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華龍區環保局 成紅宇 郭彥波
加強農村污染長效治理 建設美麗鄉村
濮陽市華龍區環保局 成紅宇 郭彥波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著十分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其中農村環境污染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已經嚴重制約美麗鄉村建設,危及農村居民身心健康。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放在突出地位,對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多年來,濮陽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連年推進,按照“三無、一規范、一干凈”(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日常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范有序,道路兩側環境干凈)的要求推進全市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以交通干線兩側和城鎮周邊村莊、鄉鎮政府所在地、旅游景點沿線為重點,圍繞“通、凈、綠、亮、文”,抓好美麗鄉村示范鄉鎮、示范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推進了農村生態文明的進步。但在農村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由于市、縣財力有限,環保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業上,對農村環保投入偏少。加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面廣、量大、成本高,嚴重滯后的基礎設施建設與日益加大的污染負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治理還只停留在示范點上,城市與農村、村鎮與村鎮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現象。
農村環境治理、環保設施建設多采取集中整治、示范建設等形式,綜合治理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農村污染治理相關標準和技術模式缺乏,已建設施運行維護跟不上,在政府引導政策、環保體制機制、農民生活習慣、農村環保隊伍建設和環保投資融資等方面存在缺失,治理成果鞏固難、易反彈。
一些地方僅靠政府推動,村民和企業實際上并未參與進來;還有一些地方村民和企業受傳統習慣和觀念影響較深,生產生活廢棄物隨意丟棄,污水直排。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還處在示范階段,農民對整治工作的期望值不是很高,自主投工投勞的熱情和積極性還不強。
農業生產場地與農民居住場所緊密相連,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必須把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統籌推進,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
因地制宜,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城鄉發展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農業發展規劃、文化特色產業相銜接,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合理規劃村莊布局,村莊建設與當地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協調,生產區(包括工業區和畜禽養殖區)與生活區分離。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明確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準入事項,明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產業。
圍繞農村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綠色生產,控制農業用水總量,降低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推進農作物秸稈基本資源化利用,廢棄農膜基本實現有效回收處理,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把農業發展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制定保護環境村規民約,教育村民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經濟發展、工農業生產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切實引導農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農村環境治理政府是主導,各級政府在農村環境治理中負有主體責任,要統籌協調建設、環保、水利、衛生、教育等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制定相應的規劃和整治措施,建立目標考核機制,保障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農村環境宣傳教育,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科普工作,加強治理技術宣傳推廣,改變農村落后的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廣大農民積極主動參與農村環境保護。
目前,各級財政對農村環保資金投入不足,投融資渠道較為單一,農村環境得到整治比例少,已整治的行政村中仍存在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和后期運營維護資金缺乏的問題,需要各級政府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同時,積極推進農村環境“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政策,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及其市場主體培育工作,并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市場主體,切實提升農業農村環境治理質量和效率。
當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領域尚未形成成熟的技術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亟須引導先進適用技術的開發。《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要求按照分類指導原則,創新治理模式,完善市場機制,提升治理效率。農村污水垃圾收集處置,集中連片整體推進,采取PPP模式實施建管一體,加強建設和運維;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主要采取第三方治理、按量補貼的方式吸引市場主體參與,強調構建生態農業循環模式,鼓勵種養結合和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按照“廢棄物垃圾化,垃圾資源化”原則,由政府主導解決秸稈收儲、廢棄農膜回收問題,并采取補貼方式吸引市場主體參與;農藥減量化與測土配方施肥,強調市場主體代防、代治、代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升農藥減量化和測土配方施肥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