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平縣農業局 李國軍
鎮平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探討
鎮平縣農業局 李國軍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
鎮平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西北緣,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鎮平縣面積1 500 km2,全縣轄19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410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約1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7.9萬人;全縣耕地面積7.86萬hm2。鎮平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有利于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適宜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一)“種-養-沼”生態模式
該模式是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種植業(含林果業)等相關農業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實現種植業、畜牧業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典型案例:鎮平縣麗東循環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侯集鎮姜老莊村閆莊自然村,毗鄰趙河,土地肥沃,現已流轉土地面積146 hm2;建設300 m3沼氣工程1處,供本村農戶80戶用氣;年輻射帶動用工人員800人次,帶動農戶200戶參與農業生產。通過聯結畜禽養殖、農業種植兩大農業基礎生產形式,利用養殖場充足糞源,為沼氣池提供原料。經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按照流量對使用戶每月收取一定的費用,以增加收入。通過沼液浸種、沼渣作基肥等綜合利用技術,利用沼渣、沼液推廣“糞-沼-糧”種植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生產無公害糧食和秸稈,一方面為養殖提供優質飼料,另一方面為沼氣池提供原料。通過該農業循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合作社和附近村民都深深地感受到發展前景的廣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為鎮平縣平原地區探索出一條較為成功的發展模式。該合作社2013年10月被南陽市評為“市級示范社”,年實現盈余57萬元。
(二)“牧-沼-果”生態模式
該模式是指充分考慮地形地貌的多樣性、自然物種的豐富性、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建立的綜合性農林、農牧或林牧生態農業模式。包括“圍山轉”生態農業模式、生態經濟溝模式、“牧-沼-果”配套模式、生態果園模式等。典型案例:鎮平縣志剛林果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石佛寺鎮平地山村,該村處于鎮平縣水源保護區內。合作社2011年在平地山村承包荒山100 hm2,主要種植核桃、黃金梨、杏梨、草莓等。現已建有小型積水塘1座,并與大亞養牛場聯合建設沼液儲液池4座,山洞氣調庫1座(500 m3),散養山雞5 000只。在土地肥沃處種植水果,在淺土處種植花生、紅薯等低稈作物,形成高低搭配、錯落有致、能源互補的生態種養模式。當果樹進入掛果期,果實品質好,會吸引大部分游客到山中觀光采摘;部分產品銷往武漢、十堰等城市,年產效益在60萬元以上,為鎮平縣北部山區開辟了一條典型的“圍山轉”
生態農業種養模式。
(三)“蓮-魚-游”生態模式
該模式是指把農業、生態和旅游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民俗文化、生產活動、高新科技、農村環境,吸引游客前來休閑觀光、考察學習、健身體驗、環保教育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生態經營模式。典型案例:鎮平縣萬畝蓮藕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位于207國道楊營鎮、張林鎮轄區兩側,以霖鋒綠色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集無公害蓮藕科研、種植、加工、銷售和水產品混養及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園區。目前園區蓮藕種植面積達666.7 hm2,每當盛夏時節,沿207國道將呈現“十里花廊,萬畝荷塘”的靚麗景象。該園區一方面發展生態循環模式,在蓮藕池塘中投放有機肥,既作為蓮藕的肥料,產生的底棲生物又為泥鰍等水產品提供了豐富天然的餌料。蓮藕的葉子起到遮陽作用,避免水溫過高以保持水質穩定,為泥鰍、黃鱔等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水產品松動泥土促進蓮藕生長,其糞便也可作為蓮藕肥料,增加蓮藕的產量和品質,兩者有機結合互惠互利,同時促進了蓮藕、池水生態環境的平衡。園區年產無公害蓮藕2 500萬kg、荷葉2 000萬張、蓮籽5萬kg、水產品50t,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另一方面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引進觀賞蓮品種216個;為增強觀賞性,種植桂花、銀杏、海棠、紫薇等幾十個品種的景觀林;年接待游客10 000多人次,旅游收入達10萬元,成為立體種養觀光農業的成功典例。
近年來,鎮平縣生態農業得到較快發展,但大部分仍在探索示范階段,在規模化、高效化、協作化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一)生態農業土地集約化程度低,大規模生態模式發展較少
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土地承包體制的不同,造成園區土地集約利用十分困難,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農戶仍維持早期的分包到戶和千家萬戶耕作的模式,推進土地的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難度大,成本高。
(二)農戶協作能力較低
盧醫鎮的黃金梨、老莊鎮萬畝櫻桃園等還存在著千家萬戶分散生產、規模小、集約化程度較低、科技推廣難、標準統一難、市場信息流通不暢、銷地終端市場仍以田頭收購為主等問題,導致部分農產品銷售困難,價格無保障,有的還被中間環節壓價收購。而生產過程中所需的生產資料,如化肥、飼料、農藥、農膜等成本不斷攀升,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
(三)農業科技含量及現代化程度較低
鎮平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農業科技含量和現代化程度偏低。一是生態農業的載體功能和科技龍頭作用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比較薄弱,輸出的多為初級產品。二是生態農業的現代化程度不高,雖然采用了一些先進技術,部分園區仍然是以人工耕作為主,機械化水平低。三是農業生產者文化技術素質偏低,農業粗放經營觀念仍占主要地位,勞動者的素質不適應大型生態農業要求和科技推廣應用的需要。
(四)生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資金籌措困難
鎮平縣部分生態農業發展還存在著農田水利、路網、電網等不健全、不配套,農業生態效益不顯著,生態農業專項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以農業生產物質抵押貸款困難大,資金籌措困難,生態農業資金投入不足成制約其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
(五)生態農業發展風險較大
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生長周期較長、經濟效益顯露較慢、受自然制約較多等不利因素,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建設滯后,農業在災害性事故中,往往因得不到及時補償而常常翻身無力。
(一)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建設生態農業的良好氛圍
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要大力宣傳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宣傳中央、省、市各項惠農政策,做到宣傳到位、落實到位;要通過電視、報紙、科技講座、參觀示范等多種形式宣傳發展生態農業典型,強化示范引領,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到生態農業的建設中來。
(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構建發展生態農業的新格局
要按照現代化、高效化、生態化、標準化的發展思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結合“十二五”規劃,出臺發展規劃,推進生態農業有序發展。認真做好生態農業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建設,以企業運作方式經營。要大力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不斷創新高新技術轉化機制。因地制宜地培植專業市場、田頭市場和綜合市場,提高農產品流通率。要鼓勵支持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進入流通領域,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快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強化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與發布,鼓勵開展網上營銷,加快培育無形市場。
(三)創新運行機制,增強生態農業發展活力
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深化產學研合作,謀劃發展模式,發展一批高效生態農業種植模式;大力開展農業種植養殖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創新科技推廣手段,提高科技到戶率和到田率;面向生產需求,積極推廣優質、專用、特色的新品種和節本、高效、安全的新技術以及立體、生態、高效的新模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四)加強部門協作,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保障
生態農業發展涉及多部門、多產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將貫穿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全過程。要圍繞發展生態農業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與措施,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指導和服務。要制定各種鼓勵優惠政策,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生態農業發展專項資金。要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并加強金融信貸支持,切實解決農民生產、農業技術改造、農產品流通資金需求等問題。要鼓勵資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有效緩解生態農業資金需求矛盾,促進、引導生態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