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縣農業局 孫蘭明
方城縣高標準糧田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
方城縣農業局 孫蘭明
方城縣是河南省的農業大縣和產量大縣,全縣轄15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557個行政村,106萬人,耕地面積為10.93萬hm2,常年糧食產量占河南省的1/100,占南陽市的1/10,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1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標準永久性糧田建設工程以來,方城縣委、縣政府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成立了方城縣高標準糧田建設領導小組,并出臺了《方城縣人民政府關于建設高標準糧田的實施意見》(方政【2013】50號),把高標準糧田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整合資源要素,大膽創新機制方法,全力加快“百千萬”方建設步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規劃高標準糧田4.83萬hm2,涉及13個鄉鎮,322個行政村。規劃萬畝方40個,千畝方34個,百畝方 5 個。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整合涉農項目建設資金55 451.51萬元,縣財政投入建設資金1 180萬元,建成高標準糧田3.75萬hm2,建設萬畝方23個,建設面積占規劃面積的77.76%。區內糧食單產均達到1 000 kg,表現出較好的抗災減災、高產穩產能力。2014年,南陽市在高標準糧田觀摩評比中,方城縣榮獲崗丘組第一名;2015年,南陽市在高標準糧田觀摩評比中,方城縣榮獲一等獎。
根據《河南省高標準糧田調查摸底和驗收認定工作實施方案》和《南陽市高標準糧田調查摸底和市級復驗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方城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方城縣高標準糧田驗收組,驗收組通過聽取匯報、實地核查、查閱資料、訪問農戶等方式,參考建設項目驗收結果,核查高標準糧田“百千萬”方建設的數量和質量,按驗收內容涉及的指標填寫《河南省方城縣高標準糧田調查摸底統計表》和《河南省高標準糧田驗收認定評分表》,利用一周時間對2012年以來建設的高標準糧田進行了全面調查驗收。驗收結果是:已建設23個萬畝方,有13個達到合格標準(85分以上),3個達到基本合格標準(80~85分),7個不合格(80分以下)。
通過高標準糧田建設,糧食生產實現了基礎設施、技術集成、綜合生產能力、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五個提升”,高標準糧田區已成為糧食高產示范區。但是,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參與建設部門多標準不一,調控能力弱,統籌建設難度大
雖然河南省出臺了高標準糧田建設標準,但是不同的部門不同的項目建設標準不一,設計不科學,甚至脫離實際,倉促施工,導致建設標準不高,質量較差。產生上述問題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體系,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省級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廳,市、縣級相應設在農業局,而農業局對大的農業建設項目調控能力弱,千億斤糧食產能(發改委)、土地整理(國土局)、小農水重點縣(水利局)、農綜開發高標準糧田(農辦)等支撐性項目均不屬農業局協調范圍。
(二)高標準糧田內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標準低
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標準低,主要表現在:有的方內“田、林、路、渠、電”五網尚未完全配套,需完善提升;干道寬度不夠,標準不夠;沒有排水溝或排水溝坡度立陡,林網不健全。造成的原因是高標準糧田建設涉及路網、林網、電網及排灌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而涉農項目建設內容不一,不能完全涵蓋“五網”配套內容,而且國家在核定投資標準時,往往需要地方財政資金配套,但在實際工作中,縣財政實力弱,配套資金難以及時足額落實,導致項目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建設標準較低。如小農水項目每667 m2投入資金約為900元,千億斤糧食項目每667 m2投入約為500元,現代農業項目每667 m2投入約為1 000元,農綜開發項目每667 m2投入約為1 200元,國土整治項目每667 m2投入約為1 100元,每667 m2投入均無超過2 000元的。就方城縣目前的農業基礎現狀,老項目區和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好的區域打造畝產超噸糧的高標準糧田難度不大,但基礎設施條件差的農田,靠上級投入的某個項目建設打造成高標準糧田很不現實。
(三)建設管護難度大
高標準糧田涉及千家萬戶,由于農戶分散經營,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低,導致建成后管護難度大,甚至出現損毀現象,重建設、輕管理,不能保證長期、有效、穩定的發揮項目效益。已建成的地埋管、機井、橋涵等在保質期之后1年內有3%~5%的損毀,路林有10%的損壞,排水溝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雜草叢生,秸稈、雜物、沙土堆積現象,影響使用。
(一)加大涉農資金在國家層面的統籌力度
建議提高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賞使用費中央分成比例,對用于農業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和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土地出讓收入也可提取適度比例,在國家層面上統籌安排,向高標準糧田建設任務重的區域傾斜,破解涉農資金投入與耕地面積不匹配的難題。同時,建議中央財政設立高標準糧田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糧食主產區的投入。
(二)縣級資金集中使用
縣級涉農基礎建設項目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和高標準糧田建設規劃相銜接,資金集中使用,形成合力,最大化地發揮效益。
(三)“五網”配套,提升建設標準
對原設計標準低、建設項目不全的給以配套完善,達到溝、路、渠、林、電“五網”配套,提升建設標準。
(四)出臺基礎設施管理意見
上級出臺高標準糧田基礎設施管護意見,并將管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或上級財政轉移支付,成立管護隊伍,確保已建成的設施得到管護,長期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