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養殖巨頭對壘洋豬肉
“長期看,洋豬肉大量進口一方面將倒逼國內生豬產業從小、散、亂向規模化集中演進,另一方面有望真正通過規模和技術的普及壓低生豬成本。”分析師馮永輝認為,“短期看,較高的進口量及預期將對生豬走勢帶來壓力,并且美國也在增加屠宰場,養殖量和屠宰量都要上去了。”
馮永輝分析稱:“對于賺取差價的囤貨者而言,價差就體現在進口豬肉產品含稅后到岸價與國內豬肉產品的差別,而根據種類,如肋排、后臀尖等不同部位,價差也會各有不同。實際上,當中國豬肉產品的成本足夠低,就可以對進口豬肉形成一定的阻滯作用。計算進出口國國內及我國入關后的運輸、存儲、銷售環節的費用之后,我國規模化生產的生豬及豬肉產品還是具有比較優勢的,也就是說,降成本需要用規模化來實現。”
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曾表示,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豬養殖的勞動生產率、飼料轉化率、母豬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成本較高,沒有競爭優勢。馬有祥說:“規模化水平提高了,保障穩定供給的產業基礎就穩固了,同時可更好地避免散養戶發展的盲目性,減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現象。”
“從長遠來說,目前這種養兩三百頭豬的散養戶,一定會退出歷史舞臺。原來養豬較發達的區域,未來可能會不養豬或很少養豬,這是產業集群發生根本性改變造成的。”正邦科技董事長程凡貴告訴記者,“我個人認為,這輪豬價上漲以后,會是中國養豬業升級換代的一個起點,所以中國養豬產業的投資,還只是剛剛開始。中國存在大量的傳統豬場,未來可能都面臨退出市場的局面。對于大企業而言,市場的空間其實是越來越大的。”
“我個人認為,2017年豬價可能會降,但原材料成本也會有所下降,可抵消一部分豬價下降帶來的影響,并且一些大養殖企業已在行情低迷時進行布局,所以從利潤絕對值角度來說,可能不但不會降,還會提升。”程凡貴告訴記者。
“從收購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公司、大型豬場,到全球布局產業鏈,建設生豬產能、調動全球資源配置國際市場,中國的豬業巨頭落子穩、準、狠。”馮永輝告訴記者,“這不僅幫助他們掌握發達國家的渠道、資源,利用發展中國家較為低廉的生產成本,更促進了先進養殖技術的交流,這讓他們在國內、國際的競爭中都可獲得比較優勢,左右逢源。”
(張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