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天津300387)
淺析“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茶葉貿易的發展與轉型
李春紅
(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天津300387)
毋庸置疑,立足于“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茶葉貿易現狀,我國相關茶葉貿易亟待革新與發展,一方面要秉持既有的、優秀的中國茶文化,另一方面在增進沿線國家人民對中國文化認同的同時,竭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打造新型流通服務平臺。本文將淺談“一帶一路”下茶業貿易的荊棘與弊病,并進一步探討中國茶葉貿易的轉型與發展路徑,望對日后國家茶葉貿易工作有所增益。
一帶一路;貿易轉型;文化軟實力;荊棘與弊病;探究路徑
自“一帶一路”局勢形成以來,我國茶業貿易發展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一帶一路”的提出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國內諸多茶葉產業都緊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推進而獲得了顯著的發展,我國茶產業現時代開展新的發展與分工迫在眉睫。
1.1 拓展對外出口貿易空間
“一帶一路”是建立在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戰略決策,其憑借立體綜合式的交通運輸體系,構建起圍繞諸多中心城市與城市沿線的貿易支點,通過跨國貿易合作進行生產要素的市場自由化分配,繼而為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利共贏創造良好局面。不可否認,絲綢之路貿易經濟帶的區域位置十分優越,這條經濟帶橫貫遼闊的中亞經濟發展圈,在經濟發展帶的西部是發展程度較高的歐洲經濟圈,而其東部是正在初步發展與日益崛起的東亞經濟圈,這樣的背景下打造出對外貿易出口茶葉的新路徑,更有利于我國茶業貿易逐步發展的新局面。“一帶一路”發揮著自由貿易的重要功能,它連接了相鄰各個大洲的經濟線路,充當了中國新時代開放體系下的平衡器功能。[1]言之,一帶一路的初衷便是著力打造一個以我國戰略為基點,全球一體化經濟發展格局的共同體市場。一直以來,中國都是名聞世界的茶產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既有茶產品出口的市場日益開闊,諸多潛在的生產和銷售市場日益明晰,并且中國在合作互利的基準下可以謀求科學茶葉進口檢測指標與統一標準的制定,最終為我國的茶產業進出口貿易鋪平道路,牟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1.2 茶業貿易出口擁有更便捷、安全的路徑
對于茶業貿易而言,茶葉運貨體積大、比重輕的貨物,不但有對應貨物運載量偏小,與此同時還存在著運輸耗時長、運速慢的制約。現在倡導的一帶一路經濟貿易線路的建造兼顧了對應政策、貿易暢通、道路聯運等等要素,特別是在道路交通建設方面十分的重視,譬如航空港口、鐵路以及公路等交通設備設施都完備建立起來了。舉例來說,我國國內直轄市重慶市,就率先建造和打通國際鐵路的聯運化通道,憑借著這個通道便可以實現由西安、蘭州一直到烏魯木齊的一路連接,另外在此基礎上再向中亞、俄羅斯抑或是西面的歐洲國家進行茶業貿易的輸出要比純粹走海路節約不少時間和精力。針對茶業貿易而言,茶葉毋庸置疑屬于較高層次的飲料食品,除去它自身色香味的特質外,尤其是在茶葉的保鮮時令性上有著敏感的需求,一般來說,在每年度的新茶上市時節,只有通過最迅速的運輸才能讓新鮮的茶葉第一時間到達消費市場,不僅可以讓眾多消費者得到最美好的新茶享受,而且可以獲取最豐厚的利潤。事實上,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幫助國內茶業貿易打開了對外貿易的路徑,也縮短了貿易時空間距。
1.3 帶動茶文化的擴散、傳播
在茶貿易的過程中的茶文化傳播不容忽視,茶文化通常是指基于人們在既往的社會物質經濟創造中所沉淀下來的關于茶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的財富的綜合。中國茶文化發展由來已久,其內涵博大精深,某種程度上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一直以來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2]反觀世界范圍內的茶葉生產國和進出口國數量頗多,很多國家人民都有著飲茶的習慣,但是究其根源,無論是世界的茶葉或是引種品種、茶葉工藝,都不難發現很多茶葉種配技術都直接、間接同中國茶藝、茶文化相關,其主要通過古代海陸絲綢之路進行有關中外文化商貿活動。查明有關文獻資料,不難發現中國茶葉最早是流傳日本,繼而傳播至世界各地,直到公元十六世紀一度壟斷了西方茶葉市場,不可否認中國茶葉文化在海陸絲綢之路的帶動下迅速的發展與傳播,同時茶業貿易的擴展也為道路運輸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二者是相得益彰的關聯。“一帶一路”是真正意義上的對古絲綢之路的拓展,伴隨著此種巨大區域、人口、經濟的交流聯通,中國的茶文化必將取得新的發展機遇,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必將譜寫壯麗的未來。
悠久的歷史文明表明了中國茶葉文化的由來已久,盡管中國毋庸置疑是茶葉生產大國,去并不是世界意義上的茶葉強國,尤其是在對比其他產茶國來說,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困頓之處,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帶領下實現同沿線國家茶產業鏈上的合作、分工,一是有助于傳承與弘揚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二是利于開拓茶產業發展的空間,為我國茶產業貿易發展、轉型打下堅實基礎。
2.1 運用茶產業生產園區為媒介,打造轉型發展市場
站在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上來說,處于“一帶一路”周邊的國家不乏發展中國家,就相似相近的國家發展背景與前景等因素,中國與諸多國家可以創造自身優勢與價值的同時,增大有關利益的交匯處,增進互利共贏的意識。我國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際與國內兩大市場,必須要在一定深度、廣度同其他茶產業鏈的連接上自主創新、勇于轉型,繼而逐步形成茶產業貿易的新優勢。在茶產業銷售的過程中,需要確切的了解和掌握市場需求,藉此有針對性的開展茶業貿易。[3]譬如,絲綢之路沿線消費以綠茶為主的特點不容小覷,只有重點關注這些細小的銷售要素,才可以很好的定位國際茶產業市場與銷售合作伙伴。與此同時,通過建構對應茶產業園區合作平臺為契機,積極開展對應茶產業鏈對接、融合,真真正正突破一些國家構建的貿易壁壘,進一步簡化相關通關手續,最大限度保證茶葉品質與質量。有關茶葉生產方必須秉持的一點,即適應國際茶葉市場的發展潮流,切實明晰茶產業發展勢頭下的特質所在,憑借自身在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品質等各個環節上的優勢,真正響應國家號召,走企業茶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竭力規避貿易壁壘。充分利用起孟中印緬的經濟走廊政策,一方面敦促國內茶葉企業邁出國門與周邊相鄰國家合作建設茶葉園區,另一方面深入交流與合作進程,共同促進雙方貿易往來。尤其是在中俄伙伴合作背景下,兼顧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框架,利用中巴經濟合作政策為中國茶葉貿易謀福利。
2.2 加強茶產業創新舉措,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如今新時代要求下,走科學技術創新之路是必然趨勢,茶葉茶業貿易發展當然不能例外。做好茶業貿易轉型升級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完善資源整合,加快茶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同時也要兼顧茶葉產品自身的定位,將創新發展理念貫穿于整個包裝、銷售環節。第二,革新既有的、落后的茶葉生產方式,擯棄過度依賴一些農藥、化學肥料的手段,引進現代農業倡導的生態綠色理念,走一條茶葉生產工藝創新道路,是此案茶葉生產的清潔化目標,同時也不能忽視了茶葉深加工的重要意義,只有有效的提升茶葉的附加值,進而提升茶葉生產利用的資源優勢,才可以向創新路徑邁出重要步伐。第三,實時了解與掌握諸類茶業貿易國際市場的最新動態,立足于我國茶葉傳統加工工藝以及深精化加工的特點,放心大膽的開展新型產品的研發,同時打破固有思想模式的禁錮,實現茶產業加工產業鏈的延伸,推動茶業貿易向多樣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進步。推動我國茶業貿易在“一帶一路”前提下的生產邁向規模化、生態化,走茶園生茶加工標準化之路,針對創新技術中的瓶頸,需要妥善的解決,只有全面的提升茶葉自身的科技含量,才可以在新時代背景下取得茶業貿易競爭的優勢。
2.3 改善茶業貿易流通固有模式,強化投資風險規避意識
不能忽視在“一帶一路”戰略下的茶業競爭十分激烈,這不僅是國內茶葉行業間的競爭,更是沿線國家間的博弈。[3]由于這條商業之路地緣關系較為復雜,某些區域投資環境不完備,相關法制條件不健全,所以對于我國部分企業對外投資而言面臨不少風險,基于這一點,探究行之有效的出口茶業貿易模式勢在必行。我國目前欠缺了茶業貿易拍賣市場的建立,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有利的戰略前提下,我們需要著力打造新興的合作平臺,加快投資、合作的自由化與便利化進程,消除過往茶葉企業人員和資金流動不確定性。我國茶業貿易可以發揮自身的地緣優點,有機結合茶業貿易流通性質,靈活采取競價、掛牌等等方式,從而為茶業貿易沿線國家間合作創造新的合作平臺。國內茶葉企業謀求發展與轉型不能忽視了自身苦練內功的關鍵意義,在提升茶葉層次與服務質量的同時,構建投資規避風險舉措,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茶葉行業可持續進步做出貢獻。
一言以蔽之,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堅持推進,這條線路沿線蘊藏著巨大的茶葉貿易市場,十分有助于中國茶葉產業的發展與深入,也直接有力的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盡管當下,中國茶葉貿易取得不錯成效,但茶葉產業轉型與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1]陳香.唐代淮南道茶葉經濟的發展[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343-344+347.
[2]莊國土.從絲綢之路到茶葉之路[J].海交史研究,2015(1):1-13.
[3]郭衛東.絲綢、茶葉、棉花:中國外貿商品的歷史性易代——兼論絲綢之路衰落與變遷的內在原因[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33-143.
李春紅(1980-),女,河北樂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服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