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晶
(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茶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承
韓晶
(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涵蓋了茶葉選擇、茶具使用、敬茶禮儀、斟茶方法等,還滲透著歷史、哲學、文學等內容,它在幾千年的洗禮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外的一些飲品涌入中國,這對于茶文化無疑是一種沖擊。高校是進行文化學習與傳播的的主陣地,高校音樂教育活動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將研究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的傳承問題。
茶文化;高校音樂教育;傳承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但是,目前關于茶文化的起源時間觀點不一,目前主要有四種說法:第一種是,茶起源于神農時期,其佐證為“茶圣”陸羽所寫的《茶經》中的文字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第二種是,茶起源于西周時期,其佐證為《華陽國志·巴志》中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密……皆納貢之。”第三種是,茶起源于秦漢時期。其證據是西漢王褒《僮約》中記載“烹荼盡具”。古時候,把“茶”稱之為“荼”。第四種說法為,茶起源于唐朝時期。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把“荼”變成了“茶”。雖然關于茶的起源時間存在爭議,但是對“茶樹起源于中國”這一說法卻是毋庸置疑,而茶學界也普遍認同茶在唐朝出現了繁盛的局面。查閱古代典籍,我們也會發現茶文化與音樂的淵源十分久遠。南宋詩人陸游曾說:“茂草滿庭喧鼓吹,嫩湯出鼎試旗槍”,其中“旗槍”就是綠茶的一種。梅堯臣曾說“彈琴閱古畫,煮茗仍有期”。古籍中類似的詩文有很多,從中可以看出茶文化與音樂的結合古已有之。
茶文化與音樂的融合在歌舞藝術形式上也有所體現,如采茶歌、采茶舞和采茶戲,特別是采茶戲,已經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藝術形式多源于茶農們在田間地頭的采茶活動,其內容大多表現茶農的勞動生活,如《十二月采茶》、《開荒點茶》、《執茶》《摘茶》《炒茶》、《賣茶》、《九龍山采茶》等。每一首采茶的歌舞作品都蘊含著淳樸而豐富的茶文化。
除此之外,作為茶文化與音樂結合典范的茶藝,也頗受人們的喜愛。茶藝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而在營造環境的過程中,音樂的伴隨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造詣較高的茶藝師通常會根據茶的種類、特性、飲茶的環境等,配以不同的音樂,如沖泡綠茶時,根據綠茶清鮮爽口、香氣清幽的特點,配以《流水》等清新淡雅的音樂。在沖泡紅茶時,根據紅茶甜香醇厚、馥郁持久的特點,配以《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溫婉柔美的音樂,音樂的介入使得茶文化的內涵獲得了充分的表達。
2.1 茶文化與音樂都具有時間性
茶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茶為載體,滲透在茶的制作、沖泡、品飲的各個環節,而這些程序無一不體現著時間的概念,茶文化正是在這些程序和時間中形成的。以烏龍茶為例,其制作工序通常要經過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環節,其沖泡的時間也很有講究,通常情況下,第一次沖泡時間是1分鐘,第二次是1分15秒,第三次是1分40秒,第四次是2分15秒。品飲的過程更是一個凸顯時間性的活動,茶文化正是在這些以時間為基礎的程序中表現出來的。音樂也是一種具有時間性特點的藝術形式。音樂的展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有著明顯的時間長度。任何的音樂表演都是隨著時間的流動而展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時間就是音樂存在的場所,脫離了時間的音樂是不存在的。
2.2 茶文化與音樂都具有文化性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幾千年的傳承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性既體現在茶的物質文化層面上,如茶的制作、茶具的使用、水的品第、飲茶風俗、茶的加工與煮飲技術、以茶入藥等,也體現在茶的精神文化層面上,如人們在茶葉應用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音樂的文化性也十分鮮明。一方面,任何一種形式的音樂創作和表演都不能脫離特定的社會背景,不能脫離民族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作為音樂欣賞者的觀眾,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均離不開個人的文化及時代背景。
3.1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傳遞茶文化
音樂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也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通過音樂欣賞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的感受力和創造力,也能讓學生快速理解和領會歌曲中傳遞的價值觀和文化內涵。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茶文化,可以通過選擇一些與茶文化有關的音樂進行欣賞教學。
從古至今,與茶有關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主要包括茶樂、茶歌、茶舞、采茶戲等。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一些旋律優美、曲調流暢、茶文化內涵豐富的樂曲進行欣賞。例如:鋼琴曲《采茶撲蝶》。該作品為帶變奏的復三部曲式結構,c小調,樂曲旋律流暢、主題鮮明,描繪了一幅勞動人民在茶園中辛苦并快樂的采茶場景。另外,葫蘆絲曲《茶歌》、巴烏曲《茶歌》、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采茶戲《十二月采茶》等也較為適合進行音樂賞析。針對于年輕人喜歡流行音樂的特點,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關于茶的流行音樂進行賞析。例如:周杰倫的《爺爺泡的茶》、巴圖的《聚茶歌》等。
教師也可以根據茶文化中蘊藏的茶道精神為主體,來選擇音樂欣賞的作品。中國的茶道精神在于清、靜、雅。因此,可以選擇諸如《高山流水》、《廣陵散》、《陽春白雪》、《春江花月夜》等流暢清雅的作品。在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展示關于茶的圖片,播放相關視頻,也可通過呈現圖譜等形式向學生介紹關于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簡況、音樂的文化內涵等內容,以便讓學生能夠更清晰的了解作品中傳遞的茶文化。
3.2 在民族歌曲演唱中體會茶文化
民族歌曲是一種經過人民群眾口頭傳唱、流傳廣泛的藝術形式,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起源于勞動,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較容易為人們所理解。教師可以從中選擇一些與茶有關的民族歌曲進行教學,其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傳統茶歌,其內容主要以采茶、飲茶時的狀況及內心情感的表達為主。其來源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詩文作為歌詞藍本而譜寫的茶歌。第二種是以民間歌謠為歌詞,譜寫樂曲的茶歌。第三種是茶農在采茶過程中即興創編的茶歌。另一類是與茶有關的民歌,是現代作曲家根據采茶活動創作的歌曲。
教師可選擇一些結構鮮明、特色突出、音域合理、藝術價值高的民歌作品進行歌唱教學。例如:《又唱請茶歌》。該作品為帶再現的單三段曲式,其結構較為清晰,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掌握。該曲為b小調,在剛開始接觸這首歌曲時,可以把調式定在g小調或#f小調上。歌曲由“啊,呀,嘿”引出,這樣的襯詞在茶歌中經常出現,突顯了茶歌特色。歌曲還有一個插入的部分,該部分是以rap的形式介紹了一些江西名茶,這拓寬了學生對于茶的品種的了解。另外,適合進行教學的民歌作品還有《古丈茶歌》、《鋤茶歌》(男女對唱)、《采茶歌》、《請茶歌》、《茶山小調》、《鳳山茶歌》、《畬山茶歌》等,它們旋律性強,歌詞朗朗上口,音域適中,較容易為學生所掌握。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地理環境、語言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民歌的演唱方式也有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進行歌曲教學時,應對歌詞中方言和襯詞的演唱方法給予重視,可以通過范唱和放錄音等方式讓學生有所了解并進行模仿。由于與茶有關的民歌作品中經常出現一字多音的現象,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生在咬字吐字的清晰和氣息的連貫性方面的訓練。
3.3 在音樂游戲中強化茶文化
音樂游戲是指以發展音樂能力為主要目的而設計的教學游戲,主要的游戲類型有歌舞游戲、情節角色游戲、創造反應游戲、綜合游戲等。在傳統的視角里,說到音樂游戲教學,人們本能的會將教學對象指向幼兒,但事實上,包括大學生在內人的成人對于音樂游戲的喜愛也是非常普遍的。實踐證明,在高校音樂教育活動中,合理運用音樂游戲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在高校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茶樂和茶歌中的某個典型元素來設計音樂游戲,將茶文化特色融入到音樂游戲中來。例如:在學習《鋤茶歌》時,教師可以創編歌舞游戲。將男女分別加上采茶的動作,在歌曲的過渡環節,也可以加上幾句具有當地特色的襯詞。在欣賞《采茶撲蝶》的時候,可以創編情節角色游戲。教師根據樂曲的內容,通過故事的方式創設采茶的情境,根據樂曲情緒設置不同采茶的角色,根據樂曲的結構設計不同采茶角色的表演時間和介入的時機等。
在音樂游戲中滲透茶文化,不僅有助于增加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音樂技能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茶樂、茶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最終使學生能夠理解并且愿意學習茶文化。
我國種茶、制茶、飲茶歷史悠久,最初將茶作為藥物,稱為“荼”,秦漢時期才成為飲料,唐朝時蔚然成風。國人將飲茶活動不僅看作一種生活習慣,更看成一種文化傳承。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責任就是傳播具有審美特點的音樂和文化,而作為民族瑰寶的茶文化是“中國美”的具體體現,其必然成為傳承的對象。高校教師通過音樂欣賞、歌曲演唱、音樂游戲等音樂教育手段傳播茶文化,能夠較好的實現茶文化的傳承,最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1]馬蘭.中國文化一本全[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3]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吉林省幼兒教師教育合理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BS52。
韓 晶(1983-),女,山東東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