農業技術推廣責任制度、農技推廣人員考評制度、農技人員培訓制度、多元化推廣制度”五項制度,并將各項制度上墻公示,明確了農技人員的工作職責與任務,強化了農技人員的工作責任意識和績效考評機制。
自2014年以來,各區域站已逐步成為農技推廣隊伍的主力軍。2015年承擔完成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油料倍增計劃”“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標準糧田建設”等項目實施工作。據專家組實地驗收,2016年小麥高產創建方單產達600 kg、玉米高產創建方單產714 kg、花生高產創建方單產330 kg,均創歷史新高。同時,以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種植大戶為重點,以科技示范戶為抓手,著力開展了技術服務工作,全縣各區域站共舉辦技術培訓班280場次,培訓技術骨干20 000余人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30萬份,利用短信平臺發布農業科技信息4000余條。技術普及到戶率顯著增長,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明顯提高。
建立健全三方考評機制,縣農業局成立了以分管科教工作的副局長為組長,人事、財務、科教、辦公室、監察室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區域站績效考核組,年底將采取積分管理、實地查看、電話隨機回訪、聽取匯報等方式,開展考核工作,評出區域站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名,評出先進個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20名,有效激發區域站爭先進位的工作熱情,提高了廣大技術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技術推廣服務意識。
2017年是河南省實施科教興農“一三五五”工作機制的第一年,作為工作機制重要載體的民權縣各區域站,正在按照省農業廳的要求,積極和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對接,通過強化公益性服務能力,努力掌握服務需求,創新服務理念,要求每個站至少精準服務5個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進一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骨干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蓄積強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