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飛鴻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經貿與信息分院,湖南長沙410217)
茶文化旅游模式及開發策略研究
凌飛鴻
(長沙職業技術學院經貿與信息分院,湖南長沙410217)
茶文化旅游是目前我國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項目之一,但現在許多旅游業者對茶文化在旅游項目中的應用價值認識不足,而且現有的許多旅游文化景點,對本地的茶文化特色了解不夠深刻,導致在茶文化特點上的體現不夠明顯,且沒有專業茶文化旅游技術與服務措施,缺乏高度的品牌意識和適當的宣傳,使得我國的茶文化旅游發展與我國得天獨厚的傳統茶文化不相匹配。本文以廣東茶文化旅游為例,對廣東開發茶文化旅游的優勢及相關策略做了簡要分析,多角度對廣東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是廣東茶文化的旅游發展再創新高的契機。
茶文化旅游;旅游模式;優勢開發;開發策略
我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采制并飲用茶葉的國家,目前,我國國民的生活方式、旅游經驗以及價值觀念正在向著更加豐富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觀光旅游模式在現今社會的發展中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旅游的文化價值需求,所以,地區旅游開發的產品結構以及開發理念、優勢措施等都需要及時調整升級[1]。在這種條件下,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歷史悠久又與現今社會接觸密切的新興旅游形式受到了許多旅游工作者的重點關注。從旅游資源學的角度來看待,茶文化是地區旅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層次的文化價值,需要引起旅游文化設計的足夠重視,將茶文化旅游發展成為新型的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旅游業發展模式。
廣東是我國的“烏龍茶之鄉”,是我國烏龍茶的主要產地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功夫茶的發祥地,具有非常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廣東特色的茶文化,尤其是特色的功夫茶文化和技藝,對于廣東的茶文化旅游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是不可多得的高價值旅游文化資源,具有無窮的宣傳和開發潛力,所以,提高廣東茶葉品牌的知名度,加大宣傳開發力度,可以有效地整合廣東茶文化與旅游文化,促進廣東的新型茶文化旅游,提升廣東旅游業的文化品位與戰略地位[2]。
現代化旅游可以根據地方特色、資源利用、旅游產品和旅游開發等分為不同的開發模式,如“大理模式”和“香格里拉模式”;直接利用型和整合提升型;原生態模式和主題公園模式;政府主導模式和景區帶動模式等。有一些學者對茶文化旅游模式今次那個了歸納,將其總結為自然生態與觀光發展相互結合的農業旅游方式,是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技術開展的茶文化與地區特色旅游融合的科普教育型旅游,并進一步打造成購物型帶動經濟發展的茶文化旅游,需要從多角度出發,根據地區文化景觀為基本旅游要素,滲透入文化風情、環境教育和地區參與的作用,開發出以體驗為主,以傳承為主的富含人文內涵的旅游產品,是旅游資源、文化資源、旅游產品、經濟利益與游客體驗的有機統一。
廣東的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優勢,在茶文化基礎、優美的地域環境及目標市場等方面都與眾不同,直接促進了我國廣東的新型特色而茶文化旅游業發展。
2.1 地域環境得天獨厚,自然生態環境優美
廣東的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地域環境優勢明顯,靠山臨海,且有很多處于茶葉產區處于氣候溫和,具有較大晝夜溫差和下雨量的高山地帶,是非常理想的綠色茶葉產品生產基地,尤其潮州市地域的的山海之美更是獨具特色,“內外三山、兩水一灣”的自然美景格局獨一無二,為廣東的旅游業景觀發展帶來了非常高的美觀價值。近幾年來,茶葉產業發展十分迅速,各種廣負盛名的名茶品牌不斷涌現,如翼龍、宏偉等,直接促進了我國茶葉產業以及茶葉旅游業的發展。在鳳凰山的茶園更是美不勝收,采茶季節茶園的鮮翠欲滴為旅游業提供了很高的觀賞價值[2]。
2.2 茶文化基礎深厚
廣東的茶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茶文化處處體現于廣東人文歷史文化傳統的文人詩詞和居民日常生活中,是茶文化歷史非常悠久的省份,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廣東茶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中便有“烹茶以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的說法,是中華民族的茶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員。尤其是雅俗共賞的功夫茶,其文化內容和人文基礎都十分豐富,在沏、沖、聞、品等各方面都是登峰造極之作,以茶會友,在品茶過程中不僅是為了解渴,還通過茶這一媒介,相互之間閑聊消遣,增進感情或洽談貿易等。不論何時何地,人們聚在一起長斟短酌,已經成為了功夫茶的生活風俗,展現了廣州人民生活淳樸的一面,具有源遠流長的民間飲茶風俗,也具有龐大的民間消費群體[3]。
2.3 目標市場獨特
廣東茶文化的目標市場是非常獨特的,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功夫茶特色,都促進了廣東茶文化民眾基礎的形成,使廣東茶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具備了獨特的目標市場,即廣東當地居民,全國各省茶葉市場客源,國外游客和一些海外茶文化潮人,這些人對茶文化的喜愛,促進了廣東茶文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廣東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以及廣東附近的居民對廣東的茶文化了解更為深刻,且營造的飲茶氛圍更為濃厚,他們日常飲茶的習慣,特別是對本地茶葉的鐘愛會直接帶動廣東茶文化的發展氛圍,是基本的一級市場目標;中國茶葉客源市場是非常廣闊的,以中國的茶文化豐厚的傳統底蘊作為支持,各地的茶葉、茶具、茶藝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卻又同根同源,互相影響促進,對廣東的功夫茶等特色茶葉、茶藝具有較大的興趣,可以大范圍的擴大廣東茶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廣東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3.1 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新興的茶文化旅游產業是一項具有很強的茶文化與旅游文化交叉性的產業,與交通通訊、住宿餐飲及衛生娛樂的設施發展息息相關,只有投入相應的設施資金,完善與旅游發展相適應的配套設施體系,為游客提供更為舒心的游覽環境,滿足游客在物質與精神上的而全面需求,使吃喝玩樂系統的發展,餐館提供體現茶鄉特色的特色餐飲,住所提供干凈舒適又經濟實惠的家庭旅館,以滿足各個階段層次的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廣東茶文化旅游是一種鄉村形式的生態旅游,其生態美學價值與傳統文化價值是茶文化旅游的恒久魅力[3]。因此,在茶文化旅游的茶區建設中,要在基礎設施上做到衛生與舒適并重,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能一味的模仿別人,追求高檔次,要體現出茶鄉主體特色,讓長期生活在城市喧鬧環境中的游客耳目一新,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生態旅游,在旅游中享受和諧的安靜閑適。
3.2 提高廣東茶鄉的人文素質
在廣東茶鄉開發茶文化旅游,要在硬件環境保障的基礎上,更加完善軟環境的建設,提升茶鄉的整體人文素質,提升茶鄉旅游區人員待客水平。首先,要提高茶鄉工作人員的最基本的素質,如語言方面的差異,工作人員要勤加練習,消除廣東的工作人員與游客之間的溝通障礙,向游客介紹更多的茶文化知識,強化旅游人員的服務意識,做好名副其實的鄉村導游;其次,要重視對旅游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特別是對茶文化知識的普及,培養從業人員的茶藝、茶舞、茶歌等技術[1];最后,要注重高級專業人才的引進,特別是精通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綜合性人才,也可以從茶鄉旅游點內部發現或培養人才,也可以外聘高級顧問,引進專業人才,形成高水平的旅游接待團隊。
3.3 建造廣東功夫茶文化博物館
廣東的功夫茶文化起源于明代,在清朝時期最為盛行,成為了廣東地區雅俗共賞的普遍飲茶習俗,更成為了現代茶文化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建設廣東功夫茶的茶文化博物館可以將茶文化、制茶研發技藝、茶具文物的展覽、泡茶技藝、觀光旅游文化等收集在一起,以非文化遺產的形式進行廣東功夫茶的宣傳與傳承,同時以人文意味濃厚的茶文化推動廣東的文化茶葉,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廣東功夫茶博物館的建成是廣東茶文化歷史的再現,分為了茶文化展示區、文化體驗區和茶藝培訓區,在多方位的展示茶文化魅力的同時,讓游客能夠親身體驗到烏龍茶的文化精髓,被切身感受的茶文化熏陶[2]。
我國作為悠久茶文化的發源地,廣東作為烏龍茶的主要產地,其獨特的茶文化魅力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都是廣東發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優勢,我們需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開發出獨特的廣東茶文化旅游路線。
[1]宗敏麗,祁黃雄,吳健生.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以浙江顧渚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03):315—320.
[2]楊佩群,周林.潮州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30(1).50-51.
[3]徐虹釵,吳志峰.福建茶文化旅游開發探析[J].廣東茶業,2008,4.33-34.
[4]姜衛衛.湛江茶文化旅游的現狀及拓展策略[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36(2).58-59.
凌飛鴻(1983-),女,湖南常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旅游、鄉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