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民權縣分校 王國慶
商丘市冬小麥施肥體系研究
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民權縣分校 王國慶
河南是糧食生產的大省,氣候與土壤十分適宜小麥的生長。商丘作為糧食生產大市,常年為河南省糧食生產作出巨大貢獻。糧食生產連年增收,糧食的安全至關重要。只有滿足作物在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結合田間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適時收獲,才能取得高產。
商丘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常年糧食種植面積70.67萬hm2,總產突破500萬t。商丘常年小麥種植面積在50萬hm2,總產達到200萬t,商丘市小麥-玉米種植模式分布于商丘大部分地區,土壤以兩合土和壤土為主。對商丘市土壤養分含量進行分析得出,微量元素中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有效鋅含量稍大,而有效鉬和有效硫含量稍小,有部分土壤缺鉬明顯。
商丘市冬小麥施肥情況分析:從施肥品種上看,小麥底肥品種主要有復合肥、磷酸二銨、尿素、碳酸氫銨、過磷酸鈣、配方肥、氯化鉀。它們作底肥時平均每667 m2用量分別是:磷酸二銨21.8 kg、尿素22.07 kg、復合肥46.1 kg、配方肥36.5 kg、碳酸氫銨50 kg、過磷酸鈣44.09 kg、氯化鉀20 kg。它們占所有化肥施入量比例:磷酸二銨占12.3%,尿素占21.7%,復合肥占36.1%,配方肥占20%,過磷酸鈣占3.9%,鉀肥占5.5%。小麥施肥比例N:P2O5:K2O 為 1:0.35:0.17, 施 肥結構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整。
有機肥用量少,氮肥用量偏高,基、追比例不合理,鉀肥用量偏少。
(一)增施有機肥,有機無機相結合。
(二)控制氮肥總量,調整基肥、追肥比例,減少前期氮肥用量。
(三)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帶氮”。
在 每 667 m2產 量 500~600 kg的情況下,有機肥每667 m2用量1500 kg左右,氮肥(N)總用量控 制 在 11~13 kg, 磷 肥(P2O5)為 4~7 kg, 鉀 肥(K2O) 為 3~5 kg。氮肥基肥占35%~40%,蘗肥占40%~50%,穗肥占15%~20%;有機肥、磷肥、鉀肥全部基施。缺鋅土壤每667 m2施用硫酸鋅1 kg。每667 m2產量水平400~500 kg的情況下,施用氮肥(N)10~11 kg,磷肥(P2O5)5~7 kg, 鉀 肥(K2O)3~5 kg。 每667 m2產量水平400 kg以下,施用氮肥(N)9~10 kg,磷肥(P2O5)5~6 kg,鉀肥(K2O)3~4 kg。
沙壤區每667 m2產量為300~400 kg的配方:20-15-10,底施40 kg;沙壤區每667 m2產量為400~500 kg的配方:22-16-7,底施45 kg。
瘀土區每667 m2產量為400~500 kg的 配 方:25-14-6底施50 kg;瘀土區每667 m2產量為500~600 kg的配方:25-20-10,底施50 kg。
南部兩合土每667 m2產量為350~450 kg的配方:22-17-6,底施45 kg;兩合土每667 m2產量為450~550 kg的配方:25-15-5,底施50 kg。
從施肥時期上看,小麥春季追肥大都在返青至起身期,此時追肥會增加小麥無效分蘗量,后期肥效不足,不利于高產。
家畜、家禽糞便是優質有機肥,大力發展養殖業使作物秸稈過腹還田是積造有機肥的重要途經。如利用專業養殖廠,家畜家禽產生的糞便施入耕地,對于提高耕地地力和耕地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農民群眾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用秸稈作燃料的已非常少見。因此大力推廣秸稈還田、麥秸稈麥糠覆田是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可以預見,隨著大量的秸稈直接還田、通過養殖業過腹還田、發展沼氣腐熟還田,商丘市的耕地地力在幾年之后就會有顯著的提升。
在推廣秸稈還田的過程中,因秸稈多為直接還田質量不高,應積極推廣秸稈快速腐熟技術,或在秸稈還田時施入一定量的氮素肥料,以平衡土壤中的碳氮比例,促進秸稈快速分解和轉化,以提高秸稈還田質量。同時,在推廣秸稈還田時,要做到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之后必須耙實,以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抑制田間雜草,促進作物健壯生長,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當季作物產量一般可以增長10%左右,同時種植下季作物時,將麥秸麥糠掩入土壤中,對培肥地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應加強對地下害蟲及作物根部病害的防治。
當前,常用的整地機械旋耕耙,一般耕深為15 cm左右,耕層淺且耙地不實,耕層過于虛松,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常發生吊死苗現象,同時失墑快,不耐旱,對提高耕地地力不利。因此,應推廣能夠深耕的機械,將耕層加深至23 cm,深耕耙實,使耕層上虛下實,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培肥地力。
隨著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加劇,商丘市作為糧食主產區,狠抓糧食生產責無旁貸。然而作為商丘市農業的發展應大力推廣間作套種模式,將糧食生產的經濟價值得到提升。在促進農民經濟收入增加的同時又解決了糧經爭地的矛盾,提高了復種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