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蘋果園更新改造及建園技術
目前,全國蘋果主產區普遍面臨著品種混雜、品種老化、樹齡老化、從業隊伍老化、土壤生態環境惡化(土壤酸化、鹽漬化、板結)等一系列問題。為此,老齡蘋果園更新改造及重建迫在眉睫。
1.連作障礙的主體表現
老齡蘋果園砍伐后,重新栽植蘋果,表現為苗木成活率下降,生長勢減緩,園相不整齊,嚴重者死枝、死樹,蘋果產量低、質量差。
2.連作障礙的主要因素
(1)老果園砍伐后,根系周圍土壤中殘留了大量的鐮刀菌、腐霉菌等大量腐生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
(2)原有果樹在多年的生長過程中,根系分泌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對新建園危害極大。
(3)老果園中土壤生態環境受損嚴重,連年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板結,鹽漬化程度高,土壤酸化嚴重,不利于新樹生長。
(4)土壤中原有的養分尤其是各種中微量元素消耗殆盡,導致新栽果樹生理病害發生嚴重。
3.克服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
(1)用挖掘機將果園徹底深翻一遍,深度達80~100厘米,撿凈殘留的樹根、樹皮、腐爛枝。栽植時結合挖大坑或挑壕溝一并大量深埋發酵和腐熟的有機肥,每穴15千克,667平方米用量1500~2000千克,一般以發酵和腐熟的羊糞或豬廄肥為主。挖坑或挑壕溝一般在原樹行中間位置進行,可以有效減少地下殘留的有害物質對新栽樹的影響,提高成活率,促進樹勢健壯。注意深挖或挑壕溝時不打亂活土層與深土層。
(2)栽植苗木時,補充中微量元素,養地、促根、壯樹早結果,多結果,每棵苗木用50克50%的多菌靈粉劑+50克保水劑。
建議:低山丘陵薄地,土壤瘠薄,土層較淺,保肥保水能力差,有機質含量在0.8%以下,離水源較遠或灌溉條件較差的地塊適宜栽培喬化蘋果苗木;平泊地因土壤活土層較厚,保肥保水能力強,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0%以上,距離水源較近或水資源較豐富,建議栽培矮化中間砧或矮化自根砧優質蘋果苗木。
目前,蘋果建園的苗木按砧木類型來區分,主要有兩種:一是喬化蘋果苗木,主要以八棱海棠或平邑甜茶做基砧,上面直接嫁接優質蘋果品種接穗;二是矮化蘋果苗木。矮化蘋果苗木又分為矮化中間砧苗木和矮化自根砧苗木。矮化中間砧苗木主要以八棱海棠或平邑甜茶做基砧,中間嫁接M26矮化砧木,然后再嫁接優質蘋果品種接穗;矮化自根砧苗木也是以八棱海棠或平邑甜茶做基砧,中間嫁接M9(T337)砧木,然后再在中間砧木上嫁接優質蘋果品種接穗,待自根砧成活后對基砧絞縊斷根,促使自根砧生根。蘋果建園的苗木按脫毒與否又分為脫毒苗木和非脫毒苗木兩種。脫毒苗木植株生長整齊統一,長勢健壯,抗逆性更強,非常適宜在重茬地栽培,建議老果園砍伐后重新建園一定要選擇脫毒苗木。
在環渤海灣蘋果優生區域內,建議品種依然是晚熟的紅富士優系,如煙富3、煙富8、煙富9、煙富10、美樂富士。
推廣普及現代蘋果集約化栽培模式,其主要技術精華是:寬行密植、起壟、生草、支架綁縛、節水灌溉。采用高定干、刻芽和扶干修剪等措施培養高紡綞形和細長紡綞形豐產樹體結構。
1.建議喬化蘋果苗木栽培株行距為2.5米×4米,或3米×4米。矮化中間砧苗木株行距采用2.5米×4米。矮化自根砧定植時采用1.2米×3.5米,或1.5米×3.5米的株行距。
2.矮化自根砧和矮化中間砧苗木行內必須立水泥柱,水泥柱高度為3.5米,地下埋0.5米,每隔20~30米立一根水泥柱,分別在地上0.8米、1.8米和2.8米處各拉一道鐵絲,同時在每株樹旁立一根3.5米高、基徑達4厘米的竹竿做支架,并加以綁縛固定,以扶持中央領導干的生長優勢。
3.采用高定干技術,在苗木最高端、木質部和韌皮部高度成熟的飽滿芽處定干。
4.起壟栽培。壟高25厘米左右,壟寬1.5~2米。
5.建議推廣應用滴灌或微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6.行間種植鼠茅草或自然生草。
7.行內覆蓋無紡布,以保濕、提溫、抑制雜草。
8.新建果園要搭配好授粉樹,挖好排水溝渠,留足作業道。
(蔡國棟 山東省棲霞市松山街道辦事處 王秀琴 李造林 劉萍李寶忠 棲霞市果業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