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儀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經貿學院,廣東清遠 511510)
論禪茶文化對高校學生干部功利性思想的影響與思考
劉淑儀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經貿學院,廣東清遠 511510)
為適應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高校自20世紀末開始擴大生源,大量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到了各類高校中,這就為高校選拔學生干部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當前教育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德育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影響微乎其微,導致學生的思想覺悟不高,思想道德水平與知識水平脫節。為此,筆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從高校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角度,與讀者分享如何利用茶禪文化影響學生。
禪茶文化;高校學生干部;影響與思考
進入21世紀,中國高校的規模呈幾何速度發展,每年招收的學生不斷增多,在高校內建立學生組織是高校管理的特點。挑選思想積極、表現優秀的學生進入學校管理組織是高校每年的重要工作,但是經濟的高速發展,為高校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學生干部的表現也越來越功利化,這與當初通過學生管理組織管理、服務學生、成為學生與學校之間紐帶的出發點是相悖的。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干部的思想品德,改變學生功利化的思想成為了筆者思考的重點。禪茶文化自古有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筆者通過本文與讀者分享利用禪茶文化的深層內涵解決當前實際問題。
1.1 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禪茶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的禮儀制度。人們通過采摘茶葉、品味茶香來體會人生百態,可以說禪茶文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在形成文明的過程中,五帝之一炎帝神農氏發現了茶葉,并記載了茶葉的功效是可以解毒。自此,茶葉開始為人所熟知。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自秦漢至唐,中國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茶葉也開始從貴族飲品逐漸平民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自宋朝開始,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茶文化的形成。茶文化不僅包含茶葉本身,同時也包含了茶具、飲茶的環境等諸多要素,因此,古人提出可以通過飲茶達到“儉”、“清”、“和”、“靜”,禪茶文化不僅滿足人們物質的享受,同時也可帶來精神的享受。
1.2 當前中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
學生在進入高校前,大部分學校和家庭將培養的重心放在書本知識和淺層的德育工作上,且基礎教育的學習壓力較大,導致學生在進入高校后,通常行為習慣逐漸懶散,自我約束能力下降、受社會功利化影響越來越大,作為學生干部尤其明顯。通過近年來媒體的報道我們可以發現,高校暴力事件不斷,學生行為規范越來越懶散,這與高校德育活動的缺失和漏洞是分不開的,因此,如果繼續放任學生發展,將有大部分學生的思想品德會發生下滑現象。有的學校開展了德育教育活動,卻不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僅僅依靠課內的講授來進行,這就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缺少互動的德育教育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2.1 良好的思想品質
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養成需要長時間教育和規范,針對學生自我認識的不足,通過宣揚禪茶文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進一步認清自我,從而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禪茶文化中重視“靜坐”,在冥想中思考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就為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提供了方法。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在通過學習禪茶文化,在“靜坐”和“忘我”中自我剖析,從而提高思想覺悟,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在遇到困難、挫折時,會努力思考如何解決而不是逃避。這可以讓學生正確認識挫折,運用理性思維來面對挫折,最終將消極因素轉化為對學生有利的積極因素。通過此類的教育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各類的活動中。
2.2 健康的生活習慣
進入高校后,大學生的約束下降,如果學生的自我約束力不強,則許多的不良習慣則會放大,成為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筆者通過大數據對我國的高校在校生進行了調查,我國重點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較好,很少出現逃課等現象。相對于我國的重點高校,普通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問題較為突出。學生普遍有過逃課的現象,而許多的男生則出現徹夜上網的現象,甚至有的學生干部此類經歷也較多。因此,改善學生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學校通過禪茶文化的宣揚,首先對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禪茶文化提出了勤儉的思想,就是要形成勤儉的習慣和規律的生活習慣。
2,3 培養健康的心態,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根據調查和筆者自身的經驗,多數高校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我國基礎年段的教育仍堅持傳統的書本教育、講授法為主,學生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但是,與學生發展相關的身體、心理的發展卻遭到了極大的忽視。到了高校,學生如果心理健康狀態較差,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則會形成巨大的人身隱患。根據筆者開展的《大學學生心理特點》高校調查得出結論,高校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導致此階段學生極易出現煩惱、苦悶、焦躁等等負面的心理狀態。同時社會飛速的發展,每天都面臨著巨大的變化,學生如果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也極易出現心理問題。這就可以得出結論:當前的大學生或多或多少存在著心理安全的隱患。這就需要高校進行有效地引導,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禪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禪茶文化中在享受茶的同時,也可以起到靜心的作用,在喝茶的同時反思自己,成為改善心理健康的一大捷徑。
2.4 形成良好的社會與學校的交流渠道
我國高校的生活豐富多彩,學生自主性極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各式各類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的開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因此,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類社會實踐中,有利于學生挖掘自身潛力、開拓學生視野、發展自身能力,緩解學習壓力等等,可以說豐富的、健康的、積極的課外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的健康成長。茶在世界流傳廣泛,我國大到都市,小到鄉村都有茶的身影,高校通過推廣茶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人與人交往中,形成相互寬容、理解、大度的處事方式,通過人與人的交往,讓學生逐步了解和懂得自身在社會中需要承擔的責任,逐漸養成遵守社會法律和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同時,宣揚禪茶文化可以有效促成學校和社會的溝通。高校通過與社會聯系,共享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地促進高校的發展和學生的進步。這對學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1 宣揚茶文化,規范學生的行為規范
茶文化的內涵豐富多彩,是我國古代優秀思想的結晶。禪茶文化從采茶、制茶、飲茶都有嚴格的規范,但是大部分學生只能接觸到飲茶的規范,在飲茶的規范中,有洗茶、品茶等方面,這與學生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一致的。筆者倡導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可以充分利用此相似性,將茶文化作為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一些學校引入禪茶文化作為形成學生日常規范的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行為能夠有效規范,作為學生干部能夠起到模范作用。
3.2 通過茶文化,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茶文化的傳播不僅在物質上引導人們,同時帶給了人們極大的精神愉悅。因此,我們可以說,茶文化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規范,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念。
茶禪文化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禮儀制度,在人們特意的追求下,逐漸發展和完善了茶的內涵文化--茶道。茶道的形成需要“儉”、“和”、“清”、“靜”的過程,人們在培養自身茶文化的時候,并不能夠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自己不斷地挖掘自身,改善和培養自身的情操,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每個人的思想內涵通常都是獨特的。學生在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時,也大致會經過不斷的自我剖析和不斷改善,從而可以有效地促進自身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
3.3 講解茶文化,健全學生的心理
禪茶文化的推廣是高效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讓學生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以興趣為導向,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講解茶文化以及如何培養自身的禪茶文化是幫助學生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大學教師的講解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逐步深入到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學校開展了茶文化競賽和“我所認識的茶文化”主題活動等方式,不斷地擴大禪茶文化在學生中的影響。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現階段學生的特點,在學生進入高校后,要接受相應的大學階段的德育教育,根據學生自身心理、身體因素,學校將禪茶文化引入到了德育教育中。禪茶文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并且不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較強的限制。因此,禪茶文化推向高校,對于學生的心理成熟是十分有益的,它所體現的誠信、仁義、大愛、寧靜致遠等為人處世的原則,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
[1]胡芬芬,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結合點分析[J],福建茶葉,2016,38(1):184-185
[2]肖菲,儒家傳統道德思想與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分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4):235-236.
[3]趙廣偉,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分析[J],中國市場,2015(3):132-133.
本文是2015年度廣東省學校德育創新重點資助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建構‘三核’融合的高職學生干部培養平臺”(項目編號2015DYZZ029)的成果。
劉淑儀(1984-),女,廣東清遠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管理、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