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文安縣農業局 河北 文安 065800)
文安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現狀 存在問題及對策
劉 穎
(文安縣農業局 河北 文安 065800)
糧食作物所占比例節節攀升。2011~2013年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65萬畝左右,2014年上升到80萬畝,2015~2016年增加到85萬畝以上,2017年達到90萬畝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玉米面積的大幅增加,2011~2016年文安縣的小麥面積一直處于平穩發展階段,保持在12萬畝左右;2013年以前玉米在40萬畝左右,2014年由于經濟效益、管理簡單等原因,玉米面積開始大幅增加,達到61萬畝,較2013年增加了20萬畝。2015~2016年基本穩定在65萬畝以上,2017年穩定在60萬畝;大豆面積變化不大,一直在3萬~4萬之間。雜糧受訂單及養生保健的影響增幅較大,由2011年的7000畝增加到25 000畝。其中變化較大的是高粱、谷子、甘薯。高粱谷子的面積增加主要是訂單,由2 000畝發展到7000畝;甘薯由于抗性較好,收益穩定,受到大戶的青睞,面積由2000畝發展到15000畝。綠豆、紅小豆、黑豆、馬鈴薯等小雜糧,面積較小變化不大。
棉花面積由于受經濟及比較效益的影響,2014年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2011年24萬畝,2013年10萬畝左右,2014年種植面積大滑坡,下降到3 500畝,使棉花在文安縣的經濟主導地位一落千丈,2015年更是減少到1 000畝。2016年2 000畝,盡管棉花種植面積有些許的復蘇,但它輝煌的年代已成為過去式。
盡管文安縣的蔬菜產業與周邊縣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該縣還是處于穩中上升的態勢,一直保持在5萬畝以上,并形成了以大棚西瓜種植為亮點的種植模式。至2016年全縣瓜菜種植面積5.75萬畝,比去年增加1.39萬畝。全年瓜菜總產量約16.29萬t,總產值約22 458萬元。其中設施瓜菜種植面積1.33萬畝,占總播面積的23%。全年新建、改造高標準蔬菜生產設施0.2萬畝。
多年來,文安縣在調整種植業結構中做了許多工作,如發展設施蔬菜種植,已經搞了幾年,但工作力度與霸州、永清相比有很大差距。加之受主觀、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大市場、大流通、高效益的產業發展觀念更沒有完全樹立起來。
一是運銷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服務功能不夠健全,市場信息不靈,直接影響種植業的發展。二是優勢不優,特色不特,沒有品牌效應,產品粗糙、檔次低,很難搶占市場。三是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沒有充分地發揮該縣的地緣優勢,更沒有走出省外找市場和看準市場調結構的超前意識,因此很難找到合作商家,訂單產業也難以形成。
一是有些產業由于配套設施跟不上,影響規模化生產,尤其是產業帶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影響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二是沒有充分的資金作產業投入,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自發投入差。
一是政府要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制定激勵和獎勵措施。同時還要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二是積極爭取農產品開發項目,以項目建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三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正確引導農民進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觀念,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四是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試驗與推廣應用力度,擴大生產經營領域,全面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一是要在現有生產及產品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品布局,確立主導產品,引導群眾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盡快形成有特色的區域經濟。二是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加大對種植業結構調整重點產業區域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重點產業區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要緊緊依靠科技支撐,調整優化蔬菜的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品種調新、質量調高、結構調優、產業調整、產業鏈調長為重點,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培育和壯大一批市場開拓、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和籌資融資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不斷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使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有效解決農產品出路,拉動訂單農業的規模生產,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種植業的整體效益。三是加快農產品流通業的快速發展,盡快培育有較大能力的購銷、貯運、保鮮能力的流通企業,以流通促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