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孔一穎 通訊員 粵海漁/文
《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 到2020年 全省力爭海洋生產總值超2.2萬億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孔一穎 通訊員 粵海漁/文
在“6.8世界海洋日”前一天,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的《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正式對外公布。《規劃》明確,“十三五”期間,廣東將著力優化海洋開發空間布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產業新體系,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全面實現建設海洋強省戰略目標。
《規劃》提出,廣東力爭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過2.2萬億元,年均增長8%,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
同時,《規劃》還涉及海洋產業、生態環境保護、“一帶一路”海洋產業合作等多個方面。《規劃》提出,廣東將加快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海洋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42∶55;擁有超100億元規模企業達20家,超500億元產業集群達10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
廣東將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實現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85%,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0%;完成整治和修復海岸線長度不少于400公里,保留區占近岸海域面積比例不低于1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新建和完善人工魚礁區10個,升級維護人工魚礁區50個,構建海洋牧場10個,完成10個以上海島的生態修復。
廣東還將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海洋產業合作,建成10個“一帶一路”海洋經濟特色合作園區與示范基地,推進“一帶一路”海洋合作主力省建設。
而在優化藍色經濟空間布局方面,《規劃》提出,廣東在“十三五”期間將按照海陸統籌、集群發展、優化布局的總體要求,科學統籌海岸帶、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建設“一帶六灣區五群島”、“三區三圈兩基地”和“特色海洋產業載體”,科學謀劃沿海經濟帶發展,抓緊編制我省海洋經濟帶發展規劃、海岸保護與利用規劃,規范和引導沿海地區保護和開發利用活動,提升沿海經濟發展協調性,打造廣東黃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