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琴
(商丘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茶文化旅游資源內容與茶葉化開發思路探究
胡曉琴
(商丘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在旅游產業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茶文化旅游近年來也頗受國內外旅游者的關注。當前,茶文化旅游由于發展較晚,產業開發力度不到位等原因,存在較多的問題與不足,使之發揮在旅游消費中應當發揮的作用。本文從茶文化旅游的視角著眼,重點分析了當前茶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剖析,提出了相當的措施辦法,以改善當前茶文化旅游的現狀。
茶文化;生態旅游;旅游產品;開發機制
隨著當前人們生活理念不斷優化,旅游、生態、健康養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方向,而文化旅游是當今眾多旅游題材中的佼佼者,而茶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當中的一支生力軍,在中外旅游參觀者的心目中,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頗受人們的向往,我國有四大產茶區,這些產茶區大部分都生態環境比較優美的地區,自古就有“名山出名茶”的說法,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是非常具有開發價值的。通過開展茶文化旅游等使我國傳統茶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同時,通過茶文化旅游的開展,又可以拉動地方經濟、餐飲、購物、娛樂、文化、傳媒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也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
正是當前人們對健康養生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如今無論是具體的茶文化理念元素,還是人們的消費理念都實現了系統化優化和完善,但是通過對當前整個茶文化旅游產業經營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和不足,而解決這一問題,其能夠為整個茶文化旅游產業經營發展提供重要基礎。
1.1 茶文化旅游的具體內涵分析
缺乏新鮮而又系統的開發,宣傳導向、景區監管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大部分茶產區的旅游項目都如出一轍,游客參觀的主要體驗無非就是到產茶區游覽之后,觀看一些相關的演出,最后到購物區購買一些茶葉,然后結束參觀,這樣的行程安排上的一致性導致游客參觀完一個景區后,就不會再來第二次,或者不愿意再到新的產茶區參觀,并且在對親友的宣傳當中,也會不由自主的帶有乏味的宣傳傾向,這樣長期下來,就會對茶文化旅游的整體宣傳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很多景區在針對游客的消費時,缺乏相應的監管措施,甚至有很多商鋪帶有欺詐的性質,消費水平整體較高,這讓那些消費者有了一種受騙的感覺,并從此對茶區旅游帶上了有色眼鏡,從長遠看,這些行為的短視性損傷了茶文化旅游這樣的好體裁,甚至給全行業都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1.2 旅游產品單一,包裝設計不足
地方特色不突出,茶類產品單一,缺乏相應的旅游包裝。茶文化與旅游產業相結合以后,短時間內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人們在享受美茶的同時,難免對產茶區的景觀產生無限的向往,很多人都愿意親臨茶區一覽風景。但是,由于我們在茶文化和旅游產業切合的深度和特色開發上缺乏不夠鮮明,并且由于各地相互模仿,造成各個茶區的文化理念上產生了很大的雷同感,茶文化成為了旅游產業的附屬品,甚至成為可有可無的待選項目,這樣對于茶文化的推廣來講,就缺乏高度和層次,從而讓旅游者并沒有從中體會到茶區旅游所應當得到的享受,因而造成茶文化旅游的后勁不足,無法因口口相傳而做到遠近聞名的效果,這也是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開發的。
1.3 整個茶文化旅游產品經營與游客需求之間存在差距
游客的參與性不強,造成茶文化旅游的熱度不夠,缺乏新鮮感與持久性。對各類活動的參與是激發起人類興趣的關鍵,只有參與其中,親自享受某類產品誕生的過程,是人們都非常向往的一種體驗方式。時下各地興起的采摘園以及編織、陶藝等體驗館,都是旨在讓游客親自動手參與,從中享受制造的樂趣,正是因為這些體驗方式抓住了人性的特點,從而吸引了大量顧客的參與。而現在很多茶文化旅游景區,往往只是冠以茶文化旅游的名字來賺取眼球,而在實質的操作上,并沒有將茶文化的參與性加以開發,游客到了景區后,往往走馬觀花的看上一些宣傳資料之后,就被帶到了購茶區,然后購物了事,對于采茶、制茶、品茶、茶藝表演等都很少有機會參與,這固然與游客數量多難以滿足有關。
但是,很多項目上是很有文章可做的,只是很多景區并沒有對這些加以關注。游客沒有參與到茶文化的親身體驗當中,自然也無法享受其中的樂趣,因而,只是名義上到了茶區一游,而實質上卻在心理上對茶文化的認可度較低,同時,由于各景區在茶文化的包裝、宣傳上大同小異,也就讓游客失去了繼續參觀的欲望和興趣,這是非常遺憾的,也是非常有損于茶文化旅游的競爭力的。
1.4 茶文化產業產品缺乏優化設計與研發
茶文化相關的旅游產品研發滯后。茶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方面,普遍存在較為滯后的現象,這是制約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因素。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各地茶文化旅游的發展上有著相同的短板,表現形式比較單一。其旅游產品的主要形式無非是茶商店、茶藝博物館或者茶館等等,千篇一律,缺乏多樣化與新鮮感。盡管各地的博物館較多,但是其功能并未得到完全的發揮,只是單純的對產品及其發展歷史進行了一些展示,條件好些的提供了觸摸屏讓顧客對產品進行了解,但是,游客無法對該地區的茶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茶文化的進一步研討及裝飾方面投入少,大部分地區也是僅限于看茶藝表演、品茶等,對茶文化的展現程度遠遠不夠。
結合當前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應用的具體要求,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具體的產業開發思路,還是人們的具體要求,通過有效創新,從而實現整個旅游活動有效開發。當然,茶文化旅游資源產品在具體開發過程中,必須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優化產業元素,創新產品開發體系,從而實現整個茶文化旅游活動開發的理想效果。
2.1 完善政府元素融入,創新旅游產品開發機制
加大政府投入,引進高質量的旅游開發項目團隊,打造屬于本地區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項目。旅游是一項投入巨大卻收效較慢的項目,盡管其從長遠上看有著良好的收益性及可持續性,同時也有對環境保護方面的貢獻,但是,旅游項目的投入,普通老百姓是難以承受的,這一點上,政府投入非常重要。茶文化旅游又有著強烈的地方特點,因此,引進高素質的旅游項目開發團隊,針對地方的文化底蘊,結合一些民間傳說以及茶文化相關的器物、藝術等加以綜合,打造出屬于各地獨特的茶文化旅游體驗方式,這樣,由于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特色項目的存在,就無形中會自然傳播,再加上政府的廣告投入,會很快的形成茶文化的旅游熱。對于整個茶文化旅游資源產品開發活動來說,想要實現理想的開發效果,其不僅需要充分注重完善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地位,通過完善應用各種元素內容,從而實現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理想效果。
2.2 充分融入游客自身文化需要和內容,從而實現理想的資源開發
增加更多的游客參與項目,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參與性,增進游客體驗的熱情吸引更多游客的參與。在增進游客參與度,激發游客旅游熱情這個問題上,茶文化旅游項目的設置非常關鍵。游客到茶區旅游,內心渴望的是對茶文化的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甚至能夠身臨其景的感受到茶葉從采集、加工到包裝、泡制到飲用等等過程,有些游客希望到茶園內親自享受來自大自然的美景及身臨茶園的體驗感。所以,茶區旅游的開發項目當中,自然應當為游客體驗劃出一片區域,并且在其中穿插各類體驗項目,針對游客當中的差異性,也要區分兒童、老人、男女等,在景區內增設一些符合這類人群活動的項目,讓游客深入景區后流連忘返,并且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又欣賞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心甘情愿地進入消費角色,而并非被迫無奈進行消費,從內心深處享受到平等、尊重的感覺,這將會有助于茶區旅游的口碑宣傳,也有助于顧客的再次體驗,將對景區的持續發展很有好處。
2.3 豐富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內涵及元素開發
提高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及其內涵,開發更加鮮活、更加深層次的茶文化旅游項目。在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上,要引進多元茶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產品,提高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內涵。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各地也有著不同特色的茶文化表現形式,例如茶山對歌等都帶著豐富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內涵,在旅游項目的開發上,要多與文化內涵相結合,盡可能在景區的不同場所加入茶元素的點綴,在不同區域以宣傳展版、廣播、大屏幕等媒介,來廣泛的傳播茶文化,讓游客進入城市或景區后就立刻被茶文化所包圍,從內心深處就有一種想要體驗茶文化的沖動,這就達到了我們吸引游客,開發游客的旅游目的。實際上,茶文化產業在具體開發過程中,無論是具體的元素開發,還是理念融入,其實際上都需要在充分有效融入消費者自身需要的基礎上,在豐富產品元素的基礎上,實現整個茶文化產品開發的理想效果。
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為茶文化旅游帶來了新的機遇,特別是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更多的人們加入到了飲茶隊伍,在外出旅游時,帶有對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心情加入到茶文化旅游隊伍,是非常自然,也是非常舒心的。希望本文能夠對茶區旅游的改革及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價值。當然,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資源和產品內容,無論是具體的文化元素,還是茶文化旅游產業應用狀況,都需要結合當前具體的經營狀況,從而實現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系統化開發。
[1]趙富強.貴州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品牌構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51-53.
[2]趙小芳.工業旅游資源類型、發展模式與產品設計研究——以福建省晉江市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13):219-222.
[3]謝紅彬.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開發探討[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121-123.
[4]張建業.桂林文化旅游開發對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15):62-65.
[5]王寶恒.關注民族旅游開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3):122-125.
胡曉琴(1982-),女,甘肅永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與旅游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