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炳薏
(滄州廣播電視大學,河北滄州061000)
宋代茶馬互市的法律規制探究
劉炳薏
(滄州廣播電視大學,河北滄州061000)
茶馬互市在宋朝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是保證戰馬的獲得以及羈縻少數民族的主要措施。為了茶馬貿易的良好發展,宋朝對其實施了嚴格的控制。這主要體現在對茶馬貿易和管理上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官員的管理、價格的控制以及市場的壟斷等具體的律令條規是主要內容,這對西北、西南沿邊的茶馬貿易提供了保障。本文從茶馬互市的由來、作用、官員管理以及市場、價格及禁私諸法四方面來探究宋代茶馬互市的法律法規。
茶馬互市;茶葉入市;茶馬貿易
宋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政策的開明,使茶馬貿易獲得了快速發展。茶馬互市不僅能夠解決軍事上的需要,還能夠達到穩定朝局的目的。茶馬互市在唐代開始興起,宋代依然沿襲舊制,但是所呈現的形式主要符合當時社會的特點,茶馬貿易作為解決軍需的主要措施和羈縻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使宋朝君主對其進行市場壟斷,禁止私運。為了茶馬貿易的順利進行,宋朝政府先后制訂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茶馬貿易制度,并且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管理茶馬貿易的事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宋朝當時法律法規的完備,以及對茶馬貿易的重視。
茶馬互市產生于唐代,興盛于宋代,并一直延續到清代,大約存在上千年的歷史。由于飲茶文化在唐代的興盛,使很多的少數民族也開始喜愛這種獨特的飲品。當時宋朝的北部和西部有大面積的少數民族地區,主要通過畜牧業來進行生產生活。由于少數民族的地域特點,使他們無法獲得一些生活用品,例如茶葉、綢緞、金屬等。宋朝為了穩定朝局,一是需要大批的戰馬作為軍事儲備,二是與少數民族人民進行貿易,達成和平的交易。因此,茶馬互市就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少數民族人民可以通過戰馬與中原的茶葉、綢緞以及金屬等生活用品進行交易,各取所需。茶馬互市的興起也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佛教的傳播,為其開辟了運輸途徑。佛教興于唐代,從藏區傳入中原,為漢族與藏族茶馬交易的運輸通道提供了條件。二是鹽業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物質條件。由于鹽業貿易獲得了巨大的利潤,提高了茶馬貿易的運輸條件。
茶馬法的頒布為茶馬互市提供了法律基礎,使茶馬貿易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減少了茶馬貿易中的矛盾,使茶馬貿易順利進行。宋代,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政策的開明、交通的便捷,使茶馬貿易得到快速的發展。茶馬互市不僅能夠獲得朝廷所需的戰馬與經費,而且能夠穩定朝局,羈縻少數民族。以茶易馬,獲得的商品利潤,可以用于軍事需要;以馬易茶,滿足少數民族的需求,可以達到政治的目的。
2.1 軍事上,保證了戰馬與經費的獲得
茶馬貿易可以為朝廷提供一些財政費用,從而滿足軍事需要。故有記載,“川茶,熙河一路經費所仰”。實施茶馬法后,在熙寧七年所購買的糧草和其他軍需就是從四川運到熙秦地區的一部分雜賣茶所得。在南宋時,朝廷對軍費的定額也有了明確的規定,例如在紹興年間“歲撥共一百十三萬絡隸總領所贍軍”,在淳熙十一年“遂以五十萬絡為準”。茶葉所獲得的利潤,相當一部分都用于軍事,茶馬互市,為軍事的需要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馬匹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因此,以茶易馬是能夠滿足朝廷對戰馬的需求。在北宋時期,每年以茶易馬約兩萬匹,主要是通過四川的雜賣茶進行貿易。在南宋高宗時期,已經達到兩萬匹以上,從孝宗到寧宗嘉泰末年,每年約為每年為一萬至一萬二千匹。由此可見,茶葉的豐厚利潤為戰馬與經費的獲得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形象的表達了四川茶葉入市以獲得戰馬,充分表明了川茶與戰馬的關系。
2.2 茶葉和戰馬的互換,使政局穩定
茶葉和戰馬的互換,為當時的朝局穩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宋代,為了使民族團結,政局穩定,選擇用茶博買馬,以達到羈縻少數民族的目的。“西南夷每歲之秋,夷人以馬請互市,則開場博易,厚以金增,蓋餌之以利,庸示羈縻之術,意宏遠矣”,其目的就是為了羈縻各少數民族。如果停止了易馬的貿易,少數民族紛紛開始起兵造反,騷擾邊境。就像紹興二十四年,在“詔罷四川市馬”之后,邊境的少數民族開始起兵入攻中原,在乾道六年,“雅州沙平蠻寇邊;四年,政府“申嚴四川入蕃茶禁”,結果“威州蠻寇邊”。由于嚴禁茶馬互市,而導致少數民族起兵造反,使朝局動蕩不安。因此,在宋孝宗時,本想下詔嚴禁黎州的茶馬貿易,當時任益州路轉運使的袁抗上書曰:“朝廷與蠻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今山前后五部落仰此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費值幾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詔”。宋孝宗就聽從了他的諫言,繼續按照從前的方式進行茶馬交易。在宋代,四川周圍雖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但是卻沒有發生過太大的動亂,茶馬法的功勞是居功至偉的。
宋代,為了集中君主的權利,必定會控制茶馬貿易的進行。官買官賣是朝廷壟斷經營的最重要手段。為此,在市易務①的基礎上,專門設立了茶馬機構—都大提舉茶馬司,對茶馬貿易進行統一的管理。
3.1 茶馬司官員的選授
對茶馬司的職位選授,必須“考其資歷授之”,主管茶馬、同提舉茶馬、都大提舉茶馬等都是當時的主要官員。茶馬司的選授為茶馬貿易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了基礎,但是,到了北宋末期,茶馬司官員人數太多,給朝廷增加了負擔。因此,在宣和年間進行了削減。南宋時期,由于戰亂頻發,對戰馬的需求越來越大,茶馬互市的貿易就更加的繁榮。朝廷為了茶馬貿易的順利進行,設定了固定的交易地點,并在易馬場設置了茶馬官。
3.2 對茶馬司職官的責任
對茶馬司官職責任的劃分,是宋代法律較為完善的基本表現。朝廷為了茶馬貿易的順利進行,給予了茶馬司一定的權利,其中包括了對茶馬具體事宜的主管權、對法律法規制定的主導權等。不僅如此,茶馬司還可以訂茶價、管理茶葉的運輸與銷售?!督B興七年法令》規定了茶馬司官員與州、縣地方官吏協辦茶馬事務。對茶馬司官員和州、縣地方官吏管辦茶馬事務的職責進行明確的規定,能夠提高朝廷官員的辦事效率,同時也體現了朝廷對茶馬互市的重視。
宋代朝廷為了壟斷茶馬貿易,提出了一系列的市場保護措施,包括對茶葉價錢的制定、對戰馬素質的要求、對私自進行交易的處罰等。這具體表現在:茶馬貿易的價格需要符合市場的變動來改變、根據戰馬的素質來進行分等計價以及茶馬貿易中的茶價需要低于茶葉專賣價格的法律規定。
4.1 隨市定價的法律法規
宋代朝廷規定了茶馬貿易的價格準則“隨市增減,價例不定”。在但是,就已經有了市場供求關系不斷變化的意識,是十分難得的。茶馬交換的價格需要遵循市場的波動,根據供求關系來隨時更換價格。元豐元年,李程作為茶場公事,就曾上奏說過茶葉的價格需要隨著市場的變化來進行增減,設立價格法,避免官員對茶價的隨意掌控,影響茶馬貿易的正常發展。根據這個價格法的規定,在當時馬源充足時,一匹馬可以交換100斤茶;馬源不足時,一匹馬可以交換250斤茶。在南宋時,社會動蕩、政局不穩、戰亂頻發導致馬源驟減,一匹馬可以交換千斤茶。
4.2 分等計價的法律規制
宋代,對茶馬互市中的戰馬,是有一定的素質要求的,包括馬齡和尺寸等都有嚴格的標準。在茶馬互市的周邊,都會設置買馬場,官員在其中挑選符合規格的馬匹。估馬司是定馬價的機構,不同規格的馬匹價位是不同的。但是馬齡和尺寸的要求也是會隨著馬源的數量而改變,在戰事頻發的期間,對戰馬的需要增多,馬源驟減,因此,在交易時,馬價也會上漲。例如康定元年的馬價法是,在四尺六寸到四尺二寸的馬匹,價值五十千到二十千。但是,到了康定二年,由于馬源減少,此前所定的尺寸規格就不能夠以原來的價位購買。河北軍州在購買馬匹時,就有了新的規定,馬匹按照尺寸分為幾個等級,每個等級相差一寸。第一等的馬匹價值二萬八千,第二等價值二萬六千,第三等價值二萬四千,以此類推。
茶馬互市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貿易活動,凸顯了時代特點與社會特點。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政策制度的開明,使茶馬互市進入了鼎盛階段。茶馬互市不僅能夠軍事上所需的戰馬和經費,還能夠羈縻少數民族,從而穩定政局。因此,宋代朝廷掌控茶馬貿易市場,實行“專買專賣”的壟斷政策,推行了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當時商品貿易的發達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
注釋:
①市易務為宋朝設于沿邊城鎮的官方貿易機構(后改為市易司),主要職能是經營蕃漢貿易活動,買馬即是其中職責之一。
[1]陳武強.宋代茶馬互市的法律規制[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00-105.
[2]陳武強,才旺貢布.宋代茶馬互市的法律規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86-91.
[3]況臘生.淺析宋代茶馬貿易制度[J].蘭州學刊,2008,05:147-150.
[4]沈明春.北宋時期東亞區域體系的轉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5]宋春.宋代茶俗與行業經濟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1.
[6]徐毅.論我國茶葉出口競爭力的歷史演變及提高競爭力的對策思考[D].安徽大學,2003.
劉炳薏(1987-),女,河北泊頭人,學士,助教,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