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人民政府 程宇
著重七個結合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人民政府 程宇
近年來,南陽各地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既豐富了城鎮居民的生活,又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開辟了新路徑。然而,有些地方對休閑觀光農業認識滯后,認為領著農民種樹、帶著游客看花、喊著農婦做飯,賺一點小錢,就是休閑觀光農業。有的地方缺乏規劃,存在無序性和盲目性,一哄而上,缺乏特色,檔次低,重復建設,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很難形成一項產業,既走了彎路又造成了資源浪費。因此,南陽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應從“七個結合”入手。
南陽是南水北調的水源地,確保京津冀用水安全,是南陽的政治責任。因此,水源涵養地西峽、淅川、內鄉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就要以伏牛山自然景觀為依托,以亞洲最大淡水湖丹江水庫為特色,發展既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又走出一條休閑觀光之路。像西峽詩情畫意的九龍溝、五道幢,淅川的農業生態大觀園,這些休閑觀光農業項目的保護性開發利用,既保證了水源的安全,又使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
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要有產業支撐,像西峽雙龍鎮,從食用菌產業入手,主要生產香菇,圍繞香菇建市場、搞加工,成立了菌類產業文化園、創意園、電商平臺,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游客在觀光伏牛山自然風光的同時,又體驗了食用菌文化,從中增長了知識,購買了自己喜歡的優質農產品。鎮平的石佛寺鎮,玉器是主導產業,該鎮圍繞玉產業建立了玉文化園、產業園、產品銷售市場,游客在觀光中原荷花博覽園的同時,觀玉、賞玉、購玉。像這樣有產業的休閑觀光農業吸引了游客,留住了當地人就業,解決了農村空心化和留守兒童,老人的問題,對農村社會治安、農村和諧、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南陽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風光綺麗,春天滿山的杜鵑花開放,秋天層林盡染的紅葉紅遍山川,在這美麗的地方,有中國佛教四大名寺水簾寺,全國知名的佛教學院坐落其中,在這里盤古文化和佛教文化深厚。伏牛山內鄉寶天曼是國家地質公園,有3000多種植物,每年繁花似錦;縣城有700多年的內鄉縣衙建筑群,官署文化遺存,極其豐厚和廣泛,使游客在大自然中體驗桐柏山盤古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久遠、精深,領略內鄉寶天曼地質地貌,同時感受縣衙歷史標本的價值和廣泛深刻的文化內涵,真正了解一座古縣衙半部官文化。這些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鄉村是人們的根脈所系,無論走得多久多遠,小村的故土老窩、山谷溪流,都是夢里的鄉愁。南陽有多處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村落,像內鄉縣吳埡石頭村,南召云陽佛寺村、轉角石村,淅川土地嶺村,唐河前莊村共27個傳統村落。特別是內鄉吳埡石頭村,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74年的歷史,現有50多戶農民居住。核心區現有石頭房200余間,散布在山間的山坡兩邊,掩映在茂林古藤老樹之中,保留著原生態。石頭房以石頭為基材,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從基石到屋頂全由青石壘砌。石板橋、石臺階、石門樓、石院墻、石磨房、石畜圈、石井,石桌、石凳等隨處可見。綠樹與山川相融,村民居住其中,猶如童話故事里的綠野仙蹤,隱世桃園。石頭村利用這些不可復制的村落遺產,開發一些民俗游戲、民間工藝、鄉土食品、農耕文化,給游客展現出美麗的古村圖景,迎合人們追求回歸自然、崇尚自然的心理,吸引了無數游客流連忘返,記住了鄉愁,同時當地村民也得到了可觀的收入。
南陽在城市周邊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園區,以特色種養業、生態林果業、景觀農業、創意農業與現代農業為主體,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城鄉交流互動緊密。如臥龍區月季觀光園、宛城區的盧園、南召玉蘭生態觀光園、西峽萬畝生態獼猴桃園觀光、內鄉油桃溝生態園等示范園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使南陽展現出農景如畫入都市,田園風景繞城郭的農村新景象。這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提供了好的去處,同時園區周邊農民,抬腳來到田園,打工就在眼前,掙錢就在門口,這些園區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和農村的父老鄉親從中受益。
南陽當前農業誰來經營,農村誰來建設,農民怎樣致富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鄉村有大量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對鄉村生活情有獨鐘,他們在城市見過世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善于經營。這些漂流在外的人員如今多數回到故鄉,他們有思想、有資金、有門路,政府要千方百計地引導這些人投資休閑觀光農業項目,帶動農村一方富裕。這樣農村才能人氣旺、環境美、發展和諧,真正使廣大農村建成幸福美好的家園,盡早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為使休閑觀光農業穩步健康長遠發展,必須克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觀念,要避免生態美景、健康休閑的綠色產業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現象重演,必須對休閑觀光品牌整合打造,除常規媒體廣告傳播之外,還可以通過政府、企業宣傳推薦,諸如攝影比賽、影視作品等。掌握品牌傳播的規律,形成口碑效應,使南陽的休閑觀光農業品牌更具吸引力,帶動南陽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