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光鑫 ,謝先中 ,汪飛 ,趙慶亮 ,韋紅邊 ,杜家會 ,黃蔚
(1.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貴州 興義 562400;2.貴州錫飛農業有限公司,貴州 安龍 552402)
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是一種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其經濟價值較高,營養價值較豐富,主要生活于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中,喜居于靜水底層,分布甚廣,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肉質不但鮮美細嫩,而且營養價值較高,具有滋補藥用價值[1],深受人們的喜愛,素有“天上斑鳩,地下泥鰍”之美譽。目前泥鰍養殖技術較為成熟,各地泥鰍養殖模式多樣,養殖效果各異。當前,貴州黔西南州正著力開展脫貧攻堅戰,為達到2020年全州全面同步小康水平,如何為老百姓創業增收,發展泥鰍養殖業無疑是一條新路子,泥鰍養殖具有養殖周期短、見效快、模式多樣、市場需求量大等特點,目前,在黔西南州興義、興仁、安龍、冊亨、望謨等地均有泥鰍養殖,但普遍存在養殖模式單一、技術缺乏、苗種難進、宣傳力度不夠、百姓對泥鰍養殖認知度不高等情況。本文針對各地泥鰍養殖模式及養殖特點,結合黔西南州泥鰍養殖現狀,對泥鰍繁育養殖技術及疾病防控技術作一闡述,旨在對黔西南州泥鰍養殖業作技術指導并提供基礎資料。
泥鰍繁殖技術是進行泥鰍規模養殖的關鍵。近年來,泥鰍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銷路甚廣,且泥鰍需求量逐年增大,價格穩定,而國內進行泥鰍規模化養殖較少,且由于各地區氣候條件差異性及泥鰍野生資源急劇下降,苗種甚少,很難進行大規模的養殖,為此,需進行泥鰍人工繁殖,解決苗種來源問題。目前,泥鰍繁育技術已較為成熟,通過人工繁殖技術可大大增加泥鰍種質資源,從而獲得大量苗種。李正光等[2]應用催產素(DOM、HCG、LHRHA2)進行泥鰍繁殖,獲得了85%的催產率,其研究顯示規模化泥鰍苗種培育階段的開口餌料以蛋黃和浮游生物混合營養為佳。而利用催產素進行混合催產,泥鰍催產率能顯著提高[3-4],李德平[5]利用四大家魚人工繁殖孵化環道進行泥鰍規模化人工繁殖,獲得催產率達98%、受精率達96%的效果。這些研究都為泥鰍養殖苗種來源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泥鰍養殖模式多樣,應根據地理條件、水體環境、養殖成本、養殖方式選擇適合當地的養殖模式。筆者根據現有資料結合生產實際談談以下幾種養殖模式。
池塘養殖泥鰍,要求水源充足可靠,水質清新無污染,進出水排放方便,土質中性、偏弱酸性為宜,養殖池塘光照充足,交通便利。池塘單個面積1×667 m2~2×667 m2,池深 0.8~1.2 m,水深保持在 0.4~0.6 m,池壁用泥土夯實,并且用網片圍住,網片下埋至硬土中,上端高出水面15~20 cm,可有效防止泥鰍逃逸。鰍種放養前20~30 d進行池塘清整翻耕,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80~100 kg/667 m2,對水化漿后立即全池均勻潑灑,第3天施基肥并加水至0.5 m水深,10 d后藥效消失即可放鰍種。放養水溫15℃以上,放養規格300尾/kg,放養密度為200~300 kg/667 m2,高密度養殖可放到300~400 kg/667 m2,鰍種放養前應用3%~5%食鹽水消毒,浸浴時間10~15 min。
水泥池建造可分三種形式,即地下式、地上式或半地上式,如何選擇,可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自由選擇。泥池面積、形狀、大小可根據地理位置、現場條件及養殖規模等決定,形狀最好長方形,方便拉網,池深1.1~1.5 m,池壁用磚堆砌,水泥抹面,池底可根據選擇形式做處理,若為地上式,池底先打一層“三合土”,其上鋪墊一層油毛氈或加厚塑料膜,以防滲漏,然后再在上面澆一層5~6 cm厚的混凝土;若為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且池底為黏質土,土質較硬平坦,則可以不用處理。池塘進出水口用鐵絲網攔住,排水口端應設溢水孔,溢水孔也用鐵絲網攔住,溢水孔距離池底0.6 m,池水水深應常年保持0.5 m左右。新池建成后,不能直接放養泥鰍,必須先進行處理,方法是將池灌滿水,觀察有無漏水情況,浸泡7~15 d,期間換水1~2次,使pH值達到適宜水平,然后將水放干,曝曬3~5 d,用生石灰100~150 kg/667 m2對水化漿全池潑灑,進行帶水清塘,10 d后待毒性消失即可投放鰍種。放養規格 100~120 尾/kg,放養密度為 800~900 kg/667 m2。
網箱可置于河溝、池塘、湖泊或稻田等水體中。網箱放置于河溝等流水的水體時,應選擇流速較小且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置于稻田網箱時,應在稻田一邊挖深溝,水位深度1 m以上,深溝長寬以能放下網箱為準。網箱設置用聚乙烯無結節網片,網片網目大小以鰍苗不能逃出為準,網箱上下綱繩要結實,直徑0.6 cm以上。網箱養殖面積以不超過整個水體面積的1/3為宜,放養密度4~5 cm長的鰍種200~300 尾/m2。
目前,隨著泥鰍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集約化養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管理技術措施相對滯后以及敵害生物的影響,都使得泥鰍疾病日趨嚴重,給泥鰍養殖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加之,近年來,水產動物無公害養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使得如何提高泥鰍養殖疾病防控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根據實踐經驗,談談做好泥鰍養殖疾病防控的幾個關鍵技術。
苗種的好壞,是把好泥鰍養殖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健康優質的苗種能提高來自生物、理化、人為等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如何選好苗種,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一是了解備選苗種批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和孵化率較高的鰍苗體質好;二是鰍苗形體勻稱、大小一致、游動活潑、體色鮮嫩、體態肥滿的為優質苗;三是將鰍苗盛于白瓷盆中,用口適度吹動水面,頂風、逆游者體質強,隨水波被吹至盆邊者體質弱;四是將鰍苗置于魚簍中,輕攪水成漩渦,能在邊緣溯水游動者體質強,被卷入漩渦中央者體質弱。
一是鰍苗消毒,鰍苗放養前應進行消毒,消毒時水溫溫差應小于3℃。常用消毒藥及方法:食鹽溶液2.5%~3.0%,浸浴10~15 min;聚維酮碘溶液(有效碘 1%)20~30 mg/L,浸浴 10~20 min;四烷基季銨絡合碘溶液(有效季銨鹽50%)0.1~0.2 mg/L,浸浴 30~45 min。
二是工具消毒,養殖過程中使用的木桶、網具、網箱、防水衣、盆等各種工具均須消毒。常用消毒藥及方法:高錳酸鉀溶液100 mg/L,浸泡30 min;5%的食鹽溶液浸泡30 min;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 min。
三是水體消毒,根據養殖情況,不定時對水體進行消毒。一般泥鰍養殖池中,1 m深水體用生石灰25 kg/667 m2,新建泥鰍池一般不用生石灰消毒。水體消毒有許多方法,可根據不同養殖情況靈活選用,如漂白粉用量為1 mg/L、漂粉精用量為0.1~0.2 mg/L、強氯精用量為0.3 mg/L等。
常言道:“三分養,七分管”,說明養殖管理的重要性[6]。泥鰍的養殖也重在管理,飼養管理不善,易使泥鰍患病,如餌料投喂不清潔、不均勻、不定時、不定量,甚至突然改變餌料品種,又如長期不換水,致使水質變壞,加上用藥不當,都會致使泥鰍生病或造成死亡。因此,病害防治效果與管理水平有很大關系,養殖過程須強化管理。應根據泥鰍的生活生態習性,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投喂堅持“四定”原則,水質保持“肥、活、嫩、爽”。
要有效地治療鰍病,必須對鰍病進行正確的檢查與診斷,才能對癥下藥,才能收到應有的治療效果。因此,能否迅速、準確地診斷鰍病,是防治鰍病的關鍵。泥鰍養殖中,應做到每日巡塘,觀察養殖池塘中泥鰍有無異常情況、如攝食是否減少、群游是否正常、有無死亡現象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發現鰍病,應選擇正確的診斷方法,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可通過病鰍表現的典型癥狀進行診斷;大型寄生蟲引起的鰍病可通過肉眼進行觀察診斷;微生物疾病可借助顯微鏡進行診斷;若懷疑是傳染病或中毒、臨場診斷無法診斷時,應立即采樣送專業實驗室檢查診斷。
[1]周游.泥鰍的營養藥膳及效用[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3328.
[2]李正光,張斌華,張書龍,等.泥鰍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10):113-116.
[3]姜愛蘭,王信海,王宣朋,等.泥鰍全人工繁殖技術[J].水產養殖,2015(2):36-38.
[4]張書龍,張斌華.泥鰍人工繁殖及苗種培育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4(2):27-28.
[5]李德平.泥鰍規模化人工繁殖新技術[J].養殖與飼料,2013(1):14-15.
[6]汪建國.泥鰍高效養殖與疾病防控技術(第一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