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明美
微商,存在即合理
文/蔡明美
隨著移動互聯網絡的升級和微信的普及,微商作為另一種電子商務銷售模式迅速擴張。這是其他渠道無法比擬的,它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比如38分鐘,突破200萬元的大米訂單;線上9個月,賣了3萬只的草雞蛋;“水果哥”憑借微信月入4萬等等。
當下,“農產品微商”無疑是個火熱的引擎詞,已經開始慢慢有了雛形。如煙臺大櫻桃、贛南臍橙、云貴火龍果等產品,已經開始慢慢走進我們的視野,這樣一種新型的推廣模式,對傳統營銷產生了重大沖擊。新模式帶來新機遇,農產品微商在2015年下半年出現一個井噴式的爆發,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很多新農人看到了微商這個機會,紛紛投入到農產品微商這個大軍。但對于微商的未來發展,互聯網大咖們也是各執一詞。
遼寧金社裕農電子商務集團總裁文明認為,農產品微商是一個工具,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事實上,農產品很適合通過這種分享模式去銷售。當一個客戶可以知道他買的產品是如何播種、如何成長、如何采摘、如何包裝的時候,每一個環節他都很清楚地了解,就好比是親自種植的一樣,自然有一種信任感,對產品也就沒有任何顧慮了。
漢森總裁、農特微商創始人黃剛則認為,農特微商帶動了大量的快遞員、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回歸到農村創業,解決的不僅僅是農村經濟的問題,還有產品供給的問題以及新銳人才孵化的問題等,這與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謀而合。
新農人聯合會創始人畢慧芳表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對于農產品營銷來說,我們還在努力加上互聯網,可現實是移動互聯網已經全面進入我們的生產生活,并且正以加速度走進新零售時代。當很多人在質疑農特微商是否是傳銷時,農特產微商已經全面爆發,不僅有微商村,有微商縣長,也有留守婦女微商軍團。農特微商已經成為推動農產品上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沈陽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楊肖麗認為,微商最大的優勢是降低了消費者的搜索成本,讓消費者可以更簡單的了解需要購買的產品。所以對于中小企業或農戶來講,小范圍內的品牌化建設,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全中國做農產品微商的,2015年還沒有一家過億。在調查的1 200個農產品微商中,只有幾十家過千萬。農產品微商雖然做的規模很小,都是個體戶運作,但80%都是賺錢的,相反淘寶農產品品類80%店鋪都是虧損的。農產品微商人每年賺幾百萬、千萬就夠了,要走小而美方向,不要貪圖最大。
當然對于未來農產品微商的發展,共青團陜西省委農村青年工作部部長魏延安就表示了擔心,他在2017首屆農特微商節上曾強調,作為一個新農人,需要普及農業的常識,發揮跨界的學習力,要懂農業、懂農民。此外,社交圈不是一味單純賣貨,微商一定程度上是在做減法,在消耗個人信譽、甚至團隊信譽,不能忽略長期的社交來往、熟知,要沉下心建立扎實的信任基礎。
亞食聯發展(大連)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煥新直接對微商表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微商就是在利用生鮮紅利造成信息不對稱的個體,在微信上搭建的一個線上多級分銷體系。它本質上對供應鏈、商業、流通沒有任何價值。
微商可能稍縱即逝,但這個過程一定會有。在農產品電商發展過程當中,可能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洪流,這其中總有些值得總結的經驗,不能一概而論把這些微商還是一些其它商業模式進行否定,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