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文
最近,農業部組織編制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對我國黃渤海區、東海區和南海區提出明確要求和建設目標。《規劃》提出四大主體目標:到2025年,建成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78個、形成近海“一帶三區”(一帶:沿海一帶;三區: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的海洋牧場新格局、構建全國海洋牧場監測網以及建立海洋牧場建設管理制度和科技支撐體系。
《規劃》指出,海洋牧場建設作為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金鑰匙,是轉變海洋漁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也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發展海洋牧場,不僅能有效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還能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產品,推動養殖升級、捕撈轉型、加工提升、三產融合,有效延伸產業鏈條,推動海洋漁業向綠色、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盡管目前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統籌規劃和基礎研究不足、示范引領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
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沿海從北到南已建設了一系列以投放人工魚礁,移植種植海草和海藻,底播海珍品,增殖放流魚、蝦、蟹和頭足類等為主要內容的海洋牧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已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55.8億元,建成海洋牧場200多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42個,涉及海域面積超過850平方千米,投放魚礁超過6000萬空立方米。據測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場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生態效益604億元,年度固碳量19萬噸,消減氮16844噸、磷1684噸。
其中,南海區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7.45億元,建設海洋牧場74個、涉及海域面積270.2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4219.1萬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魚礁區面積256.6平方千米,形成了以生態型人工魚礁、海藻場和經濟貝類、熱帶亞熱帶優質魚類以及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海洋生態改良和增殖開發的海洋牧場模式,以生態保護以及魚類、甲殼類和貝類產出為主,兼具休閑觀光功能,主要屬于養護型海洋牧場。
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漁業轉型升級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基于我國近海海域地理環境狀況,根據《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安排,結合全國沿海各省(區、市)海洋牧場建設和發展計劃,規劃到2025年在全國建設17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包括2015-2016年已建的42個)。
其中,規劃共在南海區建設45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況),形成示范海域面積10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設人工魚礁區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1100多萬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場和海草床面積90平方千米。
主要分布區域:分布在廣東、廣西和海南近海海域。其中廣東主要分布在汕頭萊蕪海域,揭陽神泉、前詹海域,汕尾陸豐碣石灣金廂南海域,惠州大辣甲、紅海灣、大星山海域,湛江江洪、硇洲、烏石、煙灶海域,深圳楊梅坑、東沖—西沖海域,珠海廟灣、外伶仃海域,江門烏豬洲、沙堤海域,陽江山外東、青洲島、紅魚排、海陵島海域,茂名大放雞島、第一灘海域,吳川博茂漁港西南部等海域;廣西主要分布在北海近海海域、欽州三娘灣等海域;海南主要分布在三亞近海的三亞灣、蜈支洲島、崖州海域,陵水近海海域,萬寧洲仔島海域,瓊海馮家灣海域,文昌海域,臨高頭洋灣海域,儋州市峨蔓、海頭、磷槍石島海域,樂東鶯歌海海域,西沙永樂群島等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