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基于辟謠模式的食品專業課程教學研究
張 麗
(蘇州市職業大學食品營養與檢測教研室,江蘇蘇州 215104)
近年來智能手機和微信軟件的普及,食品安全的網絡謠言眾多,對現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通過在專業教學中以謠言作為案例引入,經過教師課堂知識講解并讓學生完成科普文章進行辟謠,不僅貼近生活,引起學生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專業責任意識。
食品安全;網絡謠言;專業教學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有了高度的重視,新聞媒體、社交網絡中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尤其是近年來智能手機和微信軟件的普及,食品安全事件的相關信息大量轉發,其中不乏一些無事實依據、虛假宣傳的網絡謠言,不僅污染了網絡生態,還對現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統計顯示,食品安全的網絡謠言占所有網絡謠言傳播量的比例呈逐年遞增趨勢,從2014年的38%上升到2017年的45%,位居第1位[1]。
食品安全網絡謠言的日益猖獗,已經嚴重影響了食品企業和產品的聲譽,降低了公眾對政府及食品監督部門的信任度,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社會上的食品安全恐慌,甚至影響到我國經濟的政策發展秩序[2]。以2017年年初的“塑料紫菜”為例,網上一條名為“紫菜竟是廢舊塑料做的”食品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轉發,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多個紫菜生產企業也受到不小的打擊,很多生產紫菜的農民生計受到嚴重影響,據統計,該事件對紫菜產業造成的損失達到上千億元。一句謠言暴擊一個食品產業,更斷了成千上萬人的生計[3]。
食品安全網絡謠言產生的后果如此嚴重,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謠言的炮制者受到利益的驅動,一部分是自媒體人為了提升其微信公眾號的熱度,一部分是企業的競爭者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而出此下策,還有一部分有可能就是對食品安全充滿疑問的消費者[3-4]。由于微信的發布時不需要監督審核的,所以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可能,而普通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知識了解較少,面對這些信息難辨真假,也是寧可信其有的心態進行了轉發和傳播,無意間造成了如此惡劣的影響[5]。
因此,要想解決上述問題,一方面需要權威機構及時對食品安全的網絡謠言進行辟謠,及時打消消費者的疑問,切斷謠言傳播的渠道;其二是要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科普,提升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素養和對真假傳聞的判斷能力,不信謠、不傳謠[6]。
高職院校食品專業的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對基本的專業知識能夠掌握,但是還缺乏一定的食品安全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專業責任意識,理解吸收專業理論知識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對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解讀,對網絡中的食品安全謠言進行辟謠,不僅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而且要對毫無基礎的人群進行講解,或者撰寫科普文章,需要較強的寫作功底,也要通俗易懂,這樣對學生是一種鍛煉,也是對食品專業課程教學的一種改革。
主要探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食品安全教育和對網絡謠言進行辟謠融合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希望能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專業責任意識,發揮學生的作用,共同打擊食品安全的網絡謠言。
食品安全網絡謠言各種各樣,有可能涉及到各類食品的種植、生產、加工、包裝、貯運等各個環節,所以需要用到多門課程的知識。在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引入當前的食品安全網絡謠言為案例,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并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可以樹立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專業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
在大二學生的專業選修課“食品包裝”中,第3章的授課內容是塑料的成分、性能及選用。講授的主要內容是塑料包裝材料的成分、性質、包裝性能和安全使用。該章內容看上去略顯枯燥,對于大二學生來說,他們雖然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基礎,但是對專業知識之外的內容還是了解比較少,而且教學內容中關于塑料成分的名稱、英文縮寫和數字代碼是教學的重難點,不僅名稱較長很難記憶,而且英文縮寫容易混淆,數字代碼對不上號,對于現實中的包裝實物很難分清,所以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還有一個客觀的教學背景就是塑料是常見的食品包裝材料,可以讓學生去搜集,帶到課堂中去觀察討論。同時,在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關于塑料安全性的新聞和文章報道。讓大家對塑料包裝材料的安全性產生了懷疑,例如,“酒鬼酒”中曾經檢測出含有塑化劑、飲料瓶多次重復使用致癌、夏季高溫把礦泉水瓶放在車里變毒水,塑料包裝加熱致癌等。前段時間傳播關于“塑料紫菜和塑料大米”等謠言視頻。這種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大眾對食品安全的過度關注和對相關專業知識的不了解,而且沒有專業人士及時對視頻中的內容進行講解和辟謠。
因此在講授此次課的內容時,在新課導入環節使用上述的文章和新聞報道作為案例,貼近日常生活并和每個人的健康安全息息相關,學生更有興趣學習,但是這些內容未經證實,真假難辨,學生帶著疑問去聽教師講授,學習效率更高。在課堂上教師采用多媒體講授的方式對塑料材料的組成成分、英文縮寫和數字代碼進行講解,學生具有一定的有機化學的基礎,經過講解聚合反應,可以了解這些大分子物質的聚合單體和聚合過程。同時,學生也具有一定的英語水平,通過講解這些英文名稱的含義、縮寫過程,讓學生看到英文縮寫就知道中文含義,加深理解和記憶,通過觀察不同包裝上的數字,和材料成分進行對應,從而解決了第一個教學難點;對于塑料的包裝性質和安全性,主要通過現場觀察、實驗演示和小組討論的方式教學,如在不同材質的礦泉水瓶加入沸水,學生觀察不同材料的塑料包裝的耐熱性,更有直觀的感受。在對課堂內容講解完畢之后,布置一個課后作業,就是將學生分組針對課前導入的那些文章和新聞報道,利用手機軟件撰寫一篇與以塑料的成分和安全性的科普文章,不僅是讓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總結、梳理,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和專業責任意識。
再如,“棉花肉松”的案例可以引入到“食品生物化學”的教學中,在講解蛋白質的章節中,分別對棉花中的纖維素與肌肉中的肌纖維分別進行講解,然后進行現場咀嚼試驗,讓學生理解二者之間的不同,然后課后寫成科普文章對學習內容進行總結。
網絡上曾報道“不法商販使用不明液體給果蔬美白”,這個視頻案例可以引用到食品生物化學的酶促褐變這一章節。蘋果、香蕉、土豆、蓮藕等果蔬中含有很多酚類物質,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可以迅速氧化成醌類物質,進而轉化為黑色素或者褐色素。這個過程被稱為酶促褐變。網絡視頻中的不明液體就是通過降低pH值和鰲合金屬離子從而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防止果蔬褐變。通過課堂講解,讓學生撰寫科普文章,對該現象進行宣傳講解。
總而言之,就是在食品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隨時關注社會時事動態,及時更新教學案例,找到知識的聯系點,并及時進行知識講解和宣傳,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有趣復雜的實際生活中,進而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并在生活和工作中養成隨時關注時事新聞的習慣,提高專業敏感度和專業責任意識。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和訓練,學生對本學期的課程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寫作不僅對知識內容進行了復習、總結和整理,而且提高了文章的寫作水平,有的學生自己申請了微信公眾號用來做食品安全和營養的宣傳和教育實踐,并且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和粉絲。目前,我國的科研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和食品營養知識、食品安全的意識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大量食品專業的學生、教師和從業人員聯起手來開展各種方式各種形式的宣教活動,讓消費者有一定的自我判斷能力,不再制造網絡謠言,不再輕易地相信網絡謠言,不隨意轉發謠言,從而創造干凈清澈的網絡環境,為食品安全教育添磚加瓦。
[1]林蔚.莫讓食品安全謠言再傷農 [N].福建日報,2017-03-23 (007) .
[2]廖海金.讓食品安全謠言止于“治者” [N].中國食品安全報,2016-07-07(A02) .
[3]何云娜.食品安全類網絡謠言的傳播與防控 [D].湘潭:湘潭大學,2013.
[4]張旭輝.微信謠言傳播和辟謠方式研究 [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6.
[5]王錦東.微信公眾號食品安全謠言與法律規制 [J].青年記者,2015(25):78-79.
[6]李亞卓,張立南,馬凌霄,等.基于微信平臺的專業食品安全信息傳播可行性研究 [J].商,2016(11):221-222.
[7]余志堅,陳傳紅.在生物化學本科教學中結合食品安全教育的啟示 [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 (1):85-88.◇
Research on Food Professional Teaching Based on Refuting Rumor
ZHANG Li
(Department of Food Nutrition and Detection,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04,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and Wechat software has caused a lot of rumors about food safety,which has had a bad influence on the real society.This paper takeed internet rumors as the case 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and explaine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class,thend assign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popular science article to dispel the rumor.This pattern was close to life,not only arouse student interest and improve study efficiency,but also cultivated students'food safety awareness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food safety;Internet rumor;food professional teaching
G640
A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7.10.051
1671-9646(2017) 10b-0078-02
2017-07-12
蘇州市職業大學教學改革項目(SZDJG-16012);蘇州市職業大學品牌專業建設實施工程(4150213)。
張 麗(1986— ),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