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沂蒙先行者
——記臨沂同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廣財
在紅色沂蒙大地上的臨沂市河東區,有處占地38.3公頃的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園和一片333公頃的有機稻米生產基地。這里,就是臨沂同德農業科技公司的廣闊天地。在這片閃耀著科技光輝的農業前沿陣地上,有一頭致力于發展有機農業的“拓荒牛”,他的名字叫周廣財。每天,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都留下他的身影,帶給人們希望,帶給人們豐收,帶給人們美好生活。
2003年,他在當地率先注冊了臨沂同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并經多方考察,精心挑選了坐落在美麗的沭河岸畔、遠離工業項目區的鄭旺鎮沭河村,流轉了20公頃土地作為創業大本營,邁出了發展有機農業的第一步。
根據有機農產品土壤方面的標準,土壤需要3年轉換期。其中,一種方法是讓土地靜置,甚至深翻1米,使土壤充分暴露在陽光下;另一種方法是種植蔬菜等農產品,但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周廣財采用了第二種方法,可種出的白菜、蘿卜等蔬菜個頭小、蟲眼多、產量低,價格更是連普通菜價的一半都賣不上。在毫無產出的3年內,他先后投入了約500多萬元,幾欲放棄,好在農業部門及時為他提供了幫助,有機農業項目最終才保留下來。
轉眼到了2006年,歷經多次失敗后,同德公司的土壤轉換期平穩度過,經檢驗,周廣財種植的有機蔬菜全部合格。2007年,經多方籌資,在相關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他在沭河村通過實施承包、租賃、合作的形式,很快建起了38.3公頃的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園和333公頃的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為提高產品檔次和品質,他先后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引進蔬菜新品種20個、水稻新品種6個、新技術8項,并聯合開展了科技攻關,獲得科研成果3項,極大地提高了有機蔬菜、有機水稻的生產科技水平,所產的有機大米品質好、口味佳,在上海、杭州、濟南、南京等大城市供不應求,銷售價高于普通大米3倍以上。
在生產經營中,他注意到當地農戶因種植水平低,不懂管理和經營,往往得不到好的收入,就萌發了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想法。借助有機蔬菜的生產優勢,他創設了會員制直銷,制定了一整套極為嚴格的有機蔬菜生產制度,引進和應用了一大批先進的有機蔬菜生產設備和技術,嚴格按照有機蔬菜生產的規程進行改良,一舉顛覆了本地蔬菜產銷的常規運作。精準的有機蔬菜種植,使每千克蔬菜一度賣出了40多元的好價錢。僅僅兩年時間,同德就已經發展會員300多戶,實現銷售收入500余萬元。
在成立同德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后,周廣財還把附近500余戶祖祖輩輩種植水稻的農民吸收到合作社,帶領農民進入市場運營,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為提高合作社和參與農戶效益,在生產上他提出為農民提供“六統一”服務,并指導農民實施“水稻—大蒜”輪作栽培,從而實現了有機水稻和有機大蒜的雙豐收,社員667平方米均增收達2000多元。
為確保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的健康發展,周廣財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實現了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及農資配套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型創新企業,實現了公司與農民的共同“雙贏”。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讓農戶有固定的土地出讓金。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農村閑余勞動力,讓農戶進入到企業基地打工,實行企業化管理,實現農民的“二次創業”。同時,農戶通過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根據公司的品牌戰略,組織農戶進行統一管理,降低生產資料采購成本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合作社社員“二次分紅”。公司通過一系列措施,在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增加了社會效益,使農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
多年的苦心研究,使周廣財和他的同德公司取得了累累碩果。2006年公司被臨沂市政府評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機蔬菜高科技示范園被認定為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2009年、2012年“同德”牌商標連續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2010年6月公司“同德”牌蔬菜被評為臨沂市首屆沂蒙優質農產品十佳品牌;承擔的“有機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范”攻關項目,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臨沂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有機蔬菜立體物理控害研究與應用”榮獲臨沂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13年11月攻關項目“有機稻米持續穩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獲山東省技術市場金橋獎二等獎;2014年3月攻關項目“有機稻米持續穩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獲臨沂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