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夏中榮 林日錦 王少鋒 古河祥/文
縱觀全球,綠海龜人工繁殖成功的例子,在歷史上有法屬留尼旺島的珊瑚農場(1972~1995),澳大利亞的托雷斯海峽(1970~1980),巴哈馬群島的大伊納瓜島(20世紀60年代),現在還有中國海龜灣(2017年)、開曼海龜農場(1969~目前)、佛州邁阿密水族館、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園等國家或地區。
在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海龜繁育基地,筆者經過多年摸索,研究并記錄種龜發情、交配、懷卵和上岸行為。2015年,繁育基地的海龜開始產卵,經檢查卵未受精;2017年3月1日首次運用隔離后合群技術,4月20日拆除隔離網后,公母親龜瘋狂交配、成功受精;5月28日母龜在人工沙灘產下第一窩受精卵,海龜全人工繁殖技術終于攻克;經過兩個月的孵化,7月下旬,第一批91只稚龜出生了!
影響海龜人工繁殖的因素包括7個方面,下面逐一探討。
綠海龜是雜食性動物,其食物有魚蝦、水母、魷魚、海帶、石莼、馬尾藻等。幼龜偏肉食性、成龜偏植食性。綠海龜的食量很大,其食量大約是體重的2%~5%。在野外,食物稀少,綠海龜每天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尋找食物、填飽肚子,大約需要20~50年才能發育成熟;而人工飼養條件下,食物來源豐富,因此,人工養殖的海龜在適當的營養條件下達到性成熟速度是自然條件下的2~5倍。
日常管理中,隨著季節變化為海龜提供新鮮、適宜的食物;在南海休漁期到來之前,凍庫內應貯藏充足的海龜食品;另外,每周還要為親龜補充多種維生素,特別重要的是,在食譜中添加維生素E促進其性腺發育。
溫度包括氣溫和水溫,海龜是海洋大型爬行動物,水溫是影響影響海龜繁殖的重要外因,綠海龜在某一地區開始產卵的水溫是一定的,有一個固定值,一般低于這一溫度海龜就不能產卵。通常海水溫度高于24℃以上時,母龜才會爬上沙灘產卵。
研究魚類和兩棲類的學者都知道:魚類和兩棲類個體生長發育都需要一定的積溫,同種魚類達到性成熟需要的積溫基本上是相同的,水溫越高,個體生長發育越快。同理,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卵的生長、發育及孵化也需要一定的積溫,外界溫度越高,卵的成熟越快。
海龜是冷血變溫性動物,溫度決定了海龜新陳代謝強度和生長速度,影響海龜身體發育以及產卵、孵化和繁殖。
在初始θ=θf時,由圖6差值分析可得,ε=0.6為程序搜索初始偏心率。軸心位置搜索過程如圖7所示,從中可知,平衡時的軸心位置為θ=228.1°,ε=0.689,當外力受到的擾動變化較小時,軸在平衡軸心位置附近穩定運行。采用修正的初始偏位角和偏心率的程序,與未進行差值修正相比(初始θ=60°,ε=0.5),尋找過程極大地縮短了。
在惠東海龜灣,每年11月份溫度降低,需要為海龜池搭建塑料冬棚,提高氣溫;另外,有條件的話可以利用循環水系統,提高水溫、增加海龜的積溫。
光照是動物季節性繁殖的主要調控因素, 它的周期性變化會引起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激素分泌的變化,光照延長可以促進長光照繁殖動物的繁殖活動。光線刺激海龜的視覺器官,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垂體的分泌活動,從而影響性腺的發育。
光照時間的長短與海龜性腺的發育和成熟有關。每年的3~8月份是海龜交配、產卵的季節,在春夏季,只要延長光照期,就能促進海龜性腺的發育,使親龜提早成熟產卵。
正確使用遮陽網。遮陽網又稱遮光網,春夏之交,不宜過早使用遮光網,否則會影響海龜性腺的正常發育和卵的成熟;夏季,隨著氣溫升高,高溫和強烈的紫外線會嚴重影響親龜的健康,在繁殖池上方需要覆蓋遮陽網,這主要起到擋光、擋雨、保濕、降溫的作用。但是如果遮蓋得嚴嚴實實、風光不透,效果也不好。一般遮蓋住水池上方的2/3面積即可。
繁殖大池呈長方形,長28 m,寬18 m,深約1.8 m。繁殖大池采取流動水養殖模式,表層進水、中央池底排水排污,添加增氧機設備,使池水旋轉起來,水面垃圾通過池邊的溢水口流走。有條件可以增加造浪設施,模擬自然海浪的潮汐現象、仿自然海洋生態養殖。
水流對海龜的性腺發育成熟及產卵特別重要,海龜通過皮膚或腹部的拉斯克腺感受水流的刺激,引起興奮,傳到神經中樞,經過一系列反饋,下丘腦釋放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LRH),促進腦垂體產生促性腺激素(GTH),誘導海龜發情、交配和產卵。
實踐證明,常流水比靜水養殖模式更有利于海龜的健康成長。流動水除了對親龜有刺激作用外,還提高了水中的溶解氧,抑制了致病菌的繁殖及有害物質的產生。
每年陽歷2~4月份,野外的海龜開始生殖洄游,從越冬地返回繁殖地(即出生地),公母海龜在海龜灣一帶的海域追逐、爬跨、交配,然后公龜返回覓食地,母龜留在海龜灣附近海域;一個月多后,母龜開始上岸產卵。
2017年春夏之交,人工養殖的海龜進入繁殖季節。3月1日,我們用隔離網將公母海龜隔開,禁欲50天左右;4月20號,拆除隔離網,公母海龜立即開始激烈的交配活動,一直持續到5月中旬,然后又將公母海龜隔離飼養,以防公龜繼續發情造成懷卵母龜流產;5月底、6月初,四只母龜開始爬上人工沙灘,嘗試挖洞、筑巢,日前已成功產下十九窩卵,共1547枚,平均孵化率解禁50%。
海龜的生殖周期主要包括性腺的發育成熟、配子生成、交配、產卵及孵化 5 個重要環節,前4個環節直接由海龜的內分泌系統調控,孵化受到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
海龜的下丘腦-腦垂體-性腺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各種生殖激素通過HPG軸參與海龜生殖周期各個環節的調控,直接影響著海龜的繁殖活動。
海龜的生殖活動受生殖激素的調控,生殖激素能夠調節生殖生理及內分泌活動,促進龜類的交配繁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部分種類因為環境不適而導致內分泌失調,出現繁殖障礙,而利用外源激素則能有效調控繁殖活動。常見的催產素有腦垂體(PO)、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 )等。
野生綠海龜要經過20~50年才能性成熟,平均需要33年性腺才發育成熟。因此人工繁殖的親本應當選擇大而強壯的個體,公龜通常在90 kg以上,尾部粗而長;雌龜在100 kg以上,背部高高隆起。親龜要求身體健壯、活潑好動、四肢無損、食量正常,交配欲望強烈。
臨近產卵的母龜比較敏感,繁殖場所必須保持安靜;繁殖大池有一斜坡便于母龜爬上人工沙灘,人工沙灘長約10米、寬6米、深2米,要經常人工翻沙、耥平舊爬痕;產卵后及時移植到孵化池,干旱季節灑水增加濕度,以利于龜卵的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