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貴州遵義563000)
剖析黔北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發展的融合
于天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貴州遵義563000)
茶產業的發展不僅要依靠自身不斷進步的生產技術,更需要和地方的鄉村生態旅游結合在一起。黔北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產茶區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黔北地區生態環境優美,因此可以借助其自然環境優勢打造多元化的鄉村生態旅游產品,積極和本地的茶產業融合,開拓出特色發展之路。
黔北;鄉村生態旅游;茶產業發展
黔北地區歷來是產茶的重地,早在清代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全國主要的茶葉產區之一,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黔北地區的茶葉產量不斷攀升,已經成為影響全國的重要茶產區,茶葉經濟成為了黔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開發黔北地區的茶葉資源,幫助黔北地區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之間的有機結合,則成為推動黔北地區農村發展的新思路。
產業融合,其發展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是產業邊界之間互相交叉所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產業融合打破了原有的產業邊界,從而促進不同行業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旅游業本身是不具備邊界的一個產業類型,其本身對于各種生產要素都有聚合需求。特別是從產業融合的角度看,對黔北地區而言,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要著眼于旅游產業自身的發展,更需要注意到黔北地區本身特有的文化、生產特色,利用黔北地區已有的生產要素,不斷完善黔北地區旅游產業自身的優化升級。
黔北地區的傳統茶產業是自然農耕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的方式進行采摘、加工的一種產業模式,其本身就有非常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傳統的茶生產模式,雖然產量相對較低,相對于采用化學肥料或電力等方式進行的現代茶葉生產模式而言,其本身采用的方法是比較環保的。黔北地區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過程中,對于傳統茶葉生產方式的重新回歸,可以讓這種傳統文化元素,與鄉村生態旅游的模式結合在一起,以健康的鄉村生態旅游方式,鼓勵人們重新理解傳統文化的茶產業,特別是茶產業本身的環境適應性、文化共生性等珍貴特征。這也是黔北地區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結合的重要基礎。
2.1 黔北地區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結合發展優勢
黔北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結合,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優勢基礎。一方面是茶產業的消費趨勢不斷上升,為黔北地區的茶產業及其附屬的產業鏈條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當前,茶葉消費者對茶葉的消費需求由傳統的大眾茶逐漸轉化為對名優茶的消費行為。黔北地區所產的茶葉,本身具有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積淀的特點,這些方面實際上都為黔北地區的茶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市場、環境、文化等基礎。從位于黔北地區的遵義茶區發展狀況上看,當前黔北地區的茶葉生產,已經逐漸成為了黔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黔北地區的名優茶產量比例逐漸提升,對茶葉的消費行為形成了主要的引導作用。而且,茶葉本身的保健功能和歷史文化功能,為茶產業在黔北地區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些資源不僅通過茶葉消費本身來實現弘揚與發展,也可以通過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來實現發展。
另一方面,黔北地區的地方政府對于茶產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結合,也持有積極的推動態度。如遵義市對其下屬的6個縣建設了100萬畝的大型茶葉產區,對于整個黔北地區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而且大型茶區的形成,也對茶區所涉及到的鄉鎮和鄉村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湄潭縣等作為重要的規劃地區,逐漸形成了特色的茶產業區,都對其所在的鄉村區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有實力的商家紛紛進入黔北地區,這對黔北地區的茶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茶產業和農村生態旅游奠定了重要基礎。
2.2 黔北地區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結合發展劣勢
當前黔北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的結合,也存在著一定的劣勢。比如在全國范圍內,有更多的名優茶產區出現,對黔北地區的茶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全國各地紛紛舉行各種茶葉展銷會,茶產業本身的發展,不僅需要茶葉生產工藝自身的成長發展,更需要在各個地區爭取獲得更大的茶產業發展平臺,為黔北茶葉的推廣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茶葉市場的發展速度快、行業市場競爭大,也給茶葉文化與生態旅游文化的結合帶來了更大挑戰。從另一方面看,黔北地區的農村生態旅游點相對較為分散,都是各個地區自發形成的一種經營模式,并沒有形成集群效應,這也導致黔北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缺乏活力,沒有更好的集聚生產要素。因此,茶產業發展視野下的黔北地區農村生態旅游,應該更進一步地促進生產要素的集中,推動黔北地區茶產業與鄉村生態旅游的共同發展。
3.1 茶葉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模式
在黔北地區傳統茶產業生產當中,有不少是保持著原生態的手工制作模式,特別是黔北地區原始的茶葉制作方法等。黔北地區的茶葉生產,是民族文化和茶葉文化結合的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當中包括了很多民族的傳統工藝。因此,黔北地區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和茶藝文化,推動當地特色的民族茶葉文化融入到鄉村的生態旅游當中,形成農業文化的旅游創意產業園。在當前市場競爭不斷激烈化的狀態下,只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獲得一席之地,并且提高自己旅游產品在旅游市場當中的價值認同度。農業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應該利用本土的優勢,利用黔北地區的能工巧匠以及傳統的制茶大師,對黔北地區的制茶方式進行集中展示,挖掘這些制茶工藝當中具備特色的內容。農業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盡可能地表現出其原生態的黔北地區茶文化。在這個基礎上,黔北地區可以從外地引入更多的藝術家,如畫家、作家、雕刻師等,將黔北地區的茶葉文化和鄉村風貌,以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展現,拓展旅游產業與茶產業之間的融合空間。
3.2 茶葉文化遺產園與分時開發模式
黔北地區的茶文化,其本身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歷史遺存。這些不僅具有非常豐富的科學價值,也符合現代人返璞歸真的審美價值。因此,對于黔北地區的茶文化挖掘,開發者應該充分地調動茶葉文化的專家團隊。而對于茶葉文化遺產、農業景觀等規劃,開發者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一系列的整合,讓這些文化元素在鄉村生態旅游當中真正聚合。黔北地區的開發方以及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地挖掘珍貴的傳統茶產業遺產留存,從生態文化方面進行全方位評估,挖掘形成特色性的黔北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園。
此外,遺產園也可以配合分時開發模式進行拓展。分時開發,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的季節,地方可以提供不同的旅游文化產品。黔北地區的氣候雖然是相近的,但是不同區域仍然有各自的季節特色。因此,黔北地區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的過程當中,應該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特性,根據一些季節的不同景觀進行規劃,形成不同景觀的農業文化遺產園。對于農業文化遺產園的開發,要盡可能少破壞其生態環境,保存更多的生態文化,提供一些原生態的文化旅游產品,進而對黔北地區的茶文化進行原生態展示,為科學研究、旅游、觀光等提供更為原生態的基礎。
3.3 農業科技普及的茶葉園開發模式
針對青少年旅游者,農業科技普及的茶葉園也是一種黔北地區進行茶產業開發的模式。當前很多地區在嘗試對茶產業進行科學普及園的建設,但是更多的是對現代農業技術的展示,缺乏對傳統農業技術,特別是傳統農業技術當中的科學元素進行展示,因此,很多青少年對傳統的茶產業,特別是制茶工藝等都沒有非常科學的認識。黔北地區可以針對青少年的旅游者開發鄉村生態旅游與農業科技相結合的科普旅游產品,以科普旅游的模式擴大傳統茶產業的文化影響,以此更好地形成市場性茶文化旅游產品。青少年對黔北地區的茶產業科學性的觀光,可以采取特定的農業茶葉科技展示園科普園的形式,對一部分的產茶區域進行內部改造,優化其食宿條件和衛生條件,通過一些專業的茶農向青少年學生介紹這些傳統的制茶技術,提高青少年學生旅游者對于茶葉發展的樂趣。
3.4 茶葉生態養生園開發模式
黔北地區在開發其鄉村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茶葉的保健養生功能,形成生態養生園的開發模式。地區開發者以體閑養生作為主題,更好地迎合現代人在旅游過程當中返璞歸真、追求養生體閑的消費需求,特別是老年人對于養生的需要,方便老年人到黔北地區參觀茶文化的過程當中,感受茶本身的保健養生功能特別是生態價值。黔北地區要展示其地區良好生態環境,對茶與人的積極影響,從而讓老年人認同黔北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價值,這也是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產品多元化的良好途徑。此外,在養生、生態環境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茶文化特別是茶區的環境,開發體閑茶葉農莊,以此滿足更為大范圍的消費群體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的需求。黔北地區的茶葉生態養生園、體閑農莊等旅游開發,可以幫助黔北地區茶葉專題生態旅游產品的多元化。
在當前茶產業發展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食品安全危機等問題讓人們對于食品安全和生態回歸有著更強烈的消費需求。黔北地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正是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的重要地理條件基礎。因此,黔北地區應該抓住其有利的優勢,促進傳統茶產業和地區鄉村生態旅游的結合,利用多種模式打造多種生態旅游產品,為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贏得一席之地。特別是多種生態莊園模式、分時開發模式等,都有助于黔北地區鄉村生態旅游與茶產業的良性融合、共同發展。
[1]興安,王立磊,張廣宇.感知公平、社區支持感與社區參與旅游發展關系——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J].旅游科學,2015(5):14-26.
[2]林清清,保繼剛.茶旅游發展中的茶農角色參與:南糯山、老班章案例[J].旅游論壇,2015(4):1-8.
[3]九霞,張藹恒.族群邊界理論視角下旅游目的地東道主內部群體研究——以陽朔為例[J].旅游學刊,2015(6):102-110.
于天(1982-),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