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現代農業設計有限公司 王書蓮
淺談現代農業與農機農藝相結合
河南省現代農業設計有限公司 王書蓮
農業生產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植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養的辦法取得產品的過程。我國農業生產年代久遠,大約在戰國、秦漢之際已逐漸形成一套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傳統農業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盡管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沒有根本性質的變化。農業的發展到現在,標志性的變化就是機械化,農業生產機械化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生產條件,還能夠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可以說現代農業生產主要包含兩項基本內容,一是農藝,二是農機。農藝通俗來講指的是農作物的栽培、選種等技藝;農機是指為實現作物生產而設計制造的相應工具。農藝是生物學理論和實踐,傳統農藝主要是千百年來農業耕種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可變性,現代農藝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并開始向著基礎性、操作性、實用性和系統性方向發展。農機是機械學原理和技術,是利用先進的工業技術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農業機械可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和農民收入提高,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增長的良性循環,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現代農業生產注重農藝與農機的共同發展,從播種前整地,到播種,再到收獲前田間管理,最后到收獲,都有了一套系統的農業科技知識作為規范,當然整個過程也離不開農機的使用。農藝除了要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其對籽粒選育、種植方式、生長管理和收獲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根據作物品種的不同,并結合不同地理生長條件,通過多年反復試驗得到的一種種植模式或規律,與傳統的經驗種植不同,現代農業對農藝有了更高要求,現代農藝技術發展要圍繞“操作簡便、節省成本、穩產高產”等生產目標。農機為作物生長及收獲提供所需的生產機具,主要有耕種類機具、田間管理類機具以及收獲類機具,其主要作用是節省人工作業,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損失,節約成本,在農業生產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農機農藝相結合,這是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許多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快、機械化水平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機與農藝結合的程度越來越完美,他們不光強調農機一定要適應當地農藝的要求,而是從生物學角度、農藝角度加大科研力度,開發利于機械化作業的新品種、新農藝等,為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促進農機化的大力發展。
例如,自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以來,農藝的變化就相應地帶動農機進行變革,逐步取消了傳統的鏵式犁、旋耕機,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如免耕切茬播種機,能一次完成切茬、松土、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以及施除草劑或殺蟲劑等多項作業,這也是一種需要大馬力拖拉機牽引的聯合作業機械。深松、種床整理聯合作業機、高效植保打藥機等等的發展就是農機適應農藝的結果。
美國從19世紀50年代便開始了采棉機的試驗研究,但在長達100年的時間內進展緩慢。到20世紀50年代,棉花收獲的機械化程度僅達6%。然而當時的一些農業科研工作者從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培育適于機械化采棉的品種,育成的品種果枝長度中等、抗風性好、棉桃不過于集中、葉子小而厚,從而加快了采棉機械化的發展。同時,在收獲前施用化學脫葉劑,并研制成功適用于機械采棉的成套清花設備。在這些措施的相互配合下,美國采棉機械化在1970年達到95%。
日本從19世紀末開始研制水稻插秧機,到1967年制成手扶自走式機動插秧機,但由于結構復雜、插秧質量不穩定,特別是機械拔秧問題未能解決,到1970年機械插秧面積僅占3%。1970年開始實行工廠集中育秧方法,推廣帶土小苗栽培法,發展帶土小苗插秧機,到1984年插秧機械化程度達到95%。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機發展起步雖然較晚,但一直以來很受重視,國家通過行政命令和各種優惠政策,推動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機科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農機生產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部分專家先后提出了“一切農機作業均應嚴格服從先進耕作法和農業技術要求”“農藝措施要為機械作業創造條件”等理論,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但是,我國農業發展到現在農機都是一味的服從農藝要求,農藝稍作改變就需要新的農機同樣進行改進,往往造成農機制造或使用上的困難。此外,農藝師與農機設計者的溝通較少。或者說,搞農藝的不懂農機設計和生產的復雜,搞農機的也不了解農藝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應該是相互的,很多作物的機械化也需要農藝的協調與改進,研究與機具作業相配套的作物品種和適宜機具作業的播種收獲技術規范。
以玉米生產機械化為例,玉米播種時的種植行距與后期機械收獲有很大關系,然而我國的玉米種植行距雜亂無章,一般在30~80 cm不等,播種時行距選擇比較隨意,但這往往給機械收獲造成一定困難,很多玉米收獲機的問題不是在機具本身,而是在種植行距的不適應上,因此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收獲效果,雖然現在市場上也存在部分改進了的所謂不對行收獲,但是從理論和大量試驗中可以看出,目前真正的玉米機械收獲還是需要一定行距規范的,對行收獲不但可以提高效率和作業質量,還能夠降低機具和生產成本。
實踐證明,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業生產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二者的結合應該是客觀的、規范的、科學的,農機與農藝不僅是理論上需要結合,更需要農藝與農機研發人員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機與農藝的相互結合,才能推動農藝制度的改革和提高農機產品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