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音,陳佩珊,張景華
(河北行政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1)
從社會文化功能角度談茶鄉生態旅游的構建
李曼音,陳佩珊,張景華
(河北行政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31)
隨著廣大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愈來俞高。這種心理上的需求基本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是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第二是在旅游層面上。而在茶鄉構建生態旅游,不僅能助推當地茶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而且能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心理需求,具有很好的社會文化功能。本文從社會文化功能角度談談茶鄉在生態旅游方面的構建與完善。
社會文化功能;茶鄉生態旅游;茶產業;茶園建設
近些年,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攀升,在基本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老百姓便開始關注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特別是在文化方面的需求是與日俱增。而茶鄉生態旅游的構建,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這種需求。一方面,茶鄉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能讓人感到心情愉悅,另一方面,茶鄉生態旅游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具有很強的社會文化功能,使游客在飽覽風光的時候,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茶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從宏觀角度來看,一種事物的文化功能可以分為兩方面,分別是有形文化功能和無形文化功能。有形的文化功能是指其文化屬性能夠被人看到,譬如說秦始皇兵馬俑、北京故宮等,游客能夠用眼睛直觀地看到其所蘊含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而無形的文化功能則是指那些看不到但是能夠感受到的文化元素,比如說習俗、精神、民歌、故事等等。茶文化亦是如此,一方面它存在于那些能夠被我們看到的事物中,如茶具、茶葉、茶樓、茶藝表演,另一方面它還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屬性,比如說茶文化中所蘊含的茶道精神和茶人精神等文化屬性。近些年興起的茶鄉生態旅游,是把茶文化與旅游業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其主要內容就是依托于茶鄉美麗的自然環境,并以茶為載體,通過各種方式來挖掘和展現其所蘊藏的茶文化。在展現方式上包括自然觀光、茶葉種植及生產體驗、茶文化和茶知識講解、茶事活動、購物等。其所覆蓋的旅游資源大概有茶鄉的自然風景區、人文歷史景區、茶藝表演團隊、茶鄉生態園景區、茶鄉餐飲業、茶產品生產企業等幾類。
構建茶鄉生態旅游,能夠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茶文化。眾所周知,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且歷史久遠,一片綠色的茶葉,包含了藝術、文學、建筑、宗教、精神、音樂、美學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說茶文化與文學的關系,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文學家便提煉出茶文化所蘊含的“天人合一”和“返璞歸真”的哲學思想,并通過對茶葉本身的物象描寫,或是直接或是含蓄地通過茶葉來表現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身性格。有數據顯示,不含散文、小說等文學形式,單單是兩宋時期,就有三百多名詩人和詞人寫過茶詩茶詞,刨去失傳的那些詩詞,光是流傳至今的就有一千多首。又比如說茶文化與建筑和環境的關系,我國的茶文化講究清雅幽靜,飲茶者也往往追求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所以在飲茶環境和建筑的營造上面往往會突出這一點。像在園林或院子的格局上面,會利用空間結構上的收斂、虛實對比等方式,來呈現出移步換景、峰回路轉的藝術特點。而茶鄉生態旅游則能利用其空間和展現方式多樣化的優勢,將我國傳統茶文化的這些優秀元素呈現出來,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到茶文化的韻味,得到精神和靈魂上的洗禮和教育。
構建茶鄉生態旅游,能夠更好地保護茶鄉的茶文化景觀和歷史遺址。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進程中,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立和留下了眾多的物質文化遺產。比如說茶馬古道、長興貢茶院、茶莊、茶山等等。其中很多的茶文化景觀和歷史遺址散落在一些深山里或者是農村里,一方面不受重視,隨著歲月的侵蝕漸漸消失。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很多茶文化景觀被人為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公路、高樓、工廠。而構建茶鄉生態旅游,則可以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來更好地保護這些文化景觀或歷史遺址,因為游客之所以能來茶鄉旅游,看的就是這些古老的事物,看的就是這些充滿歷史感和文化內涵的景觀。一旦這些曾經不起眼的東西給茶鄉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時,那么當地有關部門和群眾必然能夠意識到它們的價值,從而出臺或采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去主動地保護和修復這些文化景觀。
構建茶鄉生態旅游,能夠提高茶鄉當地群眾的文化素養和人口素質。從實際情況來看,除了少部分茶鄉地處經濟發達地區之外,其它很多茶葉原產地都位于一些偏遠的山區,其自然風景固然美麗,但是偏遠往往意味著經濟以及人口素質上的落后。他們之所以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外界的交往較少,從調查情況來看,很多茶鄉都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熟人社會,其人口的活動范圍基本就局限于當地,在文化上面具有很強的封閉性。而構建茶鄉生態旅游,則能打通他們與外界的交往壁壘,通過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游玩,能給茶鄉帶來外面更新、更活躍、更先進的思想和文化,讓茶鄉的老百姓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學習到處于優勢地位的現代優秀文化。同時,茶鄉的生態旅游基本上算是一個服務行業,需要大量的服務型人才,而基于成本和風俗等方面的考慮,在招聘員工時,當地的群眾必定是首選人群。因此,構建茶鄉生態旅游,能夠讓當地老百姓學習和掌握現代服務業中的一些規矩和技巧,進而提高商品意識以及對市場經濟的駕馭能力。
近年來,我國的茶鄉生態旅游得到了蓬勃發展,也取得了不小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但也毋庸諱言,從社會文化功能角度來看,很多茶鄉生態旅游還存在著諸多不足。
首先是茶鄉生態旅游的文化形象不夠突出和鮮明。在一些茶鄉的生態旅游發展中,往往只是注重了經濟上的效益,把精力主要用在了茶產品的功能宣傳、茶鄉自然風光、茶事活動的豐富性上,當然這些方面沒有錯,但是卻忽略了對當地茶文化生態旅游中文化形象的構建。以杭州為例,他們在茶文化旅游中直接把杭州的經典景觀拿過來宣傳,像西湖、雷峰塔等,但是像杭州的一些茶文化景點如龍井問茶、梅家塢、龍井村等茶文化符號,卻沒有充分的宣傳和樹立,這就導致人們產生這樣一種觀點:杭州茶文化生態旅游中的“茶”元素只是輔助的和次要的,是杭州旅游業的一個小分支而已。
其次是茶鄉生態旅游產品較為單一,文化內涵的分量不足。我國的很多茶鄉生態旅游在發展中,一方面為了獲得足夠的經濟效益,把旅游內容過多地放到了觀光、體閑、購物等上面,卻忽視了一些茶文化的參與和體驗內容。以杭州為例,雖然杭州擁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和眾多的茶文化遺址,但是在其開發的茶文化生態旅游中,更多的產品是讓游客去喝茶和買茶以及購買其它的茶產品。不光杭州如此,其它很多地方也是如此,這在導致茶鄉生態旅游同質化的同時,也難以讓游客獲得最佳的旅游體驗和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一些茶鄉在構建生態旅游時,沒有充分將自身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缺乏足夠的文化精品線路。從實際來看,很多地方的旅游線路都是帶著游客去一個地方看景,然后喝茶,之后讓游客購買茶葉,沒有創立自己獨特的旅游精品線路,還停留在過去那種披著文化的外衣去兜售產品的層次,沒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和氣候,這樣極易讓游客厭煩,很難獲得“回頭客”。
第三,是茶文化旅游人才上的匱乏。很多茶鄉的生態旅游從業者,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因為其地處偏遠,很難招聘到城市里那些高素質的茶文化人才和旅游行業人才,只能就近取材,從當地及周邊地區來進行招聘。這就導致其選材面較窄,無法保證從業者的專業能力和文化素養。茶文化旅游不同于普通的旅游,它的核心價值和競爭力就是文化二字,必須要有對茶的歷史、采摘制作、禮儀、風俗、種類等知識非常了解的從業者來參與和管理。人才上的匱乏,就會阻礙茶鄉生態旅游的更好發展,也對茶鄉生態旅游的社會文化功能的發揮產生一定的阻礙。
第四是茶鄉生態旅游的一些場所過于短視化和經濟化。在茶鄉生態旅游中,游客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一些茶館、茶莊等場所,但是在很多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場所雖然冠以“文化”二字,但大多是出于急功近利的賣茶目的,無論是茶藝表演還是產品介紹,都很浮躁和短視,讓一些游客根本就不敢停留,因為一旦停留就很難空手走開,不得不掏錢消費。這就暴露出一些茶鄉生態旅游在建設和管理上的短視和粗糙。
第一,要豐富旅游線路,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不同層次、年齡、文化背景、地域的游客,有著不同的愛好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在構建茶鄉生態旅游時,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來開發出不同的文化旅游產品。比如說,年輕旅游群體好奇心強,喜歡追求一些未知的東西,求知欲望強烈,因此不妨開發出一些野外生態旅游線路,形式上可以由茶鄉夏令營、茶鄉戶外生存、茶文化考察游等。而對于那些中年或者老年游客,應當開發一些以養生、保健、體閑為主的旅游線路,并且要把旅游的節奏放慢一些,讓他們在旅游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茶文化所具有的淡泊明志、清凈幽雅的意境,從而得到身心上的充分放松。另外,還要在旅游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譬如說可以在一些旅游活動中邀請一些茶文化專家來講課,并在茶道、茶藝表演以及茶葉的采摘和炒制過程中,加入茶文化方面的講解。在這一點上,不妨借鑒一下“梅家塢模式”,其在發展茶鄉生態旅游時,就是把茶文化和旅游業以及茶產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以及思路上的創新來開發具有市場效果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并借助政府或企業的力量,在茶館的建設上注入更多的文化和藝術性,從而使旅游、茶文化及茶產業得到了良性互動,最終達到了三贏的目的。
第二,要培育和引進茶文化旅游的專業人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針對這一點,一方面要“請進來”,多與一些高校進行交流和合作,或是通過聯合辦班的方式,又或是通過校園招聘的方式,培育和引進一些具有專業知識和較高文化素養的年輕人才。另一方面要“走出去”,要讓現有的從業者多出去接受學習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拓寬他們的眼界,進而提高其學識和素養。這樣才能讓茶鄉生態旅游得到更快的發展,從而更好地發揮出茶鄉生態旅游的文化功能。
第三要把茶文化旅游與當地其它文化旅游進行結合。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旅游上面茶文化旅游不可避免要與其它的旅游資源產生眾多的交集。針對這一點,就要重新審視和整合自己的旅游文化資源,把茶文化旅游與其它文化旅游進行融合整合,推出一些新的文化旅游產品。以杭州為例,它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佛教文化,而佛教與茶的關系十分密切,比如說“禪茶一味”。因此,杭州在開發茶文化旅游時,就會在一些寺廟里面舉行茶宴,一方面品茗,一方面坐談佛經,這就讓游客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韻味,增加了體驗的滿足感。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國廣大的茶鄉生態旅游者去學習借鑒。
[1]周永廣.杭州“體閑之都”的文化背景初探[J].旅游論壇, 2007(1):140-142.
[2]周嵐.關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17):58-61.
[3]林馥茗.開發茶文化旅游促進茶產業發展[J].茶葉科學技術,2007(3):31-32.
[4]楊明.體閑與旅游調研導論[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5]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論[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李曼音(1979-),女,河北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管理。
陳佩珊(1982-),女,河北石家莊人,助教,研究方向:社會管理。
張景華(1985-),男,河北正定人,助教,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