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華
(黃河科技學院外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基于日式茶道的創新教育理論研究
——以教育人類學分析為視角
馬少華
(黃河科技學院外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63)
日式茶道作為一種優秀的世界文化對于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人類教育學視野下的日式茶道對于創新教育的發展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教育人類學分析為視角,對日式茶道下的創新教育理論研究進行了科學探討。在論述了日式茶道理論基礎與文化內涵后,又結合教育人類學視角對創新教育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最后以日式茶道為切入點對高校創新教育的轉型發展之路進行了具體解析。
日式茶道;創新教育;教育人類學
我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搖籃。但是,茶道文化卻在日本被發揚光大,日式茶道已經成為世界茶道文化的標桿,其在世界茶文化之林熠熠生輝。日式茶道是日本人在飲茶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禮儀,具體而言是指從煮茶到品茶這一系列環節中所需要遵從的禮儀,并在這悠悠的品茶韻味中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茶道文化以“和”、“敬”、“清”、“寂”為核心,構成了茶文化的基本內涵,并成為了日本茶人的精神信仰。
1.1 和
所謂“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睦關系,不僅僅是茶人與茶人之間的友好相處,而且也強調了茶人與大眾之間的和諧關系。同時,“和”的精神要義也延伸到了人與物、物與物的協調關系上,天下萬物都處于一種“和”的狀態之中,我們要順應這種和諧關系,不能打破天地之間的“和”,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和諧思想為指導原則,審慎地將其踐行到底。
1.2 敬
“敬”意涵尊敬之意,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應互相敬重。通常情況下,人與人在相互熟悉親密之后,彼此的尊重度會變低,甚至會因此而產生隔閡。而“敬”則是要求大眾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時刻注意審視自己的言行,不因為關系的親近而逾越尊敬的底線,對人始終持一種敬重的態度。同時,從茶人自身來看“敬”也體現在其對于自身的尊敬中,要求茶人在不斷地修煉中,通過完善自己來贏得別人一種尊敬,而這也是日式茶道文化的基本要義。另外,“敬”這一思想也可以拓展到任何領域,不是只局限于敬人這一層面,而且可以上升到敬事、敬業以及敬物的階段,世間任何事物無論其多么渺小或者微不足道,但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敬。
1.3 清
“清”是清靜潔白之意,是從佛教禪宗思想里衍生而來的。佛教以清靜無垢的思想教化大眾不要心存邪念,要學會克制內心的惡欲妄想。而在幽靜的茶院中,縷縷茶香從鼻尖飄過,裊裊的煮茶聲在茶室里回響,聆聽靡靡的茶樂,靜坐其中的茶人似乎置于世外桃源之中,悠然自樂寧靜而淡然。所以,“清”是指人要秉持一顆平常之心安然地參與到茶事活動中,要戒躁戒驕,從容地應對生活。同時,清雅的茶室環境也使在繁忙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奔波的行人覓得一席清幽之地,釋放自己內心的欲望,滌蕩其心靈的污垢,而后又帶上一顆赤誠坦然之心上路,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拼搏廝殺,卻一直能潔身自好不帶一絲污垢。
1.4 寂
日式茶道中的“寂”是佛偈里的“空寂”,也就是“寂滅為樂”的意思。通俗地講是指消除心中的一切貪嗔癡戀的妄想,則可達到無欲無求的最高境界。而茶道的終極目標是為人在紛擾的世界里尋求一處寄居地,在安詳和諧中度過一生。而要實現“寂”則需要茶人擯棄內心的癡心妄想,以和諧友好的態度對人世間萬物,以敬事而信的姿態面對人世的林林總總,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社會里出污泥而不染,懷一顆超然之心對待萬事萬物,并尋得一清幽靜雅之地,在寂靜的歲月里,安穩地度過余生。因而,“寂”是指人心靈上的一種寂靜,任憑室外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風起風停,要的是自己內心坦蕩寧靜。
教育人類學是在文化人類學和教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綜合性學科,其不僅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承,而且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人類學汲取了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從寂寥的書齋里走出來,親自到實踐的田野去耕耘,在生活中獲取教育的新知識。
2.1 注重文化差異性
在跨文化研究上,教育人類學以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為研究對象,對不同民族的文化教育進行差異性分析,深入了解異種文化的基礎上,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深層剖析,并且以當前的教育現狀為立足點,從某一方面對具體的文化內涵進行探究,從而促進教育人類學的向前發展。而基于教育人類學的創新教育亦是如此,也應該以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為基礎,對各區域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以及教育體系進行深層探析,并對不同的教育文化進行切入性地分析。
2.2 結合實踐開展教育
創新教育也應該遵從實踐,從教育理論中走出來,到教育的土壤中去實踐,從而建立科學完整的教育實踐體系。具體來說,教育人類學視角下的創新教育必須從實踐出發,以實際調查的方式對教育進行科學考察,避免純理論式的假象與論斷,以深度觀察與調研為主,對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進行長期而系統地觀察,及時搜集和記錄與之相關的信息資料,從而提高調研數據的真實準確性,為創新教育的實踐性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料信息,使創新教育在實踐中不斷向前。
2.3 從個案進行總結
教育人類學是以具體的個別案例為基礎進行研究的,其主張從細微中找尋差異,從個別中發現共性。因此,教育人類學背景下的創新教育也應該從教育的個案中尋取未知的信息,以單獨的教學案例為著手點,從教育的本源入手,對其優點與缺點,問題與措施以及意義和特點進行具體地論述,并從中提煉相關的有效信息,使其逐漸上升為一種普遍性的存在,也就是將特殊化發展到大眾化,以建立完善的創新教育體系。總而言之,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其是在教育人類學視角中形成的,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鮮明地推動作用。
當然,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教育人類學也是不斷發展的,無論是其理論成果還是科學實踐都是在時間的流逝中越來越完善。而在漫長的研究歲月中,教育人類學也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并且構建了科學的理論基石。因而,創新教育也會因之而建立新的理論依據,通過對于教育工作的研究與調查,對問題與不足進行反饋與總結,在深入地訪談與查詢中,對不同的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經歷進行記錄,并以完善的教育生活經驗為基礎,對創新教育理論進行科學的構筑。
3.1 注重實踐教學,深入挖掘茶道文化內涵
日式茶道蘊藏著深厚的為人處世之方法,也潛藏著教書育人之經驗,其核心精神對于教育人類學視角下的高校創新教育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然而,創新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其必須在深入探求茶道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運用其進行實踐教育。因此,首先,以茶道文化的基本內容為切入口,對茶道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內涵進行全面了解,從“和”、“敬”、“清”、“寂”的角度對茶道文化進行深度剖析,而后據此建立茶道文化教育體系,使茶道文化的內涵滲透到創新教育的點滴之中。例如,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所進行的“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則必須以具體的茶道文化意蘊為突破點,才能運用茶道文化中的具體內容對其進行創新性研究。而后,日式茶道向來注重實踐,其每一項程序都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成的,也就是說茶道文化具有實踐性。而在其視角下的創新教育則也應該以實踐為立足點,對當前的教育形勢與教育背景進行精準判斷,并結合教育人類學的理論依據,在實踐中對創新教育進行革新化創新,以嚴謹篤厚的態度科學地對待創新教育。
3.2 面向現實社會,以“經世致用”為指導
雖然教育是一項系統復雜的浩蕩工程,但是其對于人類的發展卻是大有裨益。教育將人類從蠻荒無知中解放出來,使人類步入文明的現代社會中,推動了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進程。日式茶道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其潛藏著豐富的人生哲學,一定程度上透露著消極遁世的心理,但又從側面中激發了人內心世界的正面情緒。因而,日式茶道文化視野下的創新教育不應該以消極被動的姿態去適應實踐教育,而是應該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從容坦然地應對實踐教育。打破理論的桎梏,走出虛無的牢籠,崇尚真學回歸本質。河南省的“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這一軟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應該進行積極的創新教育體系建設,主張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以當前的創新教育發展現狀為基礎,廣泛地搜集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推動因素以及阻礙因素,并從個案中總結出相關的創新創業教育經驗,結合經世致用的理論原則,對河南省的高校創新教育進行全面化革新,以促進創新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3.3 立足于本土教育,建立兼容并包的學科體系
日式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汲取了日本民族元素的精華而形成的一種藝術文化。日式茶道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鮮明的民族特色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體系。一旦日式茶道與我國的創新教育相結合,那么也就意味著我國創新教育可以從日式茶道中汲取養分。而日式茶道正是因為其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因子,才能形成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國高校的創新教育也應該立足于當前的民族文化,以我們中華民族的地域文化為基石,對創新教育進行繼承性的改革。例如,河南省的軟科學“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項目,也應該結合河南省的教育歷史,對當前的教育形勢進行評估,以河南省的教育發展趨勢為切入點,積極引入先進的國內外優秀的創新教育方法與經驗,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包容所有的創新教育發展理論與方法,切實以創新創業教育推動河南省高校的轉型發展。
[1]楊孔熾.教育理論創新的“他山之石”——從人類學研究的幾個特征談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01):4.
[2]馮薌.對日本茶道文化現象的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S1):80-81.
[3]黎軍;趙翔宇.試論教育科學研究創新——以教育人類學為視角[C].“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
[4]朱金月.茶品茶蘊——探析日本茶道文化對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影響(二)[J].文教資料.2011(15):96-97.
2016年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編號:162400410347。
馬少華(1984-),女,河南鄭州人,碩士,黃河科技學院外語學院日語系講師,研究方向:中日文化對比、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