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農業林業局 高金霞
長葛市林業發展中心 朱永濤
全力打造五大工程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長葛市農業林業局 高金霞
長葛市林業發展中心 朱永濤
長葛市現轄10鎮2鄉4個辦事處和363個村,農業人口58.04萬人,全市耕地面積為4.5萬hm2。近年來,長葛市以“穩糧、增效、轉型”為核心,以“做精做細農業”為目標,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突出工作重點、注重產業特色、強化多點支撐,全力以赴打造“五大亮點”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連續多年保持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好勢頭。
緊緊抓住中央加大農業投入、河南省委、省政府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規劃、許昌市實施“三大水利項目”的發展機遇,積極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國家“2011”現代農業試驗區等項目建設,著力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建成高產創建萬畝示范方17個、高標準糧田面積2.59萬hm2、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8萬hm2,糧食總產達到55.3萬t。長葛市連續8年榮獲全省“產糧大縣”稱號,連續6年、第19次奪得河南省“紅旗渠精神杯”。林業生態建設持續推進,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市”。農業機械裝備能力明顯增強,小麥機收率接近100%,玉米機收率達到80%。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高科技、現代化的農業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重點培育肉制品和蜂產品加工兩大農業產業化集群,其中,以眾品公司“集群基地”技術為依托,建設了“許昌鮮之達中原國際農產品物流基地”和“‘冷鏈馬甲’農產品冷鏈物流公共服務平臺”。同時,積極申報卓宇星陽省級蜂產品產業化集群,成立了長葛市蜂產品電子商務協會,建立了“蜂行天下”蜂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廣了手機“微商城”,拓寬了營銷渠道,擴大了市場占有率。長葛市被命名為全國蜂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和蜂機具之鄉。逐步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許昌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2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77家,6.67 hm2以上的種糧大戶達到176戶,家庭農場59家。穩步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石象鎮、南席鎮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建制推進試點工作,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17萬hm2,33.33 hm2以上流轉大戶80家。
長葛市立足緊鄰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農業資源,以特色種植業、設施園藝業、生態休閑業、創意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為主體,發展農業觀光園、高科技示范園、休閑垂釣園、體驗農場、農業工廠、養生養老基地等多種類型的都市生態農業新業態,有規劃地開發休閑農莊、農家樂、特色民宿等鄉村休閑度假產品,著力建設一村一品的魅力鄉村和宜游宜養的平原林海。以豫星、瑞之源、福多多等生態農業園為重點,加快建設設施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創業園、休閑農業創意園等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爭創省級生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初步篩選了豫星、瑞之源、陘山福多多、佛耳湖觀光游園等13家具有產業、生態、觀光功能為一體的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牢固樹立農民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切實辦好惠民實事。科學編制市域鄉村建設規劃,以“三保三化”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的幸福感指數。全市累計投資3億元,建成和尚橋鎮、董村鎮、坡胡鎮3個市級垃圾壓縮中轉站,建造地埋式垃圾收集箱367個,小垃圾池3 385個,為各鄉鎮、行政村配備保潔員930名,購置擺臂式垃圾清運車24輛、電動保潔車355臺。全市建成示范村37個、達標村100個,90%以上的村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鄉村道路干凈整潔,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因此,長葛市被確定為全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市。2015年,全市全面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7 061.89萬元。強化農民負擔監管,加大對涉農亂收費的監督檢查力度,全市沒有發生涉及農民負擔的惡性案件及嚴重群體性事件。長葛市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創建,瑞之源公司、豫星農業公司2家企業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單迎農牧、昌匯家庭農場、田田果合作社、金玉農業、聯創合作社等5家企業申報了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市“三品一標”基地達到12個、產品達到18個,農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顯著提升。
長葛市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統籌協調各類農業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對基層農技推廣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引導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服務,創新技術服務模式。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做大做強圣源種業、豐田種業等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節水節能和多抗廣適的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大力推進智慧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每年引進示范推廣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3個、農業新技術14項,完成農業科研課題、試驗項目29項次。創新技術推廣入戶新機制,積極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創新了農技推廣新機制,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