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技發展中心 周宏太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洛陽分院 張靖涵
淺談河南省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
河南省農業科技發展中心 周宏太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洛陽分院 張靖涵
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在國家提出建設新農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大風向標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環境質量之間的矛盾帶來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近年來,河南省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但是和城市環境治理的力度比起來仍然顯得較弱且進度較慢,人口自然增長和環境承載力之間的不平衡使得有些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大大影響了農村人口生活質量。本研究以河南省環境污染治理研究為基礎,通過分析其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特征及成因,進而探討農村污染治理的突破口,提出了解決河南省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幾點對策。
目前,河南省農村環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農村生活廢棄物、農村養殖業糞便、農村作物秸稈、農業生產化學品等。
隨著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的提升,農村以前單一、落后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改變,農村生活垃圾呈現出數量大、處理難、危害重的特點。主要垃圾污染物為煤球渣、廢舊塑料袋、包裝紙、腐爛的水果蔬菜、建筑材料等。同時,大多數農村未設指定垃圾堆放區域和專業的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及處置系統,而規范的垃圾處理廠距離遠,運輸成本高,致使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簡單,往往隨意堆置或者傾倒進河湖溝渠。有關數據顯示,河南省97%的村莊沒有污水處理系統,大部分污水、人畜糞便直接排放到河溝、田地,對農村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
“十二五”期間,河南省堅持“強豬、壯禽、擴牛、增羊”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畜牧業發展迅速,養殖企業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散養戶也不斷增加,但是由于養殖業的發展帶來養殖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未經處理的禽畜糞便直接排放到地下水、江、河、湖、渠,致使水源質量嚴重受污 。禽畜養殖除了糞便和惡臭氣體及其分解物外,還有其伴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等,病原微生物又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
眾所周知,河南省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十二五”以來,河南省糧食產量連續跨越550億kg、600億kg兩大臺階,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達到了606.71億kg。然而糧食豐收的背后是數量巨大的秸稈亟待處理。按草谷1:1.3的比率折算,一年產生秸稈約有750億kg。據有關資料顯示,河南省的秸稈利用率只有85%,還有15%被隨意堆放或者就地焚燒,使空氣和地下水受到污染;還有50%的秸稈粉碎還田,但是由于深耕土層淺,不易漚爛,有害菌群沒有滅活,致使土壤結構發生改變,造成農田質量下降。
以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水平,農藥和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但是濫用農藥化肥破壞了土壤天然的酸堿平衡,改變了土壤本身的酸堿性,使得作物從生長需要的營養成分流失,土壤有機質下降,造成土壤養分不足,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農用薄膜、農藥瓶、化肥袋、大棚塑料薄膜等垃圾隨意亂扔或者不合理掩埋,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還會造成土壤污染。累積在土壤中的殘膜使農業生產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
一直以來,國家用于防止環境污染的資金更傾向于城市和工業企業,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明顯不足,部分農村地區的村莊道路、供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滯后,不能滿足當前農民群眾的需要。一些偏遠地區的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對土地、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五項”工程建設,推動農村初步建立了長效保潔制度、基層環衛設施得到加強,但是環保監管不嚴,“面子工程”問題突出。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環保意識,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意識淡薄,一些地方的農民生活習慣落后,隨意丟棄垃圾。
鼓勵多元化投入機制,以多種籌資方式加大對改善農村環境工作的投入力度。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要求排污者負起相應的責任。在農村環境保護中全面貫徹“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為核心的生態補償政策,推動更多資金流向農村環境保護領域。在村莊、企業集聚區建立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中轉站,配備專職人員進行管理。
在農村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污染的危害宣傳,讓村民充分意識到生活垃圾、水污染、大氣污染等問題與自身健康、財產之間的關系,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提高秸稈利用率,大力扶持秸稈飼料,秸稈生物能發電,秸稈燃料,秸稈生產木糖醇、活性炭,秸稈栽培食用菌等生產項目,用技術帶動農村環保。
將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傳導禁燒壓力,對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實、責任不明確,嚴重影響目標責任制完成的單位和領導嚴格問責,實行責任追究。利用廣播媒體,聯合職業院校在農民中廣泛開展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培訓,在技術上指導農民如何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地膜、大棚等農業化學產品;在政策、資金和技術上扶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