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婧
摘 要:近年,急劇的城市化進程讓鄉土文化不斷被擠壓。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珠三角,嶺南水鄉風貌和傳統農耕文化也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破碎雜亂的城中村現象。而如何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逐步完善的基礎上, 延續和發展嶺南傳統村落文化,已經成為政府和學術界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傳統村落;鄉土文化;公共藝術
一、日漸式微的鄉土文藝
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單一的現代性起源敘事讓我們認為鄉村是“落后的代表”。發展中,我們常常面向城市而背對鄉村,城市化成為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而鄉村卻被推到了主流視線之外。人口從鄉村流向城市,資源從鄉村輸入城市,在全力建構城市生活的同時,鄉土社會日漸凋零。在城市空間中,對藝術或審美的重視,幾乎是與現代城市概念相伴而生,并且隨著城市的發展日益密切。然而,在都市藝術越來越被廣為接受的同時,鄉村的原發藝術形式卻跟鄉土社會本身一樣日漸式微。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鄉村,可以說是受土地性質的變化影響最早、也是最大的鄉村。魚塘、水田變成開發區,村民或變成流水線上的工人,或者變成以向外來務工人員收取房租為業的包租公、包租婆。在這個過程中,原本的鄉土生態扭曲異化,原來的熟人文化、生計手段、文藝傳承隨之沒落。
二、地域化的村落公共空間
相比城市,村落中的公共空間更具地域特點,受地方文化、習俗影響巨大。就廣州而言,一方面,迅速發展的工業文明改變了村莊的生計方式;另一方面,傳統農耕文明所保留下來的儀式、風俗依然是重要的家族紐帶。村民徘徊在傳統村落文化和現代城市文化之間,形成了極具廣州特色的新農村文化場域,這也讓原本單純的公共空間變得重疊復雜。
(一)宗祠與廣場
在廣東一帶,在以血緣為主要紐帶的傳統村落里,最高等級的公共空間是宗祠。在廣州這樣有著悠久海上貿易歷史的地區,宗祠是維系族群情感、建構族群認同的重要場所。時至今日,在廣州的大多數自然村落中,整個村子最為重要的祭祖儀式依然需要在宗祠舉行。此外,祠堂還是村里重要的日常活動中心,村民們的節日聚會、紅白喜事宴請也大都愿意在祠堂舉行。因此,宗祠在建構村民族群認同上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
在村落中,與祠堂相對應的新公共空間就是廣場。由于珠三角制造業的繁榮,不少村莊都接受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極速增長的居住人口,刺激了村里的商業消費,也讓不少村莊模仿城市模式,開辟了專門的商業區域和廣場區域。這讓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商業廣場密不可分,甚至形成自然的集市和活動中心,有人跳舞,有人唱歌,有人滑冰,有人做運動,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活習慣。
(二)街巷空間
在傳統村落中,居民大都互相熟悉,街頭巷尾也常常是村民聊天、聚會的場所,久而久之,這些由建筑實體分割而成的街巷空間也就成了村里重要的公共空間。在廣州,村民的房屋大都是自建的,年代、樣式、尺寸、顏色都各不相同,使整個街巷空間形成寬窄不同的變化效果,再加上曲折的空間形態,讓人在連續的街巷中行走時,產生穿梭于不同時空的特殊體驗。
三、傳統村落公共藝術的可能形式
由于傳統村落中的文化習俗和公共空間屬性都與現代都市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考慮傳統村落公共藝術參與方式時,也應該先充分考慮村落特點,再展開工作。
(一)復合型的村落公共藝術規劃
一方面,在歷史的時間軸上不斷疊加、重構的鄉村建筑,將村落圍合成為了一個不斷生長的復合有機體,當下復雜鮮活的村落公共空間在未來依然會自發生長,且充滿活力;另一方面,現在的鄉村,特別是廣州這些集中了大量流動人口的鄉村,其人群和文化屬性的復雜度是前所未有的,本地人與外地人,原住民與新移民、老人與年輕人居住在村莊中的所有人都在日常交往中互相影響、磨合。
在這樣的鄉村現場中,單一的公共藝術策略顯然不可能符合所有的村民需求,因此,應該本著對鄉土文脈的尊重,分析不同村落的特點個性,量體裁衣,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提供不同的策略,以復合型、多層次的藝術規劃系統來營造多元的鄉村公共文化語境。
(二)體現村落文化傳統的公共雕塑
對傳統村落空間而言,設置公共雕塑不能完全借用城市中的公共雕塑經驗。首先,村莊中公共雕塑的體積和數量必須要與村莊空間相協調。村莊中的公共雕塑并不一定是巨大的、堅固不朽的。它可以就地取材使用村莊中的原有材料進行設計加工,巧妙地利用村莊中的公共空間,讓公共雕塑成為村莊空間中人們可以停頓、駐留的標識物。其次,在有旅游開發愿景的鄉村,應該積極挖掘本村落獨特的文化傳統或者文化圖騰,以此作為公共雕塑創作的基礎,既能夠作為本村莊文化特點的一種保存方式,又能營造對外的村莊形象。再次,需要積極組織村民參與。因為相對城市而言,鄉村社會更多的是熟人社會,在廣州,許多村莊都是因姓氏聚居,擁有共同的宗祠、近似的信仰與禁忌。調動村民參與自己的村莊營造,無疑也將提升村民的歸屬感和群體認同。同時,這也是公共藝術在建構社區群體關系、文化認同上的意義所在。
(三)結合村落空間形態的景觀藝術
在鄉村建設中,景觀美化與建筑改造的實踐方式常常在主流認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的“美麗鄉村計劃”,就主要以景觀美化的方式來改善鄉村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鄉村的公共空間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間,它建立在熟人社區群基礎之上,信息的流動性很高,甚至與私人空間曖昧重合。而景觀改造的藝術參與方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先驗的,無法適應所有的村莊。這一點,從許多村莊改造后反而空空蕩蕩的村口廣場可見一斑。因此,更需要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對社區文化和草根力量的尊重。在實踐中,關注地方居民的感受,搭建交流平臺,邀請地方居民合作共同來完成社區營造,以保存地方特色,塑造聚落形式,改善生活環境。社區營造的目的并非只是為了裝飾和美化,更是為了讓人們重新建構群體關系、文化認同,讓生活更豐富。
(四)參與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家具
在“公共家具”的定義中,暗含著一個隱喻,它將鄉村比作一個不同群體聚集的家,新老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為村民在村莊的街巷、樹下、田間、水邊所進行的公共交往營造了一種歸屬感,諸如路燈、圍欄、座椅、指示牌等公共設施被親切地比喻成村民共同的家具。在提升村民公共生活品質的同時,為這些公共家具進行藝術化的處理非常必要。一方面它能從功能上解決現在村莊公共設施配套不全的問題,給村民實際的便利;另一方面,這些藝術化處理的公共家具獨創的外觀和文化象征意義都能在功能之外,能夠提升整個村莊的文化形象和空間品質。這時,藝術作品不僅僅是讓人觀望的對象,它也可以是生活中親切、和善、無處不在的各種關懷。
(五)豐富節日與儀式氣氛的臨時性公共藝術活動
在鄉村舉辦臨時性的公共藝術活動有著良好的民眾基礎,在日本和臺灣許多鄉村都有村屬的文化站,負責定期的策劃和運作不同主題的公共藝術活動,其中最有名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具規模的戶外藝術節。
反觀廣州的傳統村落,大都擁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經濟基礎,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節日和儀式氛圍,具備舉辦臨時性公共藝術活動的重要條件。如果能夠從政府層面加以推廣和重視,這種基于當地文化特點的臨時性公共藝術活動,必定會成為豐富村莊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當然,針對不同的村莊現狀,臨時性的公共藝術活動也可以分為不同形式,比如將這種臨時性的公共藝術活動編織進村民的日常生活。利用原有祠堂的凝聚力,建構公民記憶館,長期收集村莊的各種文獻資料、發展故事和新老照片,定期對村民開放展覽,用展覽實現交流,增強村民對自己村莊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四、傳統村落公共藝術的訴求與愿景
“以心傳心” 本來是佛教用語,是禪師向弟子講授無法用語言表述的佛法真諦時,使用的以慧心向傳授的一種方法。同樣的,真實美好的鄉村生活也是無法以文本、規范、案例來予以描繪和建構的。因此,不管從何種角度參與的鄉村建設都不應該遠離現實,以偏概全,而應該根植鄉土,在參與過程中不斷強化鄉村文化的生產能力。以上一眾關于村落公共藝術參與方式的思考,雖然都是基于對轉型期廣州村莊的調研和認識,但也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村落。只有從鄉村不斷變化的現實出發,因勢利導,以心傳心,才能重構我們的鄉土文藝框架,重塑農村的文化創造力,重燃純粹質樸的鄉土情懷。
參考文獻:
[1]馬欽忠編.公共藝術與歷史街區的振興[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2]林志銘.公共藝術的未來性[M].臺灣: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3]Suzanne Lacy.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M].吳瑪莉譯.臺灣:遠流出版社,2004.
[4]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集團,2007.
作者單位:
廣州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