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麗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中國禪宗美學思想對日本茶道藝術的影響研究
李如麗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河南鄭州451191)
禪,天竺詞匯jana,漢譯為“禪那”,后簡稱為“禪”。我國的禪宗是在繼承古印度佛教修行行為基礎上,再提煉與采納我國傳統道家老莊玄學等思想精華,從而發展變更成集具我國道學思想特色的佛教修行宗派。相傳茶道最初是我國僧侶用“吃茶去”謁語作答引導學人悟道修行方式之一。在唐代中后期,我國茶道文化流傳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本文即在研究日本茶道藝術的基礎上,從而深入探討我國禪宗美學思想,特別是我國禪宗美學思想中“不立文字”、“師法自然”、“見心見性”等思想觀念對日本茶道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偠灾?,日本的茶道藝術和中國禪宗美學思想有著深厚的聯系,本質上是殊途同歸的。
日本茶道藝術;中國禪宗美學思想;影響研究
禪在古印度是其佛教修行行為的統稱,禪本身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覺悟修行行為。我國的禪宗思想與古印度天竺禪宗修行有著本質不同。古印度禪宗修行講究坐禪修行,即閉目端坐,凝志靜修。而我國禪宗為了與印度禪宗的修行區別開來,在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基礎上,不再拘泥形式于坐禪修行,而是講究參禪、悟禪,即表面上不拘泥于修禪形式,而講究“見心見性”,講究人性本心,造物自然等主張。在唐代中后期,我國茶道文化流傳到了日本,并在日本得到發揚光大。十六世紀末,日本茶道“鼻祖”千利體在沿襲我國茶文化基礎上,創立了日本茶道,并賦予了日本茶道其深遠的內在精神與價值。在我國,飲茶、喝茶本是普通人日常生活消遣方式之一。然而,當流傳到日本后,飲茶、品茶不再僅僅作為普通消遣方式,而有了“道”,即茶道。因而,日本茶道藝術,不再僅作為單純的禮儀文化形式,其還有了勸誡、勉勵人們悟禪、悟道修行的深遠內在。本文即在研究日本茶道藝術的基礎上,探討我國的禪宗美學思想對其茶道藝術影響之所在。
我國禪宗又名佛心宗,是我國本土佛教——漢族佛教發展起來的,其是在遵循道家學說的“道不可道”、“道法自然”等思想上發展而來。因而,我國禪宗主張見心、頓悟,即主張在佛法修行方面不追求形式拘泥,也不追求用文字言明佛法道理,而應注重用本心領悟,凡事都遵從本心出發,遵從自然規律的修行行為。后文研究的我國禪宗美學思想對日本茶道藝術的影響,將基于上述禪宗主張的“不立文字”、“師法自然”、“見心見性”等思想觀念對日本茶道藝術的影響展開分析。
“不立文字”是我國禪宗對自身佛教弟子立下的規矩,即不留下文字書寫佛法道理。中國本土禪宗的開山之祖是達摩祖師,達摩祖師本是南天竺人,原名菩提多羅,后改名菩提達摩。中國禪宗創立之初就立下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戒律,后六祖慧能因《金剛經》中所提倡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等觀點而再次堅定了“不立文字”的思想。慧能禪祖認為修行不應該被經書文字所困,經書上的文字道理是智慧之人自己修行時頓悟出的思想道理,然而其對于生搬硬套到無法自身頓悟修行智慧的人而言只不過是思想上的枷鎖,其對于不肯用心修行覺悟的人是沒有多少益處的,相反還有可能對其造成思想上負擔與限制。因此,“不立文字”并成為我國禪宗的特色之一。
我國禪宗“不立文字”的思想在日本茶具上也可覓得其蹤跡。以日本茶碗為例,日本茶具中也崇尚不用文字作為茶碗的裝飾標志,而是采用花紋、無規則的圖案等作為茶碗裝飾。日本茶道是在我國唐代中后期傳入,其經室町南北朝兩代發展后,最終在織豐時代得到成熟壯大。在織豐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茶碗便是志野茶碗。研究志野茶碗器具可以發現,志野茶碗一般用素色花紋,或無規則斑點作裝飾,茶碗碗身自然、樸素,紋樣一般用散落無規則的筆畫描繪。在藝術效果而言,志野茶碗追求不可用文字描繪的無規則美,追求無法用文字言說的天然靈動不可捉摸粗狂氣息。因此,就日本茶道茶碗燒制所追求的不可用文字描述其茶碗繪制藝術而言,與我國禪宗主張頓悟修行“不立文字”是同樣的道理。在互聯網時代,跨境電子商務越來越普及,國人可以輕松地從網上選購由日本設計師設計,并在日本本土生產的茶具,筆者曾經有幸在某跨境平臺購得一套日本的產的茶具,發現其風格非常獨特,質樸自然,質地也非常細膩,具有濃厚的禪宗美學思想,自然也符合禪宗美學的“不立文字”特色,特別是茶碗的圖案看起來極其像一幅中國水墨畫,不了解的顧客可能以為只有中國人才能制作出這樣的茶具,由此可見,日本的茶具設計深受中國禪宗美學思想的熏陶,日本的茶碗裝飾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禪宗思想的“師法自然”取自道家思想,《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就是禪宗主張的“師法自然”。禪宗主張“師法自然”這一觀點的用意在于堅持與崇尚大自然,維護自然以及事物的本來樣子就能修行頓悟。
研究日本的茶室建筑不難發現,日本茶室建筑追求自然質樸,其中各種設施、道具都注重取法自然,主張求自然而然中的天人之境,講求人對自然的尊重與維護。日本茶室一般用一間小草庵作為其專用茶屋,日本茶道茶室建筑這一愛好,被后來學者統稱為日本草庵茶道,以表達對日本茶道質樸自然的肯定。據學者研究發現,日本茶室的設計也是來源于禪宗寺院建筑的模仿。我國禪宗寺院建筑中多以木結構為主,造型上也極盡原始質樸。我國禪宗寺院建筑的這一點在日本草庵茶道建筑中體現的盡致。日本草庵茶室造型以貼近農家茅屋為主,其用的材料也極盡簡樸,往往留給參觀者清貧原始的印象。草庵茶室的大門僅僅用一個高不足80cm,寬不到50cm的小門作為進入茶室喝茶的入口。因此,去日本草庵茶室喝茶的客人往往必須躬身匍匐進入茶室。草庵茶室的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教導喝茶之人應該懂得躬身自省,從而在貼近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才能維持自然,維持本心。
“見心見性”是我國禪宗提倡的主要思想觀點。中國禪宗在借鑒古印度佛教修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傳統思想文化,而提出了以人性本心為標準的佛家修行新主張。因此,我國禪宗又被后人稱之為“佛心宗”?!胺鹦淖凇逼鋵嵸|強調修行悟道不在于拘泥于外相變化,而只在于遵從人心,從內心領悟修行道理。
“一期一會”與“獨坐”是出自日本茶人伊直弼巧一所著的茶書《茶湯一會集》,伊直弼巧一認為,為了表示對上門品茶者的重視與歡迎,款待上門茶客的主人應保持盡一生一次相聚的心情,珍惜茶客的來訪。同樣茶客也應該懷著僅此一次,此生再無法相逢的感激心情體驗主人的真誠待客之情?!蔼氉笔侵覆钑Y束,主客道別后,主人在送走品茶客人后,應把手邊其他事情放置一邊,而獨自靜靜坐著茶室中自省與反思自己為客人奉茶時的心情與想法,以求領悟自身內心深處的雜念與渴望。日本茶道中的這種“一期一會”與“獨坐”文化在本質上而言與我國禪宗主張的“見心見性”觀點有相通之處。日本茶道最初作為生活消遣方式,之后在日本茶道鼻祖千利體的提倡與發揚下,茶道從而被發展成為修身養性,修行覺悟的文化藝術。并且其茶道文化的本質是使人們內心得到安寧與覺悟,而相比于我國禪宗,也即“佛心宗”的主張,兩者都有著追求內心覺悟,從而達到通達、安寧之意。
日本茶道從創立伊始,就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村田珠光第一個將禪宗思想引入到點茶儀式之中,認為點茶是與禪宗修行同樣的、另一種形式的修道,并且強調茶道是嚴格的“心”的修煉。本文在通過對我國禪宗美學思想研究的基礎上,并結合日本茶道藝術發展現狀,對其進入綜合研究,得出我國禪宗美學思想對日本茶道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可以說日本茶道藝術之所以成為日本茶道,成為日本修行覺悟文化代表之一,都可歸結于對我國禪宗思想的吸收與領悟。日本茶道文化發展至今,在全世界潮流文化的感染下,日本茶道文化不僅在日本得到追捧與發揚,甚至其還掀起了熱愛日本茶道文化的全世界學者對日本茶道文化研究探討熱潮。
[1]張大磊.中國禪宗文化對古代日本藝術設計和美學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199-201.
[2]張婷婷.從日本茶道形成的歷史看日本人的本土化創新意識[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3,03:91-96.
[3]陳永華.禪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從中日茶道的淵源、特點談起[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46-50.
[4]陳曦.論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69-72.
[5]皮朝綱,邱明豐.美學研究新天地——2004年國內宗教美學研究概覽[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12-19.
[6]馬慧.論禪宗思想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影響——以日本產品設計為例[J].中國包裝工業,2013,18:42+44.
[7]王興國.中西哲學對話的一個嘗試性設想——從茶道建立世界性的中國哲學的“一期一會”[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1:39-47+3.
[8]徐文,陳李萍.從美國禪宗詩到“殘缺蘋果”的視覺符號——美國新文化潮流中的禪宗美學[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03:106-112.
[9]劉桂榮,傅居正.禪宗美學對美國現當代藝術創作理念的影響[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148-151+160.
[10]柯慧俐.通過中日茶文化的對比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文化的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08:212+226.
李如麗(1983-),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日語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