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穎春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中國茶學教育和人才創業培養探析
龔穎春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401331)
事實上,無論是茶學教育還是人才培養,都需要植根于當前時代所賦予的市場需求結構和技術形態,進而也才能為中國茶學教育和人才創業培養提供符合國情的發展思路。就茶學教育而言,需要定位于:教育目標的職業化、知識結構的信息化、就業引導的多元化。關于人才創業培養路徑,則可以圍繞著:引入導師制度、培養溝通能力、建立學習文化、強化管控能力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中國茶學教育;人才培養;創業;路徑
中國茶學教育已有長期的辦學歷史,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圍繞著茶葉種植、制作為主線,構成了農學一級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間步入到“互聯網+”時代,傳統茶學教育目標似乎已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之所以提出這一結論在于,在互聯互通的時代我國茶學已經成為了世界茶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國際交流成為了當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再者,在網絡經濟下茶學人才也逐漸改變著自身的就業取向,而是傾向于以創業的形式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因此,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來探析中國茶學教育和人才創業培養問題,則成為了當前茶學界和教育界所應正視的課題。事實上,無論是茶學教育還是人才培養,都需要植根于當前時代所賦予的市場需求結構和技術形態,進而也才能為中國茶學教育和人才創業培養提供符合國情的發展思路。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中國茶學教育的背景:
1.1 茶學教育的生源背景
盡管在我國長期以來的茶學教育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茶專業方向的人才,但在生源構成上仍不能讓人滿意。根據筆者的調研發現,茶學領域的生源4/5來自于農村,其中又有部分是因專業調配而進入到茶學領域學習。這樣的生源結構在兩個方面制約了茶學人才的培養;第一,高端人才培養受到制約。由于農村生源較多,這就使得短平快的受教育模式是他們家庭所青睞的,從而也就造成了大多數學生大學畢業后會直接走向社會。第二,人才的專業忠誠度受到弱化。因專業調配而形成的生源模式,便直接弱化了他們的專業忠誠度。
1.2 茶學教育的就業背景
目前茶學領域的畢業生在就業上一般進入到茶葉或食品生產企業,以及轉行進入到其它商貿企業工作。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隨著95后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以及商品經濟倒逼下對個人財富積累速度的日益重視,最終真正能扎根于茶葉或食品生產企業的學生則是少數,而更多的逐步集中在了商貿企業之中。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帶來,電商、微商構成了當前針對茶葉產品的商貿形式。
1.3 茶學教育的市場背景
當前高校在推動職業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下,需要結合茶學領域學生未來的就業需求制定教學計劃。那么在這里便需要對茶學教育的市場背景進行認識。拋開勞動力市場不論(上文已經提及),就茶葉商品市場而言,在中央大力反腐和國民經濟持續步入緊縮狀態后,市場對茶葉的需求也進入到了理性消費階段。這就意味著,廠商在茶葉競爭中需要突出茶葉的品質和采取非價格競爭策略,才是正確把握市場機會的方法。
在對以上時代背景進行認識后,若要建立起與時代需求相融合的茶學教育模式,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定位:
2.1 教育目標定位的職業化
受制于茶學領域生源的狀況,以及結合當前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趨勢,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中突出職業化教育的元素。職業化教育可以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在專業能力培養上突出職業化,及使得學生畢業后能夠很快上手崗位工作。第二,培育他們的職業素質,使其能夠快速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從現有畢業生所反饋的信息中可以感知到,職業素質教育或許比職業能力教育更為重要,因為,學生在面對未來可能的各種崗位時,唯有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2.2 知識結構定位的信息化
在對時代背景進行認識時,其中也蘊含著需要重視的問題,那就是在人才培養上需要與時代生產和商業特征相適應。當前我國正在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茶企而言,其不僅需要通過技術改進和創新來向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茶葉產品,還需要借助電商平臺來拓展自己的產品銷路。因此,在茶學教育中需要增大信息化與茶葉生產、銷售相聯系的知識權重,從而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下來拓寬他們的專業視野。
2.3 就業引導定位的多元化
95后大學生的行為偏好與80后大學生不同,前者更加關注自己的喜好,也能夠放下職業身份這種外衣,更加理性的面對自己的就業出路。因此,他們更能接受創業這種形式下的就業出路。而且,在電商和微商平臺的支撐下,大學生的進入門檻較低,經營風險也較低,進而就應成為引導學生就業的方向之一。
具體到人才創業范疇,這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培養的現實著眼點:
3.1 團隊建設
在當前的人才創業培養中,似乎對于團隊建設主題較為回避。在課堂內外,所充斥的則是具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創業案例。而且在電商和微商環境下,個體的能力被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創業培訓也自然扎下根來。然而,如何建設團隊、如何改造團隊,以及如何營造團隊文化等,仍是茶學人才創業培養的著眼點之一,其不僅歸因于茶學范疇的寬廣性,也在于促使創業朝向公司化運營方向前進。
3.2 精神品質
在創業過程中也需要創業者具備良好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品質與企業家精神具有很強的相似之處。但對于大學生而言,將冒險精神植入到他們的人格特質中有所牽強,但使學生獲得進取精神的創業特質則是必須的。與團隊建設相聯系,團隊成員之間精神品質具有相互感染的功能,這就比單純依靠個體的自我暗示更有效果。因此,在精神品質的培育下,還需要幫助學生具備建設團隊精神文化的能力。而關于這一點,則需要在創業實踐中逐步給予引導。
3.3 運營能力
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不僅需要學生具有執行力和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資金統籌能力、客戶溝通能力,以及供應鏈管理能力。特別對于茶葉產品的銷售而言,如何建立起一個高效的供應鏈系統則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運營能力也就成為了著眼點之一。
根據以上所述,人才創業培養路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 引入導師制度
前面已經提到,創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在茶學人才創業培養上需要建立導師制度。創業導師可以不具有茶學專業背景,但他應是實體企業或電商、微商平臺的主要創立者。那么導師制度在這里的優勢是什么呢。第一,導師制可以在學生創業過程中給予具體的指導,這樣就比傳統的原則導向下的啟發和提示好得多。第二,導師制能給予創業團隊建立起一種溝通平臺,通過分享創業導師的創業經歷來感染創業團隊。因此,高校便需要挖掘這樣的創業導師資源。
4.2 培養溝通能力
盡管在創業初期,創業團隊追求的是同舟共濟,但在這條船上仍然需要有掌舵人。因此,培養溝通能力的重點便在于培養那些掌舵人的溝通能力。根據筆者的跟蹤調研發現,大學生創業團隊在創業中往往因社會閱歷和個性使然,使然發生非理性的爭執,而這些爭執對于團隊整體運作是不利的。因此,在培養團隊負責人的溝通能力時,首先需要明確他在團隊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從溝通技巧上來引導負責人不斷克服內心中的盲動情緒。
4.3 建立學習文化
目前茶學領域的大學生在創業中往往依托電商和微商平臺,作為一種新媒體資源,無論在線上線下同步運營、供應鏈管理、網絡營銷等多個環節都缺少成功的案例作為參考。這就要求,在團隊文化建設中需要將“學習”二字植入其中,通過建立起學習型文化來激發起團隊成員的首創意識。在學習文化的建設中,團隊負責人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并在每周設置固定的時間作為業務研討時間,這樣就在明確的創業目標指向下營造起了學習氛圍來。
4.4 強化管控能力
強化管控能力則是對創業團隊的全體成員而言的,具體而言,這里的管控能力包括:對自我情緒的管控能力、對時間的管控能力、對欲望的管控能力等。從調研中可以感知到,茶學領域的學生大都來自于農村,他們在創業中背負著太多的思想負擔,也寄托了太大的職業預期。因此,可以考慮引入心理輔導機制來對他們定期進行心理干預。
最后,針對茶學領域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而言,從前面的闡述中已經明確,需要將學生就業質量納入到評價指標體系中。因此,這里需要通過反饋機制來實現。具體的做法,即可以依托各院的輔導員崗位職能,向已經就業的大學生進行電子版本的問卷調查,其目的在于對就業質量進行評分,并給出相應意見。通過統計分析,則能為高校優化就業工作提供切入點。
在互聯互通的時代我國茶學已經成為了世界茶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國際交流成為了當前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再者,在網絡經濟下茶學人才也逐漸改變著自身的就業取向,而是傾向于以創業的形式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因此,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來探析中國茶學教育和人才創業培養問題,則成為了當前茶學界和教育界所應正視的課題。本文認為,就茶學教育而言,需要定位于:教育目標的職業化、知識結構的信息化、就業引導的多元化。關于人才創業培養路徑,則可以圍繞著:引入導師制度、培養溝通能力、建立學習文化、強化管控能力等四個方面來構建。
[1]滕術藝.區域經濟條件下的大學生創業與就業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155-156.
[2]李躍.構建以就業思維為導向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J].宿州學院學報,2011(4):95-97.
[3]朱偉華.線上汽車職教培訓的藍海為何這么藍[J].汽車與駕駛維修:維修版,2013(8):52-53.
[4]張少剛.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1-6.
[5]郭裕湘.我國高校就業教育政策執行失真的多元制度邏輯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6):173-176.
龔穎春(1978-),女,四川內江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