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直,黃艷紅,文慶玉,劉 敏,王聰慧,范 旭
(1.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33;2.吉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吉林 長春 130022;3.吉林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我國樟子松研究概況
趙 直1,黃艷紅2,文慶玉2,劉 敏3,王聰慧1,范 旭2
(1.吉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33;2.吉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吉林 長春 130022;3.吉林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樟子松(Pinus sylwestriv L.var mongolicalitv)又名海拉爾松,作為歐洲赤松一個變種,大約在200多萬年前,由于冰山作用將樟子松從歐洲遷移到我國大興安嶺。
樟子松,陽性樹種,高30~40米,胸徑80~100厘米,樹皮非常厚,樹干下部灰褐或黑褐色,呈現不規則鱗片狀并且脫落,幼期稀疏樹冠,針葉稀,幼林時期稍有庇蔭即生長不良。樟子松耐寒能力佳,能耐-50℃低溫,其適應能力也很強,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根系極其發達,能充分利用土壤中水分,在各種貧瘠土壤中也能生長。
樟子松木材用途廣泛,可做建筑、箱板、船舶等,特別是用作造紙原料時,由于纖維質量好,生長快,已被重點培育和開發利用。
我國對樟子松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并在種源區劃、造林技術、病蟲害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1981年我國就開始了樟子松種源試驗研究,劉桂豐對樟子松全分布區采種及引種區多點進行試驗并綜合分析,對樟子松進行生物系統學和地理變異規律研究,利用具有明顯規律性狀,對樟子松自然分布區進行種源區劃,分為:興安嶺北部種源區、小興安嶺過渡帶黑龍江沿岸種源區、呼倫貝爾沙地種源區,東北大部分引種區可采用高峰、卡倫山、金山種源的種子。楊書文通過普通種源試驗和標準種源試驗對樟子松10個種源進行區劃,得到的結論與劉桂豐的區劃結果相近。龐志慧為選出適宜東北山區生長的優良樟子松種源,克服造林用種的盲目性,進行樟子松種源試驗,通過綜合評定與多重比較確定章古臺、紅花爾基、罕達蓋為草河口地區樟子松優良種源。
滿秀玲將過氧化物同工酶應用到樟子松種源區劃上,通過對同工酶譜帶方差分析、氣候因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將參試樟子松10個種源劃分為2個大種源區,即以阿爾山,罕達蓋為代表的沙土種源和以金山、漠河、圖強、紅花爾基和卡倫山為代表的獨立種源區。解齊明運用同工酶電泳技術對樟子松天然群體遺傳結構進行研究,對4個群體、3個酶系統(GOT.MDH.EST)的5個位點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樟子松群體變異水平較大,He為0.44,多態位點百分率P為87.5%,每個位點等位基因平均數為2.38,并且發現其群體內有較大分化程度,而群體間則不明顯,群體內變異為95.47%,群體間變異為4.6%。
馬履一用培育的各種苗齡型樟子松苗以及野生樟子松苗進行造林對比試驗,對苗木水分平衡、苗木水勢值、環境適應性及葉片著生方式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得出1-1型苗為西部林業地區最佳苗型,2~5年野生樟子松苗造林成活率在97%以上。建議有野生苗源地方可加以利用,但野生苗不能代替苗圃,只能作為一種補充。
針對樟子松在干旱的雙遼沙地造林不易成活狀況,韓才結合雙遼縣當地實際,采用穴下栽植法,減少苗木水分蒸騰,使當年樟子松成活率達到90.7%,翌年保存率87.4%,分別比對照高742.5%和1006.3%。
樟子松為綏中沿海沙質海岸防護林優良樹,騰洪舉通過試驗示范造林,在造林地選擇、整地方式、造林季節、苗木選擇、栽植方式、灌水措施、撫育管護等造林技術方面總結了最佳條件,選在早春時節造林,選好造林地和苗,對苗進行保濕,小溝整地,小坑靠壁栽植,小管井灌水,這種方法大面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別可以達到90%及87%以上,成本低,效益大。
徐志和為了定株培養大徑材,進行一株雙穴造林試驗。試驗結果表明一穴雙株造林更能增加單位面積產量、降低造林成本、確保保留木,明顯優于單株造林。其不足之處在于林木生長過程中易發生超彎曲現象。
為了能夠快速、經濟地培育增益林木種子,建立種子園,需要隔離來防止外源花粉污染、同時,應盡量避免同一無性系間雌雄花自交以及無性系花粉的不合理交配。李希才對樟子松種子園花粉時空變化進行研究,發現散粉的時間變化主要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影響,上午散粉量會隨著溫度的升高、相對濕度的下降而有所增加,下午散粉量隨著溫度的降低、相對濕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空間垂直方向上, 自上而下的花粉量分布呈現由少到多的變化趨勢。趨勢面分析表明,在水平方向上,位于山坡中部的種子園花粉量最多,山坡下部及上部的花粉量較少,不同方位所接受的花粉量是不同的,研究發現, 西向、偏西向接受的花粉量較多。
劉錄對樟子松種子園種子播種品質進行研究,發現不能以大小對球果、種子質量優劣進行取舍,而是受單個球果重、球果數、出種率、千粒重等因子影響,不同無性系間差異較大,在今后留優去劣淘汰不良無性系時,應根據對種子品質測定結果,全面、綜合地加以衡量、考慮。
樟子松在生長各個時期、各個部位都可能受到病蟲害威脅。
樟子松枯梢病是由松球殼菌(Sphaeropsisiellissi)引起的世界性傳染病。Hedhcook首次報道了松枯梢病,在美國堪薩的歐洲赤松引起枯枝和潰瘍。項存悌報道了樟子松枯梢病,并通過接種試驗證明,該病原菌還侵染杜松、油松、赤松和紅松。幼苗、成林都能發病,主要表現為枯梢。據資料,1980年以前,東北、西北等地均有病害引起松樹大面積死亡或松林衰退的情況發生,對黑龍江省植物園樟子松林進行調查,發病率100%,感病指數44.8。一般在6~8月為樟子松枯梢病發病期,在此期間噴灑敵克松1000倍液、百菌清700倍液、多菌靈1000倍液、65%可濕性代森鋅500倍液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以敵克松防治效果最佳。
樟子松皰銹病是樟子松易發病害之一,它是一種由松芍柱誘菌引起的枝干部病害,主要為害幼苗和20年生以內幼樹枝、干皮部。感病枝干最初松軟、皮深、濕潤,后期病部呈菱形腫大。現已對病原菌轉主寄生關系、病原菌生物學特性、侵染循環及防治技術進行研究。李克政提出樟子松皰誘病綜合管理技術,采用輸出檢疫、撫育、病樹皆伐、成林間伐。此外,使用松焦油原液和不脫酚洗油對樹干進行涂洗,或用300毫克/升內療素注射干皮部也有較好防治效果。
賈翠萍等研究發現,樟子松的主要危害害蟲之一——紅松實小卷蛾(2年1代),越冬后的幼齡幼蟲(2齡或3齡)對16年生以下樟子松或2年生的主梢、側梢進行為害,影響樹木的生長長高。在4月下旬開始蛀食為害時,應用內吸劑10倍液氧化樂果剝皮涂干進行防治,有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噴灑氧化樂果1500倍液于松梢被害處,也有較好效果。紅松實小卷蛾系喜光性昆蟲,因此,對幼齡林進行撫育時,應合理擇伐。對寄生紅松實小卷蛾幼齡幼蟲和老齡幼蟲的兩種寄生蜂(小蜂和曲姬蜂),應加以繁殖和利用。
劉鳳明等還發現,另外一種樟子松危害害蟲——樟子松頂小卷蛾,主要危害樟子松幼樹頂芽、側芽及雌花序。幼樹被害株率有時高達55%以上,嚴重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和球果產量。樟子松頂小卷蛾1年1代,6月下旬幼蟲開始孵化。使用久效磷、氧化樂果10倍液刮皮涂干,有比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還可使用寄生率較高的繭蜂人工釋放于林間抑制該蟲。
為害樟子松的松毛蟲災害,多發生在大面積純林地區,有落葉松毛蟲、油松毛蟲、赤松毛蟲。將樟子松與雜種楊、小青楊等針闊葉樹混交,可有效防止松毛蟲。造林應合理密植,對幼林要加強撫育管理,保護和培育下木和其他植被,增植蜜源植物;對林木稀疏、下木較多的林地,應進行封山育林促進郁閉;創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環境,招引益鳥,防治松毛蟲。此外,還可用除蟲菊酯類藥劑,毒殺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