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耀州窯茶具生產的歷史與現狀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莊會秀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陜西西安 710065)
茶文化的變遷對陜西關中茶具生產的影響
——以耀州窯茶具生產的歷史與現狀為例
莊會秀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陜西西安 710065)
陜西銅川耀州窯自唐代開始燒造,綿延至今仍在陳爐延續,陜西關中地區的茶風也在唐代興起,并隨時代興衰變遷。通過對唐以來耀州窯不同時期茶具的特點與陜西關中茶文化的資料梳理發現,唐以來關中地區茶文化的變遷,對耀州窯的茶具生產有著重要影響。
陜西關中;茶文化;耀州窯;陳爐窯
雖然有學者指出“生活在陜南、鄂西的古代巴人是中國最早懂得種茶、用茶的民族”[1],但有關陜西關中地區在隋唐以前的飲茶記載并不多見,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中“自是朝貴宴會雖設茗飲,皆恥不復食,唯江表殘民遠來降者好之”[2]說明北魏時期,飲茶之風在北方并不受歡迎。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人自懷挾,到處煮飲。”[3],說明飲茶之風是開元時期在北方流傳開來的。作為唐代都城所在地,陜西關中地區雖不是北方最早興起飲茶之風的地方,但很快便流行開來,“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4]。中唐以后茶風盛行,茶具也比較講究,雖然制作茶具的材質有多種,瓷質茶具在數量上列為榜首,茶具也成為各個窯口燒造的重要器具。地處唐代京畿地區的耀州窯恰好也在唐代開始燒造瓷器,并且很快形成規模,成為唐代重要的窯口。耀州窯從唐代興衰綿延至今,茶具從品類到樣式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擬通過對耀州窯不同時期茶具的燒造狀況以及茶文化的變遷對陜西關中茶具生產所帶來的影響。
1.1 考古所見唐代耀州窯茶具
考古發現的唐代耀州窯瓷器中,有多種器物被辨認為茶具,包括用來研磨茶葉的瓷碾、碾輪、擂缽、擂棒,用來煮茶的釜、煎茶的罐、啜茶注湯的執壺、飲茶的碗、盞、蓋碗、茶托、盞托等。這些器物有些是素燒,有些是素面黑釉,有些是素面青釉,有些使用耀州窯特有的刻花、劃花裝飾。素燒的器具主要是煮茶用的罐,一般為鼓腹單柄罐。素面黑釉的器具多是茶碾、擂缽。飲茶用的器具以青瓷為主。
1.2 唐代茶文化
考古發現的唐代耀州窯茶具種類繁多,與唐代的茶風是分不開的。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發現的以金、銀、琉璃為主要材質的茶具也同樣復雜多樣,有火筋、籠子、龜、鹽臺、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調達子、茶碗拓子、茶則等。從唐代陸羽《茶經》來看,“唐人制茶的程序大體為:采、蒸、搗、拍、焙、灸、碾、羅、煮等工序和方法,與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5]耀州窯唐代茶具的諸多種類恰好體現了這種復雜的煮茶、飲茶工序。
2.1 宋代耀州窯茶具的變化
宋代是耀州窯最為輝煌的時代,《德應侯碑》反映了其在宋瓷中的重要地位。考古所見宋代茶具多為執壺、碗、盞、蓋托、盞托。比唐代的茶具品類有所減少,但數量更多,尤其是具有耀州窯特色的青瓷倒流壺是其中的精品。除了唐代流行的素面青瓷和刻花、劃花裝飾的青瓷,還出現了著黑釉的飲茶器具,在陜西藍田發現的北宋呂大圭墓中出土了一件“紅油滴”盞,茶盞通體黑釉,盞的內壁布滿窯變產生的大小不一的點,或偏褐色、或偏紅色、或偏黃色,其大小、順序與顏色都非人工能為,如同油鍋濺起的油花。
2.2 宋代茶文化
宋代飲茶之風比唐代更甚,王安石在《王文公文集·雜著·飲茶發法》中所記“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6]體現了宋代飲茶之風的普及,考古發現的宋代耀州窯瓷器中茶具數量也比較多。
宋代盛行點茶法,與煮茶法相比,點茶法省略了煮的步驟,宋代耀州窯茶具中煮茶用的罐也相應比唐代少。之所以稱之為點茶法是因為宋人在“喝茶時將末茶放入溫過的杯盞中,加入少量溫水調成膏狀,后將沸水注入茶盞內并用茶筅攪打,使茶與水均勻融合,喝這樣的末茶,點水是關鍵。”[7]具有注水功能的執壺顯然在中非常重要,所以宋代耀州窯瓷器中執壺的數量比較多,而且制作精美。
另外宋代斗茶之風盛行,“宋人沏茶是用一種經半發酵的茶餅……和少量的水攪成糊狀,再沏以初沸的水,就會浮起一層白沫。斗茶就是比試茶色的青白和茶沫的持久。”[8]由于黑釉茶盞和茶碗顯示比較明顯,黑釉茶盞和茶碗也隨之盛行。
3.1 元明清時期耀州窯茶具發展概況
民國三十三年《同官縣志》記載,“黃堡鎮瓷器,宋代早已馳名,……惜自金元兵亂之后,鎮地陶場均毀于火,遂爾失傳。自黃堡失傳后,繼起者為立地、上店、陳爐各鎮。”[9]雖然現在的考古發現證實直到明初,仍有黃堡窯的瓷器出土,但是,其在金以后的逐漸衰落是非常明顯的,到明代,基本上已經比不上后起的立地坡、上店、陳爐的規模,所以這一時期由于金元的戰亂,耀州窯的代表窯口已經由黃堡窯轉移到立地坡、上店和陳爐。考古發現的器物證明,后起的幾處在很多方面學習黃堡窯的風格,在燒造技法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但是,在瓷器的精細與精美程度上與宋代黃堡窯所造的瓷器無法媲美,體現在茶具上更甚。立地坡窯址出土的一件元代青釉印花蓮紋盞,雖然器形規整,但器口厚薄不太均勻,施釉更加粗糙,不僅外壁只有上半部分施釉,而且釉的邊緣也不規整,釉色有多處褐色斑點。雖然陳爐窯在明清時期處于盛期,但是其茶具也缺乏精品。
3.2 元明清時期關中茶文化的衰落
雖然元明清時期耀州窯茶具的衰落主因是戰亂所致耀州窯的衰落,但在耀州窯繼起的幾處窯址的瓷器出土情況來看,茶具在其中也顯得比較次要,這與元明清關中茶文化的衰落也不無關系。失去了都城地位的古長安經過五代的戰亂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好茶事的文人多聚集于江南,陜西關中的茶文化基本處于不興的狀態。“宋明之后的諸多茶書很少提及陜西的茶產業及茶文化,近代文化人的著作涉及茶事也是言必稱‘龍井’,言必稱江浙。”[10]
另一方面,由于中原政權需要使用茶葉從西北少數民族手里換取重要的戰略物資馬匹,地處茶馬古道的關中地區,明清時更為重視茶的戰略意義,并且于明代研制出了涇渭茯茶,壓縮茶葉的體積,以便于往西北地區運輸。茶葉多被運往西北地區,關中茶事也受到影響。
4.1 陳爐窯概況
陳爐窯是耀州窯系最北邊的一個窯場,“據陳爐窯神廟的梁間板記載,陳爐地區燒制陶瓷的歷史可上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時期,后經唐宋至明、清連綿不斷。”[11]清代同宮知縣袁文觀有題詠:“日落爐峰夕,林間樹色螟,村燈秋暗月,野火夜沉星”[12]體現了清代陳爐窯的規模。陳爐窯一直綿延至今,民國時仍有很大規模。建國后陳爐窯的發展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成立了陳爐陶瓷廠,生產日用瓷。改革開放后陳爐古鎮又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個體經營,至今,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國時期耀州窯所產茶具與清代狀況相似,但由于戰亂,產量不及清代。筆者赴陳爐古鎮調研所獲得的多是建國后的陳爐窯瓷器資料,除了1977年仿宋青瓷試制成功后,耀州窯青瓷的代表作倒流壺和龍頭公道杯以外,建國后燒制的茶具多是茶杯和一壺八碗的茶壺套裝,以民間常用的白瓷為主。進入新世紀以來陳爐窯生產的茶具則逐漸演變成以南方流傳而來的功夫茶具套裝為主。
4.2 當代陜西關中茶文化的變遷
陳爐窯在當代茶具的變化充分體現了當代陜西關中茶文化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建國后陜西關中流行陜南生產的綠茶,平常多是在茶杯中放一小掇茶葉沖泡飲用,招待客人多使用茶壺、茶碗套裝。新世紀以來,以西安為代表的陜西關中開始大量出現茶舍,南方茶葉連鎖店也開始在大街小巷出現,很多場合所使用的茶具也慢慢演變為南方流傳來的功夫茶具,連陜西關中本土品牌涇渭茗茶禮盒附贈的茶具也是功夫茶具套裝。
通過對唐以來耀州窯茶具生產狀況及陜西關中茶文化變遷資料的分析,耀州窯茶具與陜西關中茶風同興盛于唐宋時期,衰落于元明清時期,但因為唐、宋飲茶風尚的不同,茶具也有所不同。建國后陳爐窯受到國家的重視,茶具制作也有了新的發展,而陜西關中的茶文化也有所抬頭,而且南方茶文化的傳播為陳爐窯的茶具帶來了新的品類。耀州窯自唐宋綿延至今,興衰有多種因素,影響其茶具生產的因素也有很多,但陜西關中茶文化的變遷無疑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
[1]丁文.論陜西茶業及陜西茶文化的歷史地位[J].農業考古,2004(4): 45-54.
[2](魏)楊炫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M].中華書局,1963.
[3](唐)封寅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見聞記校注[M].中華書局,19586.
[4](唐)封寅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見聞記校注[M].中華書局,1958.
[5]禚振西.陸羽《茶經》與耀州窯之煎茶器具(上)[J].收藏界,2014(1): 58-59.
[6]李智瑛.宋代茶盞賞析[J].收藏家,2006(7):35-39.
[7]王亞紅、程幸.宋瓷茶瓶造型初探[J].農業考古,2014(5):86-92.
[8]李智瑛.宋代茶盞賞析[J].收藏家,2006(7):35-39.
[9]趙亞利.立地坡、上店、陳爐窯青釉瓷初探[J].文物世界,2014(1):03.
[10]丁文.論陜西茶業及陜西茶文化的歷史地位[J].農業考古,2004 (4):45-54.
[11]多布.泥土的堅守陳爐古鎮[J].旅游縱覽,2014(9):90-93.
[12]閆帥.淺論耀州窯[D].中央民族大學,2009.
2013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民間手工藝調研與生存狀態研究”,項目編號:13SC037。
莊會秀(1982-),女,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