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相宜
(西南石油大學,四川成都 610500)
采茶舞蹈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傳承
付相宜
(西南石油大學,四川成都 610500)
采茶舞蹈是我國民間傳統舞蹈的一種,主要流傳于閩南、贛南、廣西等地,這一舞蹈主要通過對日常采茶活動的各種動作進行抽象和審美化,將日常的采茶動作通過流暢而又簡潔的動作、輕快歡樂的伴奏,將茶農日常采茶的豐收喜悅表達出來。采茶舞蹈不僅是日常生活的產物,更是博大精神的茶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采茶舞蹈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動作,是對采茶生活歷史變遷的真實寫照。本文將從我國采茶舞蹈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傳承角度出發,探討我國采茶舞蹈蘊含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價值,分析這類民俗的保護方法,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參考。
采茶舞蹈;民俗文化;文化傳承
采茶舞蹈的產生與發展和我國茶葉文化的興盛息息相關,我國茶葉文化最早起源于西南、東南丘陵山地地區,在長期的生活中,充滿智慧的祖先發現茶樹的妙用并開始大范圍種植茶樹。在這一馴服過程中,茶葉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并因此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和茶思想,采茶舞蹈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我國的采茶舞蹈主要流傳于閩南、贛南、廣西等地,不同地區由于其生活習俗不同,形成的采茶舞蹈也各具特色,其中保存最為完整,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是贛南地區的采茶舞蹈。本文將從贛南采茶舞蹈的研究為切入點,分析贛南采茶舞蹈的產生和藝術特征,研究其文化傳承價值,分析新時代下的傳承方式,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提供借鑒。
贛南采茶舞蹈是在長期的民族生活中,根據當地的生活習俗和民族特色逐漸形成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反映出客家人艱苦奮斗、敬祖睦鄰的精神風貌,是客家人精神文明極為重要的物質外化體現,也是精神文化保存的重要物質載體。采茶舞蹈不僅具有記載采茶活動的功能,其形成的大范圍舞蹈活動,更具有娛樂、教育和社會功能。
1.1 贛南采茶舞蹈的起源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產物,任何的文化特色項目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產生,贛南采茶舞蹈也不例外。贛南地區位于亞熱帶地區,東臨武夷山脈,西連羅霄山脈,南面橫臥南嶺山脈,四周皆山,地勢陡峭,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位置雖然客觀上阻礙了外來文化與本地贛南文化的交融,但更加有效得保護住了古贛南文化的民族特色。不同于平原地帶的稻田小麥種植文化,贛南地區由于地勢起伏較大,不適宜水稻等農作物的大范圍種植。原始森林植被覆蓋密集,時常形成各種山林瘴氣,野虎猛獸出沒,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贛南祖先客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在不適宜種植水稻的地方,發現了茶樹這一經濟性林木并廣泛種植,并在后來與其他地區的商人進行互市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葉文化和商業文化。
贛南采茶舞蹈的產生主要受以下三點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勞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贛南山區由于山林密布,植被覆蓋,常有瘴氣產生。客家先民在生活中,時常因環境惡劣而染病,輕者手足生瘡、口焦舌爛,重者昏厥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下,客家祖先發現了茶葉可解百毒,明目益智的作用,并開始在生活中大量種植墾荒,大規模生產茶葉。在長期生活中,茶葉采摘越發普及,為慶祝收獲,茶葉舞蹈應運而生,每逢茶葉采摘的季節,客家先民便會唱著山歌、跳起茶舞,慶祝豐收;其次是受祭祀活動的影響,祭祀時先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每到播種季節,先民便會祭祀天地,祈求風調雨順,這種祭祀的場合便會跳采茶舞蹈,表達對先祖和上天的感恩和祈福。最后一個原因則是受娛樂活動的影響。由于贛南地域交通相對閉塞,與外界交流較差,先民在日常中的娛樂活動較少,當農忙結束,唱山歌、跳采茶舞蹈就成了人們最為喜歡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成為當地生活的生動寫照。
1.2 贛南采茶舞蹈的發展狀況
贛南采茶舞最早起源于明朝中葉,是在采茶歌曲的形式上進一步發展而出的一種舞蹈動作,每年三月茶葉開市,許多外地商人涌入茶山,山民們表演山歌、跳采茶舞蹈接待客人。一開始采茶舞蹈只是單純記錄采茶活動,到后來逐漸演變為包括敘述茶農故事、表達少男少女的青澀情感等豐富多樣的舞蹈形式。到清朝中期,采茶舞蹈逐漸固定下來并形成規模化的表演團隊,這些表演團隊一開始是從有表演經驗的采茶工之間產生,后來由于采茶舞蹈團隊發展的壯大,開始了更為精細化的培訓,許多居民從小就把孩子送入采茶舞蹈團隊中,跟隨舞蹈團隊學習表演方式,采茶團隊的表演受到許多居民的熱捧,采茶舞蹈的發展逐漸進入鼎盛時期。
建國后,采茶舞蹈曾經一度因為各種政治原因,被扣上了資本主義的帽子,采茶舞蹈得不到重視,采茶舞蹈團隊的體制分崩離析,領導干部被辭退,資深的采茶藝術表演者遭受迫害,采茶舞蹈所用的服裝、道具等物品被毀棄,采茶舞蹈的發展進入蕭條時期。由于這一時期樣板戲占據了全國戲曲表演的主導地位,其他戲曲的發展都或多或少的受限,在加上劇組經費問題,采茶舞蹈的傳承岌岌可危,大范圍的采茶舞蹈表演團隊幾近滅絕,只剩下少部分仍與采茶活動有密切關系的茶農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改革開放以后,贛南采茶舞蹈獲得新生,資金的投入使得采茶舞蹈團隊重新開始建立起來,在內容形式上,采茶舞蹈根據時代的需要,一方面演出許多傳統的優秀經典劇目,展現了原始的傳統風貌,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另一方面不斷鼓勵創新創作,結合時代特征,創作出了許多杰出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包括采茶舞蹈在內的許多戲曲傳承都受到沖擊,農耕不再是主要生活方式,年輕人不喜歡這種慢節奏的藝術,老一輩則因為年齡原因逐漸退出采茶舞蹈的舞臺,贛南地區采茶舞蹈的傳承開始陷入危機。
2.1 采茶舞蹈文化傳承危機的原因
社會生活的變遷是文化產生與變更的根本原因,采茶舞蹈也不例外。采茶舞蹈在當代陷入了傳承危機,其本質原因是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導致的,社會生活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物質條件,跳采茶舞不再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娛樂方式,采茶活動也不再是村民的生活重心,村民對這一民俗的參與興趣逐漸降低,再加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年輕一輩都在外打工,傳統文化的傳承后繼無人。其次是由于政策原因,傳統采茶舞蹈承載著社交、娛樂等諸多功能,但隨著時代發展,現代采茶舞蹈僅僅具備娛樂功能,其他功能都被剝離,政府政策也沒有向這方面傾斜,雖然贛南采茶舞在2010年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政府在文化保護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并不大,許多措施都只是口頭宣傳,沒有落到實處。
2.2 采茶舞蹈的文化傳承途徑
采茶舞蹈作為我國贛南茶葉文化的載體形式,具有極為重要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大保護措施,傳承經典文化。這就要求首先發揮政府在文化保護中的主導作用,應當構建政府公民共同參與的保護機制,通過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結合我國文化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定符合地方保護情況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用制度的力量將采茶舞蹈的保護規范化、體系化。通過行政力量的干預,鼓勵地方企業對本地采茶舞蹈進行宣傳和建設,對從事采茶舞蹈宣傳的企業,可以適當加大行政補貼,也可以借助媒體宣傳的力量,加大對贛南采茶舞蹈的宣傳力度。政府作為國家事務的管理者,應當肩負起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將采茶舞蹈這一地區特色文化發揚光大。
從源頭上加強采茶舞蹈的傳承與保護,當前采茶舞蹈傳承危機體現在后繼無人上,為了彌補年齡斷層對這一藝術文化的傳承,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將傳統的額采茶舞蹈納入教育體系,在贛南地區學校內,結合學校辦學能力,開設特設的采茶舞蹈課程。學校是完成文化傳承工作的重要場所,通過特色課程的開設,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帶有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了解其發源歷史,通過特定動作的學習,掌握先民流傳下來的古老文化,使學生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有調查顯示,贛南地區已經有部分學校將采茶舞蹈進行了重新編排并教授學生,將采茶舞蹈納入課間操的教授內容。這種方法不僅是學生擺脫了單調統一的廣播體操的煩惱,還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學習中,更加有利于特色文化的傳承。從社會角度來說,將采茶舞蹈納入全民健身系統也是必要的。現代經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娛樂方式單一,情感抒發不暢,面對這種現狀,應當加強對人們精神生活的關注,以健康向上的娛樂方式引領思想潮流,而采茶舞蹈的普及正好滿足這一需要,可以將采茶舞蹈進行簡化或者改編,在百姓日常健身中普及開來,滿足人們日常精神生活的需要。
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情下,應當充分挖掘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和資源,發揮市場對資源的決定作用,將文化資源發展為旅游經濟資源,借用市場的力量將采茶舞蹈文化發揚光大。近些年民俗旅游成為旅游的熱潮,應當緊抓這一時代條件,充分挖掘地區的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轉變為經濟上的民俗資源,開發贛南地區的旅游環境,擴大旅游市場,將采茶舞蹈最為民俗旅游資源的重心和特色產品進行包裝,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品牌效應,擴大采茶舞蹈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參觀交流。在這種交流過程中,采茶舞蹈會隨著市場的需要不斷完善,其保護效果也會大大增強。
采茶舞蹈是茶農長期生產生活和實踐形成的文化,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采茶舞蹈通過活靈活現的藝術舞蹈表現,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借鑒和傳承。在新時期的今天,只有不斷立足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借鑒吸收再創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的社會發展狀況,才能創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采茶舞蹈等許多特色民俗是一座豐富的民族文化寶庫,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文化傳承,才能實現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廖文樂.淺析江西采茶戲中采茶舞的特征 [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4(7):178-178.
[2]尹志瓊.民間體育項目桂東南采茶舞的藝術傳承與發展[J].福建茶葉,2016(5):346-347.
[3]賴丹.從陳賓茂藝術實踐看贛南采茶舞蹈的演變與發展[J].藝術百家,2016(4):96-100.
付相宜 (1987-),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