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彭旭林
河南農業利用外資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河南省農業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彭旭林
為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政策,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推進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筆者認真研究了外國政府投資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政策,實地察看了外資項目建設工程,與項目所在地縣、鄉、村及財政等部門負責同志以及受益農戶進行座談,并到省財政廳、商務廳等部門了解情況,收集河南農業利用外資的基礎資料,基本摸清了河南農業利用外資現狀,查找了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為進一步做好河南農業利用外資工作提供參考。
一是引進外資渠道減少。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停止了對我國的經濟援助,日本、德國等河南省農業利用外資的主要提供國政府也已相繼停止對我國的政府間的援助,其他一些西方援助國和援助組織對其援助方向進行調整。外商直接投資河南農業項目規模普遍偏小。二是引進外資成本增加。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河南省農業利用外資的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無償援助、優惠貸款項目比重明顯減少,硬貸款比重快速上升,導致引資成本增加。三是引進外資國際環境復雜。世界經濟貿易仍維持低速增長態勢,主要經濟體走勢進一步分化。
十八大以來,河南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盡管河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但絕大部分經濟實力不強、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土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資源轉化率不高。加之河南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農業面臨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的情況下,很難形成穩定的收入預期,因而外商缺乏投資的積極性。
一是貸款管理權責不相適應。河南農業對外借款項目一般由政府財政承貸承還,并層層轉貸,由農業部門具體執行。農業部門督促手段非常有限。項目配套資金很難完全落實,制約了項目管理。二是外資項目管理機構能力參差不齊。項目管理人員臨時性強,人員變換頻繁,導致管理機構能力不足。三是農業外資項目歸口管理需要進一步落實。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部門對引進外資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農業外資項目管理機構,歸口負責農業外資項目的申報和管理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外資對拉動經濟的貢獻不斷下降,特別是在農業“走出去”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引進來”管理工作難度增加。大量數據顯示,河南農業企業對低成本的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需求依然迫切。
農業是高風險、長周期、低效益的行業,沒有足夠的政策扶持,對外資的吸引力不夠。農業外資項目審批程序依然繁瑣。長期以來,國家政策法規對外資項目的設計、審批、建設、施工、監理和審計要求都較國內類似項目嚴格。近年來,隨著國家法規制度的完善和行業水平的發展,市縣級職能部門完全有能力審批外資農業項目,審批權限依然沒有下放,低資質單位完全有能力承擔的外資農業項目,資質依然沒有下調,導致外資農業項目準備、建設周期過長,建設成本增加。
建立農業外資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協調和解決農業利用外資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理順農業利用外資管理體制,健全項目規劃及論證機制、歸口申報與管理機制、協調溝通機制、監測評價機制、審計機制,抓好項目運作和管理服務,提高農業外資項目的質量和效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提高供給質量,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資源轉化。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農村經濟環境的綜合整治,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高素質農業勞動力資源體系。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發揮好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培養區域性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農民合作社,提高與外商的合作能力。深化簡政放權,持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釋放農業發展潛能。
一是激活引資主體。依托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利率、貸款期限、寬限期、償還期等優勢,引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動開展引資工作。二是優化引資方向。圍繞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著力利用外資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瓜果,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推進農業機構調整。三是健全引資網絡。不斷創新農業利用外資工作的思路與方法,把農業利用外資與促進河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把省打捆申報項目與市縣、企業主動申報項目結合起來,把引進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與做好外商直接投資的牽線工作結合起來,搞好外資與政府企業的聯動。
農業利用外資是引進國外建設資金、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過程,對河南農業發展起著示范和引領作用。農業利用外資涉及范圍廣,牽涉職能部門多,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強法規制度支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研究制定農業對外合作規劃,指導農業利用外資建設。加強財政資金支持,著力解決項目前期準備和國內配套資金缺口,妥善解決國內程序費用問題(如事業單位初步設計費用等)。加強保險政策支持,提高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降低外資投入風險,提高農業外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