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錚
(安徽師范大學博物館,安徽 蕪湖 241003)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徽師范學院歷史系文物陳列室(安徽師范大學博物館前身)先后從蕪湖市本地征集到30余枚古代銅鏡,其年代基本上涵蓋了戰國至明清的各個時期。現將其中時代特征鮮明、制作精美、保存較好的14枚銅鏡介紹如下。
1“.清白”銘連弧紋鏡 西漢中晚期。圓形,直徑15厘米,重392克。半球形鈕,并蒂12連珠紋鈕座,素平寬緣。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一周圈帶紋和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弧形內角相間裝飾花葉紋和變形山字紋。外區兩周櫛節紋之間有一周銘文帶。銘文共 27 字:“而清而白之事而君而志而而明光玄之流而澤而日忘而不”,銘文首尾兩字間以一個小乳釘相隔(圖一)。
2“.銅華”銘連弧紋鏡 西漢中晚期。圓形,直徑18厘米,重820克。半球形鈕,并蒂12連珠紋鈕座,素平寬緣。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從里至外依次為一周櫛節紋、一周圈帶紋和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弧形內角相間飾以花葉紋和變形山字紋。外區有兩周櫛節紋,內夾一周銘文帶。銘文有33字:“治銅華清而明,以之為鏡宜文章,延年益壽去不羊(祥),與天毋極,如日□之光,長不可。”(圖二)
3“.長宜子孫”銘連弧紋鏡 東漢。圓形,直徑20.5厘米,重1027克。半球形鈕,四葉柿蒂紋鈕座,四葉間各有一字銘文,連讀為“長宜子孫”,素平寬緣。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一周櫛節紋、一周圈帶紋和一周內向八連弧紋,弧形內角相間裝飾花葉紋和變形山字紋。外區有兩周櫛節紋,內夾八組云雷紋。云雷紋由圓渦紋和對置的雙重三角紋組成(圖三)。

圖一 西漢中晚期“清白”銘連弧紋鏡

圖二 西漢中晚期“銅華”銘連弧紋鏡
4.龍虎紋鏡 東漢。圓形,直徑11.5厘米,重401克。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環列高浮雕的兩龍兩虎,龍虎對置,張牙舞爪,形象逼真。龍虎紋外為一周銘文帶,銘文共29字:“□□作竟(鏡)四夷□,多賀國家人民息,胡子朱(誅)滅天下服,長宜子孫與天□□。”銘文帶外為一周櫛節紋。寬緣上飾一周鋸齒紋和一周雙線波折紋(圖四)。
5.四乳四神博局紋鏡 東漢。圓形,直徑18厘米,重529克。半球形鈕,四葉柿蒂紋鈕座。座外大方框內間隔分布12乳釘紋和12地支銘文。方框外8枚乳釘紋和“T”“L”“V”紋將內區分為四方八極,分別裝飾有青龍與神鳥、朱雀與神鹿、白虎與獨角獸、玄武與羽人。外區銘文帶內刻有23字銘文,即“尚方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壽如”,銘文首尾兩字間以一個小乳釘相隔。銘文帶外為一周櫛節紋。寬緣上飾有兩周鋸齒紋,內夾一周雙線波折紋(圖五)。

圖三 東漢“長宜子孫”銘連弧紋鏡

圖四 東漢龍虎紋鏡
6.四乳瑞獸畫像鏡 東漢。圓形,直徑16厘米,重640克。半球形鈕,圓鈕座,鈕座外圍裝飾一周連珠紋。主題紋飾被四乳釘分割成四區,各區分別飾以浮雕的瑞獸。其中三區分別飾馳騁的馬、回首的龍和奔跑的鹿,另一區則飾兩只瑞獸:一只作仰首張望狀,一只作俯首覓食狀。外圍為一周銘文帶,銘文共23字:“范氏作竟(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尚食棗兮。”寬緣上飾一周畫像帶,裝飾有虎、羽人、龍、鳥、長尾獸等紋飾;另有兩個輪形紋和兩個鳥形紋(一為陰刻,一為陽刻)等距離對置環列(圖六)。
7.禽鳥繞花枝鏡 唐代。八瓣菱花形,內切圓形,直徑12厘米,重421克。半球形鈕,無鈕座,凸素緣。鈕外四禽鳥和四折枝花相間環繞。其中,兩雀振翅飛翔,拖著長尾;兩雁站立,一只回首梳羽,一只低首覓食。四鳥間有兩組兩兩相對、形狀不同的折枝花卉,一組雙葉雙苞,另一組為三葉雙苞。八瓣菱花內環列著八個形狀相同的折枝花(圖七)。
8.雙鸞禽鳥葵花鏡 唐代。八出葵花形,內切圓形,直徑22厘米,重1480克。平頂圓鈕,無鈕座,凸素緣。雙鸞夾鈕相向對置,腳踏于花枝之上。鈕上方的花枝為三葉兩花,兩花上各站立一鳥。鈕下方的花枝為兩葉一花,花上有兩鳥站立。八瓣葵花內四鳥和四折枝花相間環列。四鳥形狀基本相同,振翅飛翔,口銜花葉;四花枝形狀也大致相同,均為一葉一花(圖八)。
9.雙鸞花鳥云氣紋鏡 唐代。八出葵花形,內切圓形,直徑12.4厘米,重313克。半球形鈕,無鈕座,凸素緣。鈕側雙鸞展翅而立,相向對置,頸系綬帶。鈕上方為云氣紋;鈕下方有一鳥立于花枝之上,口銜一串葡萄。八瓣葵花內四靈芝云和四折枝花相間環列,四花枝形狀相同,均是兩葉一苞(圖九)。
10.纏枝花鳥菱形鏡 宋代。八出菱花形,直徑17.8厘米,重380克。小圓鈕,無鈕座,凸素緣。鈕外滿飾纏枝牡丹花葉紋,以凸線勾勒,枝蔓纖細,呈“S”形卷曲,花葉繁茂,舒展自然,幾朵大花配置在枝蔓之中,枝蔓上有小鳥站立。花葉紋外圍飾一圈連珠紋,連珠紋與八菱瓣間各飾一組疊云紋,等距離環列(圖一○)。

圖五 東漢四乳四神博局紋鏡

圖六 東漢四乳瑞獸畫像鏡

圖七 唐禽鳥繞花枝鏡
11.“許由巢父”故事鏡宋代。八瓣菱花形,直徑15厘米,重394克。平頂圓鈕,無鈕座,凸素緣。鈕下為河岸及水面,水中有花草。鈕左側矗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樹下一人跽坐,左手提著右面的長袖,右手在耳際作摩擦狀。鈕右側站立一人,左手牽牛,右手前指,似與左側之人對語。左右兩側靠近鏡緣處,山巒疊嶂,高低起伏。從整體來看,該圖案描述的應是上古時期“許由洗耳”和“巢父飲牛”的故事(圖一一)。

圖九 唐雙鸞花鳥云氣紋鏡

圖八 唐雙鸞禽鳥葵花鏡
12.“千秋金鑒”銘文鏡南宋。長方形,長14厘米,寬10厘米,重697克。圓鈕,無鈕座,凸素緣。緣內側一單線方框將圖案圈住。框內陰刻稀疏的豆牙狀紋和圓點紋,俗稱“蹋泥紋”,其寓意不詳,僅見于南宋時期。鈕左右兩側各鑄一列篆體銘文,每列四字,即“千秋金鑒,勛業頻看”。此鏡銘文較為少見,前句出自唐代張九齡《千秋金鑒錄》書名,后句源于唐代杜甫《江上》中“勛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詩句(圖一二)。

圖一○ 宋纏枝花鳥菱形鏡

圖一一 宋“許由巢父”故事鏡

圖一二 南宋“千秋金鑒”銘文鏡

圖一三 南宋湖州石十五郎鏡

圖一四 金雙鯉紋鏡
13.湖州石十五郎鏡 南宋。八出棱邊形,各邊中部內弧,直徑18厘米,重655克。橋形鈕,無鈕座,凸素緣。鈕左側有一長方形框,框內有兩列銘文,每列五字,共10字,即“湖州石十五」郎煉銅照子”(圖一三)。兩宋時期湖州鏡的形制常見為圓形、菱花形和葵花形,亦見六出棱邊形,但這種八出棱邊形的比較少見。
14.雙鯉紋鏡 金代。圓形,直徑9厘米,重123克。圓鈕,無鈕座,素平緣。鈕外兩條鯉魚首尾相接,繞鈕同向回游嬉戲。鯉魚身軀肥碩,鰭鱗清晰,張口吐泡,搖身擺尾作翻轉狀,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魚身內外布滿線條細密流暢的水波紋,波濤洶涌,動態十足(圖一四)。
上述銅鏡,從質地、形制、紋飾、銘文等多方面特征綜合來看,分別反映了漢、唐、宋、金時期銅鏡的鑄造特點和藝術風格,皆是同時期銅鏡中的精品,為研究這幾個時期的銅鏡鑄造技術、工藝美術等提供了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