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義烏 322000)
教育國際化中的茶文化傳播
孔明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義烏 322000)
茶文化作為古老中國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之一,它所蘊含的歷史底蘊和經過歲月沉積下來的文化素養是經過國人普遍認可的。本文將擬從教育國際化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在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的茶文化傳播,找到如何能夠讓茶文化的傳播走向國際化的舞臺,從而可以被更多人了解與認可,同時,借助茶文化傳播的平臺,將教育國際化推廣的更為徹底,真正讓我國的教育事業走向文化教育的巔峰,讓中國的孩子們享受到應有教育的權利,在教學中的側重點可以偏向文化方面的傳播。
教育國際化;茶文化傳播;文化傳播途徑;教學重點
茶文化傳播的歷史由來已久,由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從而讓茶跨越了國界,廣傳天下,在世界文化的歷史上也添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意義深遠,俗話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的七分之一,而且它又經過幾千年歲月的沉淀和洗禮,早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從藝術還是體育,從教育到文化傳播,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而在如今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茶文化的傳播更應該走向國際化的舞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受到古老茶文化的感染,相信在中國茶文化的熏陶下,世界能夠朝向更加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上邁進。
1.1 茶文化的傳播歷史分析
中國傳統茶文化指代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茶葉沖泡或者烹煮,它更代表著從茶中衍生出來的精神境界上的升華,是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約束自己的支柱。茶文化的傳播讓茶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之林,這最早開始于邊疆的貿易往來,隨后歷代出使的使者更是將茶文化從東方帶到西方,隨后又經過西方皇室和百姓的改良,從而有了今天的下午茶文化。最著名的出使代表有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茶都作為重要的禮物用于贈送他國以示友好往來的決心。在這過程中,茶又被賦予和平的象征,而在當今時代中,茶也是用來接待外賓的重要飲品之一。提起茶,就不由得想起了古老東方的神秘文化,茶在傳播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正因為如此,茶才能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1.2 茶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基本特征分析
古老的中國茶葉之所以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因為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最首要的特點之一,就是在于它便于攜帶,雖然經過長途跋涉,但是也不會損傷茶的本質,其次就是茶葉的氣味芬芳,清新怡人的味道則能夠讓茶葉備受人們的喜愛,這些優點都讓茶葉脫穎而出。茶文化在隨著茶葉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是因為中國的茶文化內容豐富,它在傳播過程中可以充分引起人們的興趣,人們的好奇心理同樣是茶文化迅速傳播的重要因素之一;茶作為世界認可的健康飲品,則讓茶文化添加上養生的符號,如此豐富含義的茶文化自然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各處人民的喜愛與贊賞。
1.3 茶文化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分析
在未來的發展中,社會則是朝向更加和諧,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同樣,茶文化作為和平的代名詞,它的傳播與發展更加的受到和平人士的推崇,茶文化在自身的不斷完善過程中,能夠充分面向國際,借用教育或者體育競技等資源,融入各種文化中,這樣不僅自身得到提高,更是讓其他文化有了新的發展思路,從而走向兩者合作共贏的局面。隨著社會的不斷改革,茶文化在傳播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中國的國粹,它包含了太多中華民族的記憶和中國的驕傲,茶文化終將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帶向每一位熱愛它的人。
從當前整個教學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教育體系成熟發展的重要方向,而認知該教育活動的具體內容和特征,能夠幫助我們有效開展教育活動,從而實現整個教育體系的創新和優化。
2.1 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基本內容分析
教育的目的同樣是為了讓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起來,能夠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因此,教育國際化是現代教育必要的發展方向,它不僅僅包含的是在教學任務中添加國際化的因素,讓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的真實面貌,更重要的教育國家化是教育理念的國際化,也就是我們應該摒棄在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中迂腐古老的東西,引進國際中先進的教學方法,充分做到以學生為根本,同時,教學設備也應跟上時代潮流,拋棄傳統粉筆黑板這種不利于師生身體健康的書寫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電腦與多媒體的應用。無論是從教學任務、教學理念以及教學設備,國際化的發展才是最利于學生以及教師的發展方式,這不僅是對原來的教學權威發起的挑戰,更是對古老思想中的糟粕部分敲響了反對的戰鼓。
2.2 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基本特征分析
教育國際化最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能夠大膽地利用現代先進的教學思想,這并不是意味著讓我們拋棄傳統的教育思想,而是將兩者更好地結合。它的發展是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的,只有迎合這種趨勢,大膽創新,教育才會真正的讓學生受到好處;教育國際化的另一個特征就在于它可以讓師生及時掌握世界發展的新動態。
現代社會的信息瞬息萬變,及時了解才能做到整個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國際化正是教育迅速了解世界的途徑,從而走上國際的舞臺。教育作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話題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國人對于孩子們的教育事業也越來越重視,而在其中的教育國際化問題更是備受大眾的關注,這是因為如今家長們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跟上時代潮流,可以走出國門,面向國際化的社會,這與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2.3 未來社會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社會中教育國際化將會是讓各國中不同的優秀教學思想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這不僅僅能夠為國際化的教育方式提供更多新的教育思路,更加可以開發出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特點的教育方法,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國際化教學方法,個性化同樣也是未來社會中國際化教育的發展方向,也是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需要無數教育者充分發揮各自的智慧,共同解決這個難題。
從當前整個教育體系不斷成熟狀況可以看到,教育國際化和體系化已經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發展的重要方向和趨勢,而想要實現整個教學活動開展的理想效果,就需要選擇豐富的教學理念,同時也要探究合理完善的傳播途徑和具體的機制。
3.1 教育國際化中茶文化傳播的基本內容分析
在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中,同樣需要傳統文化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思想支持,在此背景下的茶文化傳播將會走的更遠,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對于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有非常重要的幫助,教育國際化下的茶文化傳播能夠讓茶文化被更多的人認可,同時也能夠讓他們見識到整個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所具有的文化之美,充分發揮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積極作用。
3.2 教育國際化中的茶文化傳播的途經以及其特點分析
教育國際化中的茶文化傳播可以借助現代的互聯網科技,上傳相關茶文化的講座或者通過開設相關的網絡課程來大力推廣茶文化的發展,同時可以借助不同國家的交換生來傳播中國的傳統茶文化;或者通過教師制作茶文化的PPT來向學生展示茶文化的魅力,學生也能夠通過自己收集關于茶的小知識以便在課堂上交換相互了解,與此同時,加深學生的印象,也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庫,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
當然,在整個教育國際化傳播過程中,其不僅需要完善文化元素的融入,同時也需要優化傳播機制和理念,特別是在多元文化傳承發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想要實現教育理念的豐富完善,就需要充分探究教育國際化傳播的具體需要,通過選擇合適的元素理念,從而實現整個教學活動的創新與完善。相對于傳統的教育狀況來看,教育國際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尤其是國際化元素的融入和詮釋,其充分展現了整個教育活動體系化發展的重要要求。結合當前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和特點要求,國際化元素的詮釋和發展,其能夠為當前整個教育活動體系化開展與實施提供重要幫助。
在教育國際化推動發展過程中,其需要融入具體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將我國傳統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能夠對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文化元素豐富提供重要幫助。相對于傳統的教育活動開展來說,無論是具體的教學元素,還是教學理念,其都需要在具體的教學條件下,實現全面完善與體系化優化,尤其是需要將國際社會教育體系融合的內容和要求融入其中,從而在豐富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實現整個教學活動的理想效果。
實際上,通過對當前整個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具體的教學體系,還是應用的元素內容,都需要完善。尤其是茶文化體系能夠對整個教育活動體系化開展提供重要幫助和核心要素。在教育國際化背景形勢下,如果能夠將茶文化理念體系中的具體元素進行提煉分析,并將其與整個教學活動相結合,其必然能夠在豐富教育元素的同時,完善具體的教學理念內涵,從而實現茶文化傳播與整個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融入。
時代發展的今天,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的軟實力,教育國際化中的茶文化傳播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文化之星,它的光芒會照向每一個接受它的人,在世界教育的發展中,茶文化的傳播也能夠為之提供新的教學思路,即將本國的傳統文化與教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參與教學互動,借助國際化教育中的茶文化傳播的平臺,讓師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讓中國傳統文化緊隨時代的步伐,走向時代化和國際化。
[1]劉國敬.文化傳播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作用——以茶文化專業建設為例[J].福建茶葉,2013(6):247-249.
[2]關劍平.關于來華西醫留學生漢語言文化傳播在教育國際化中的戰略地位及對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8):179-182.
[3]宋曉東.傳統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大學文化自覺研究[J].思想導刊,2014(5):32-36.
[4]楊學農.淺析音樂教育對茶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作用[J].教育論壇, 2014(19):26-33.
[5]蘇祝成.文化符號比較視角下舞龍舞獅的國際化傳播[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82-86.
孔 明(1981-),男,浙江磐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國際化、對外交流、商務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