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林業技術指導站 喬戰曉
宜陽縣征占用林地預測分析與林地生產力專題研究
宜陽縣林業技術指導站 喬戰曉
宜陽縣2008—2010年征占用林地4宗,分別為國家西氣東輸項目、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項目、礦山開發項目、洛盧高速公路項目,共征占用林地78.48 hm2,年均占用林地面積26.16 hm2。
1.城鎮建設用地。根據《宜陽縣土地總體規劃》,到2020年全縣城鎮建設用地面積達到3320 hm2,比2009年增加1087 hm2。根據宜陽縣歷年建設用地審批數據統計,新增城鎮建設用地中林地的比例在20%左右,確定規劃期間城鎮建設用地中占用林地的20%。據此推算,宜陽縣2010—2020年新增城鎮建設用地需求量為1087 hm2,需占用林地217 hm2。
2.交通用地。根據宜陽縣公路交通建設用地規劃。到2020年全縣將實施干線公路改建,中修公路11項,新修高速公路1項,形成“兩縱兩橫加一環”的公路網絡格局,縣縣暢通道路達到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標準,實現主干線聯網,與周邊縣市連接成網;鄉鄉連道路達到三級及三級以上公路標準,實現16個鄉鎮道路連線成網;村村通道路達到四級及四級以上公路標準,實現353個行政村公路連線成網。規劃到2020年全縣公路占地1026 hm2,比 2009 年增加 197 hm2,據此推算需征占用林地73 hm2。
3.水利設施用地。根據《宜陽縣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十二五”及未來十年,宜陽水利將全力推進河壩治理工程、靈山至洛陽段22公里洛河大壩綜合治理和其它6個鄉鎮15處13公里河道險情加固工程。重點建設好濱河公園和洛河濕地生態園兩個工程。據此預測,到2020年水利設施占地面積將達到532 hm2,比2009年擴大59 hm2,到2020年將占用林地面積59 hm2。
4.城鎮工礦及礦山開發用地。根據《宜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到2015年全縣規模企業總數達到600家,礦產開采總量達1600萬t。據此預測到2020年,全縣城鎮工礦及礦山開發用地將達到4152 hm2,比2009年增加892 hm2,將征占用林地178 hm2。
5.生態旅游占地。根據《宜陽縣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未來十年宜陽旅游將以洛河為軸線,沿洛河兩岸,以“三山一寺一水一名人”(即花果山、錦屏山、香鹿山、靈山寺、陽光水岸和李賀故里)為開發重點,建成集自然觀光、休閑度假、避署養生及宗教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勝地。到2020年,全縣生態旅游占地將達到733 hm2,比2009年增加131 hm2。據此預測,到2020年將征占用林地131 hm2。
喬木林地(不含經濟林)面積26 056.73 hm2, 蓄 積 990 156 m3,每公頃蓄積量38 m3。現林地生產力是全國每公頃蓄積量85.9 m3的44.23%,是河南省每公頃蓄積量46.1 m3的82.4%,林地生產力水平低下。
1.堅持以營林為主,在培育后備資源上下功夫。加強營林工作是培育和擴大森林資源的首要條件。從抓營林基礎工作入手、加大對營林建設資金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營林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是保障森林資源永續利用的基礎。要在營林造林方面下苦功夫,花大力氣,努力健全營林配套服務設施,由常規造林向營造速生豐產林轉變。要把好質量關,做好整地、栽植、撫育、管理類等一系列工作。
2.堅持合理采伐,在減少資源消耗上下功夫。木材生產要由產業轉向社會公益事業,由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轉向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體上來。合理的采伐方式是要根據伐區的條件,因地因林面設定,無論什么情況都要堅決杜絕大面積采伐。
3.堅持管護經營,在確保資源安全上下功夫。一要落實責任制,細化分戶經營。二要深化改革,搞好生態移民。三要緊抓森林防火,實現無森林火災。四要抓好林木病蟲害防治。
1.森林撫育:全縣現中幼齡林面積24 372.7 hm2,蓄積754 245 m3,通過撫育規劃到2020年,每公頃蓄積量增加34萬 m3。
2.低質低效林改造:全縣現低質低效林面積8268.83 hm2,蓄積277 833 m3,規劃到2020年改造低質低效林面積6000 hm2,每公頃蓄積量提高40 m3,蓄積量增加 11.67萬m3。
3.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全縣每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666.67 hm2,降低木材生長量1.3萬m3,規劃到2020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控制在333.33 hm2以下,提升森林蓄積1.3萬 m3。
4.營造林:全縣規劃期內將新增森林6115.06 hm2,通過強化管理達到中幼齡林,可提升森林蓄積24.03 萬 m3。
1.加大林業科技示范力度,提高科技成果應用水平。建立一批以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大徑材培育為主的具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示范林,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激發廣大農林科學經營森林的積極性。
2.合理調整樹種結構,增加大徑材的培育比重。規劃期內在造林樹種選擇上要由楊樹等常規樹種,向發展鄉土闊葉樹種和珍貴樹種轉變,適度延長培育周期,突出培育臭椿、苦楝、泡桐等大徑材樹種。通過樹種結構的合理調整,增加大徑材的培育比重,全面提高林地生產力。
3.采取人工促進措施,著力提高公益林地生產力。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對公益林實行適度經營。對人工林純林,對病蟲、枯死木的清理后,采取不同樹種帶(塊)狀混交等措施,增加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兼優的樹種比例。對林木稀疏、密度不足的低效公益林,采取人工補植鄉土樹種等措施,提高林地單位面積生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