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新形勢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策略研究
張琳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喝茶。因此,茶葉商品包裝的好壞關系到人們身體的切身健康。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社會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進程,人們對醫療健康、財產安全、交通安全等各行各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一點不僅限于國內市場,更多的對外出口貿易也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基于此,本文將以新形勢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展開討論,并針對相關出口貿易策略重點分析。
有機茶葉;對外出口貿易;壟斷競爭;策略
中國是茶之故鄉,是世界上種植茶葉最早的國家,與茶相關的文化擁有幾千年的歷史。現今,茶葉儼然成為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最為開發的一種農副產品產業,尤其在對外出口貿易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而自中國加入WTO后,市場經濟逐步與國際市場經濟并軌,且逐步發生著許多的變化,諸如人民幣升值、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第等。無疑,都將對新形勢下我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茶葉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實體文化產品,與國之民生、國之民計息息相關,且涉及到國家軍事、國家經濟和國家政治等內容,與國際外交中所占據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過去1000年里,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已經形成,當時通過以物換物形式完成貿易。中國茶葉對外貿易最早發生于公元475年,當時由土耳其商人攜帶該國商品來置換中國茶葉。唐代玄宗年間,中國于廣州專門設立“市舶司”,主要針對邊境對外貿易管理。公元1078年,宋代同樣在寧波、杭州和泉州等地區繼續增設立舶司,主要對中國茶葉進行出口貿易活動,經由海陸兩路將中國茶葉輸送到西亞地區和中東地區,再往東則輸送到朝鮮國和日本國。明代是我國茶葉對外貿易活動第一個鼎盛時期,也為后續清代開創了絕好的對外出口貿易基礎。自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分別出使了南亞、西亞和東非等30多個國多家及地區,中國茶葉自然而然成為當時最為暢銷的商品貨物。與此同時,波斯王國也由其本國商人自東航海上而來,與東方中國形成廣泛的貿易活動,也為日后中國茶葉對外出口貿易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宣傳基礎。
當前,我國是出口有機茶產量最大的國家。2008年,年出口產量約127.5萬噸,占世界年出口總量的32.75%,總產出高達13.8億美元,高居世界首位,其中,主要包括“茶“和“馬黛茶”兩種產品。而“茶”的種植面積約為125.8萬公頃,約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43%。僅從單產方面來講,世界平均產茶水平約為1331千克/公頃,而中國則為952千克/公頃,這一點可以看出中國茶單產并不能與他國相提并論,因此也說明我國茶業突出的一大問題便是“大有余而強不足”。同比而言,他國如肯尼亞、斯里蘭卡雖然在種植面積方面不如中國,但單產水平要遠超我國。近年來,我國茶葉種植的面積數量穩中有升,從2004年100萬公頃種植面積、85.5萬噸總產量和2009年140.5萬公頃、131.7萬噸的發展可見一斑,但單產水平方面并未發生明顯變化,一直處于900千克/公頃到1000千克/公頃的水平,此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的現狀特點主要凸顯于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中國出口茶貿易于國際茶業市場所占份額與自身產量極不對稱。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對2008年世界茶業出口量和出口總額方面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作為世界第三大茶業出口國家,當年茶業出口總額約為7億美元,而茶葉出口總量則為30萬噸,明顯低于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等國,但與世界第二生產大國印度相比還具有一定的優勢。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中國有機茶出口的單位價值約為2337美元/噸,與英法等國的14751美元/噸、11741美元/噸不可同日而語,與斯里蘭卡、肯尼亞、印度的3 954美元/噸、2 905美元/噸和2 357美元/噸同樣存在差距。由此可見,我國茶葉對外出口從性價比方面應該屬于一種世界中下游水平。因此,中國茶葉對外出口貿易還須從整體貿易數量和產品品質方面多下功夫,僅有如此才能將中國茶葉對外出口貿易水平提升至新高度。
其二,中國茶凈出口總額逐年增長。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茶葉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其出口總量和出口總價值穩中有升。直至2008年,中國茶葉對外出口貿易總額高達7.01億美元,較之于2001年對外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近一倍。然而,從2001年至2008年這八年間,我國茶葉進口數量十分少,與茶葉對外出口相對而言,形成了一種茶葉對外凈出口逐年攀升的情況,自2001年的3.37億美元到2008年的6.67億美元,對于我國茶葉對外出口優勢地位的樹立具有決定性意義。
其一,經營體制管理方式仍以傳統模式居多,全球國際化經營主體模式急需推行。我國加入WTO時間相對較晚,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全球化發展起步也較為滯后,主要體現四個方面:即原料出口、被動出口、傳統產品出口和單個企業出口等。
其二,中國茶種類很多但享譽中外的品牌產品卻少之又少。有機茶“生產—供銷”流程的中間環節相對較多,無法對國際大公司的營銷活動造成根本影響。除此以外,我國鄰國如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均以發展茶葉出口創造本國經濟效益,且生產與營銷成本低于我國水平,無疑將對我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造成極大的沖擊。
其三,茶葉對外出口貿易存在嚴重的無序競爭,貿易成交價格穩定性不足,可能對產茶一方造成利益損害。近些年,我國對于茶葉對外出口貿易限制逐漸放松,其對外出口貿易對于諸多相關企業增加了很多自主權限,且對外出口大的渠道更為寬敞。與之而來的則是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狀況,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壓價競爭壓力倍增。再加之,國家貿易市場對于茶葉產品的供給遠超需求,對外出口貿易的經濟效益以整體情況來看不盡如人意,諸多較為傳統的企業迫于無奈不得不放棄,進而衍生出一種經營方式更為多變、管理體制更為高效的企業發展模式。另外,茶葉對外出口貿易的經濟效益往往需要依仗規模取勝,大規模的生產供銷容易造成產能擴大卻無法保證產品精細度的問題。
其四,國際市場制造過于苛刻的茶葉出口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茶葉對外出口貿易市場的深入開拓。歐盟組織針對進口茶葉產品所頒布的相關農藥殘留標準多達189種,部分指標設定參照國際標準指標嚴格,絕大部分指標須要以指定儀器檢測低限不超過國際標準指標的85%,可想而知,苛刻程度顯著。日本國于2006年六月份正式施行新的食品衛生法,其將茶葉產品的設限農藥數量規定為214種之多,除此以外還增加其他500種以上農藥殘留低限,均已0.01mg/kg作為標準限量。由此可見,新形勢下我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的發展是舉步維艱。
其一,強化推進有機茶對外貿易公司管理模式的規范化發展,轉變企業管理與營銷思路,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運作效率,并能對對外出口成本予以有效控制;
其二,嚴格把控茶葉原材料質量大關。比如,規范整改茶農生產的行為,嚴格審查茶企對外出口的加工技術、車間流程等每一個關鍵環節,保證茶葉對外出口貿易產品的質量;
其三,繼續穩固傳統對外出口貿易市場,尤其是摩洛哥王國。與此同時,對于美國、烏茲別克斯坦等重要市場同樣要深入研究與分析,優化我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結構,提升我國在該國茶葉市場的出口潛力。對于日本國茶葉市場,需要轉變傳統出口貿易策略,重新評估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力求重新開辟一條市場通道;
其四,我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公司的經營管理模式要與國際市場重新并軌,即時能夠獲得市場一手信息,引進高端技術手段、新型管理理念和創新技術人才,重視對外出口貿易的每個關鍵環節;
其五,國家政府要加強干涉力度,積極推行與產茶個體戶或企業相關的一系列激勵政策。
其五,要狠抓外貿基地建設的投入,有了出口基地,才有出口貨源的保障,優質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初、精制加工應變能力。如果不抓生產基地的建設,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外貿的確無法生存,更談不上出口創匯,對外貿易的發展,只有在發展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出口商品的生產才能不斷地增加出口貨源,擴大出口創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得到發展的基礎,也是對外貿易的基礎。沒有商品生產,就沒有流通,因此生產決定流通,出口商品的生產決定對外貿易商品流通。發展對外貿易出口是基礎,而出口商品生產則是基礎的基礎。要擴大出口創匯,就必須從生產基礎人手,從生產抓起,發展一批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增加出口貨源,這樣對外貿易的發展才有可靠的物質基礎:.茶葉在我區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總產值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按茶葉基地規劃實施,將振興思茅地區經濟,促進經濟騰飛,治貧治愚,致富致興,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國茶葉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實體文化產品,與國之民生、國之民計息息相關,且涉及到國家軍事、國家經濟和國家政治等內容,與國際外交中所占據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本文針對新形勢下有機茶對外出口貿易策略展開討論與分析,旨在通過理論闡述當前我國有機茶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性,并希望能夠通過筆者提出的幾點意見及建議為相關行業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經驗。
[1]蔡知凌.福建烏龍茶出口現狀及對策建議[J].思考-探討,2011(7):45-47.
[2]李連清.十年來中國近代茶業研究綜述[J].貴州茶葉,2012(5)112-115.
[3]張紫琴.福建安溪茶葉生產集聚現象的成因分析[J].茶世界,2011 (2):33-36.
[4]蔣穎.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J].科技和產業,2010(4):23-26.
[5]孫威江,王聲度.加入WTO對中國茶業的影響及對策[J].福建茶葉,2000(10):55-58.
四川省教育廳2016年度一般項目“提升四川省有機茶對外貿易核心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16SB039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四川省區域和國別重點研究基地——四川農業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建設項目資助——2016年度一般項目“‘德國經驗’對四川省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融合發展的啟示”(項目編號:ZDF16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琳(1976-),女,四川成都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