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



摘 要:建筑是一門在人們身邊的藝術,它需要符合人們多方位的需求。對于建筑而言符合秩序、符合人們所需心理是實現其韻律的前提條件。建筑的韻律可以通過造型或內外部空間感等方面得以展現。
關鍵詞:韻律;自然;建筑
建筑中的光影、色彩、立柱、開洞及內外空間等都時常給予人們美的感受,是源于它們的重復性、對比性、協調性或是本體的力度感,而這類建筑美的感受可以把它們歸類成為韻律這一美感形式。
一、韻律的涵義
韻律(Movement)是指形式在視覺上所引起的律動效果,如造型,色彩,管線等各種要素,在組織上符合某種規律時所給予視覺和心理上的節奏感覺,有極強的形式感染力。論及韻律從某些角度而言可以從理解節奏使得進一步認知韻律,二者有著很難分割的聯系。節奏是自然生態中的一類現象,如生命的節奏,具體體現如心跳、呼吸、兩腿交替的步伐等。這些節奏使得人們會對其他事物的節奏產生心理或生理上的適應性問題。一定意義上講,這種適應性問題的處理正是各類藝術創作的源頭。“節奏是韻律的純化,韻律是節奏的深化,從表達的感情上分析,節奏富于理性,韻律則富于感性。” 也可以理解為節奏是韻律實現的條件,在節奏的基礎上增加了情態的因素,多了感情的色彩。進一步解釋,就是解決了適應性問題的節奏,符合人們心理或生理感受的節奏稱之為韻律,也正是因為符合所以才有極強的感染力。
二、建筑的韻律
韻律這種形式美感在建筑中也能得到充分表現。在聽覺藝術中如音樂,是根據音的強弱、反復、交替進行有序的、系統的變化產生動聽的旋律,感受到了韻律的存在;而建筑中,其體量的高低錯落,立面上窗戶節奏性的反復等也都可以產生感觀上的韻律,所以對建筑一直都有這樣兩個形容凝固的音樂、石頭的史詩。
(一)建筑韻律的界定
建筑本身是純理性的,人們通過感觀的認知使得心理或生理產生物理變,有了共鳴感或是和諧感,這樣一個過程就是感知建筑韻律的過程。反之,沒有經過物理變化,沒有使人們產生共鳴或給予和諧感受的理論上講不能稱之為韻律。對建筑而言,雖然許多建筑或建筑元素都有著節奏感,但其節奏感沒有處理好心理或生理的適應問題,那么這些建筑就不能稱得上有韻律感。
(二)建筑元素方面的韻律
建筑是一門的特殊藝術,由許多元素組成,如結構、材質、構件、空間等方面,它們都能產生各自的韻律感。結構如故宮里的那些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材質如高迪-奎爾公園里的馬賽克;構件如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的窗;空間如上海沙涇路上19叁III老場坊里的內部空間……
(三)建筑韻律的表現形式
建筑的韻律美主要表現形式為重復,可以是間距不同、形狀相同的重復;也可以是形狀不同、間距相同的重復;還可能是別的方式的單元重復。這種重復的必要條件是單元的相似性,或間距的規律性;其二就是需要邏輯性,邏輯使得人類認識了客觀世界,邏輯性是認識規律的工具,也是認識規律的目的。表現形式除了重復韻律外還有漸變韻律;交錯韻律,交錯在建筑的內部空間出現得比較多,如虛實空間的交錯、廊道與門廳的交織等;起伏韻律,這種形式一般較多出現在建筑群中;最后一種形式稱為特異韻律,在有規律的變化中尋求變異,在常規的秩序下呈現不正常,追求突變。
三、案例分析
建筑韻律給人們感覺最深的一般是直觀的建筑造型,如窗的排列,柱的排列,材質對比等;卻時而忽略了建筑空間感的韻律,一個需要通過時間驗證的韻律,其由空間的形狀、大小、明暗、開合等形成,通過人們由一個空間到一空間進行感知。
(一)建筑造型的韻律
建筑造型是過于繁多的,從古至今,從西方到東方,從公共建筑到民居民宅它們都有著各自的特點,這里我們主要將造型分為縱向方面,橫向方面與特殊方面這三個部分來看建筑造型所展現的韻律。
1.縱向造型的韻律
許多宗教建筑都十分有韻律感,多采用在重復中又有變化的手法。符合宗教的需求,垂直方向的節奏給人們以高高在上的錯覺,因遙不可及而產生的神秘感是宗教這種特殊功能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來看看天寧寺塔,由下而上觀察,最下面的是一個扁平而不顯著的月臺;上面是兩層大致同樣高的重疊的須彌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臺,專門名詞叫做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欄桿,欄桿上是一個三層蓮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兩個須彌座大致相符;再上去就是十三層檐子;最上面是攢尖瓦頂;尖頂就是塔尖的寶珠。按照這層次和它們高低不同的比例,可以看到一串固體的音符(圖1)。這是隨宗教建筑需求而產生的外立面韻律。而除了宗教建筑外也有許多現代的塔式建筑,如SOM公司在上海設計的金茂大廈,成功地提煉了中國古塔的變化韻律。與此相反,如果一個塔式建筑給人感覺太輕飄,或太笨重,缺乏統一,說明設計中高、寬和收進的變換出現了問題,是因對原始韻律的精髓認識不清而造成的。如朝鮮的柳京飯店(圖2),體量就過于龐大笨重,與周圍的環境十分不協調,外立面上無數的窗戶也只是行成了單調而乏味的排列,缺少美感。
2.橫向造型的韻律
徽州古民居的橫向韻律是十分有代表性的,而它的重要造型特色馬頭墻則是形成橫向韻律的關鍵之一。因為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平面呈現口、凹、H、日等造型,所以使得這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呈現了高低錯落、層層穿插的韻律。再加上青瓦的覆上,形成細細的黑與成片的白的對比,青瓦突出了起伏,韻律更盛。馬頭墻基本可以完成韻律的各種基礎形式,如連續的韻律、漸變的韻律、起伏的韻律、交錯的韻律。徽州古民居顯然是很成功的,現在還有許多設計者看中了這種形式,結合現代需要進行仿造,設計一些住宅小區等。但是這些古民居是隨意中不乏秩序,而現代的建筑由于商業需要,早期都做了非常經濟的規劃,故秩序雖有但靈動十分缺失,就如大寫意,書法一樣一旦意境沒了,形似神不似,那畫就不再是那畫、字也不在是那字了,建筑的韻律當然也是如此。
(二)建筑空間感的韻律
建筑的宗旨就是為了實現空間,故有多少建筑就至少有多少空間。這里就以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其前面的天安門廣場為例說說建筑空間感的韻律。故宮建筑群以三重空間組合,起伏跌宕,給人一種層層推進的感受,傳達出起伏的韻律美。其設計手法之一是建筑序列性,以連續對稱為基礎,通過尺度、形式不斷變化將封閉空間逐步展開(圖3)。之二對比的手法,突出主體,以小襯大,以低襯高;之三細節方面,以屋頂形式、色彩、裝修的變化表達空間等級秩序(圖4)。這些手法尺度上的適度掌握使得整個建筑群處處散發著韻律的美感。人們會在這故宮博物院之中步移景異之時,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空間之時,產生沖擊視覺或是心靈的震撼感。再有舊王朝宮殿的高大院墻是紅色的,而這種紅色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政治的象征色。這種色彩上的同一性,為它們之間的精神聯盟奠定了廣泛的視覺基礎。從中南海的紅色高墻,到天安門的紅色城樓,再到紀念碑和大會堂的紅色語義,這些空間上彼此分離的建筑,連接成了一個紅色的邏輯共同體。這是抓住韻律本質的延續,而如果換一個地區還做這樣一個尺度的紀念廣場,和諧感或許就不再有。如江西南昌市的“八一廣場”。空空蕩蕩的廣場中心矗立著八一紀念碑,而它的旁側則座落著酷似人民大會堂的紀念館和政府行政大樓。由于沒有古典宮式建筑的支撐,則顯得格外單調、沉悶。
四、結語
建筑是理性的,設計時它需要理性的支撐,但它也需要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雖然有功能也有節奏,但不管是造型還是空間感都是單調的、乏味的重復,只是一個沒有美感沒有地域的載體。建筑也是門藝術,是最貼近人生活的藝術。人們需要建筑韻律,它可以活躍城市,可以渲染出抑揚頓挫的氛圍,來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魏婷.立體構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李立,徐微微.形態構成-立體-材質[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8.
[3]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鄔烈炎.來自自然的形式[M].蘇州: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6][英](Deyan Sudjic)迪耶·薩迪奇.權力與建筑[M].王曉剛,張秀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