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非物質文化視角下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
劉瑩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非物質文化是指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由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化財富,其所囊括的領域異常廣泛,通常包括自然科學、宗教道德以及文體藝術等多個層面,其是與社會環境相應而生的。本文以非物質文化視角為切入點,對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之路進行了探索。在論述了非物質文化的特點與保護原則后,又從兩個角度對非物質文化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解析,并最后透過非物質文化視角對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策略進行了具體闡述。
非物質文化;茶文化旅游;文化內涵;開發策略
一般而言,非物質文化凝聚著我們祖祖輩輩幾千年的智慧,其具有不可復制性,一旦被破壞將意味著永久失去。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精神需求也逐日見長。非物質文化作為歷史的遺留產物,其深厚的文化意蘊與濃郁的人文氣息使得其地位也愈發拔高。當前,旅游模式從傳統單一的風光旅游向文化旅游過度,而陷入死胡同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也將會因為非物質茶文化遺產的注入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進而促進多元化的開放性的茶文化旅游新格局的形成。
非物質文化概念最早源于日本,其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財產,對于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鮮明的促進意義。非物質文化猶如一塊塊活化石,使我們能通過對其的研究了解我們人類的發展歷史,知道我們人類文明的演化過程,使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要去向何處。因此,非物質文化對于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都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分支。因而,對于非物質文化的思考應該從其文化屬性進行具體闡述。就歷史環境遺存的角度而言,非物質文化表現為特定的歷史環境、村落形態以及街巷特色等外在結構形式,并且還會以一種空間物化的形態展現出來,并于特定的歷史環境融為一體。另外,非物質文化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其將歷史文化內涵注入到語言、風俗以及節日等活動中,并以靜態的物質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使其能通過眼前的非物質文化實物觸及過去的生活。同時,非物質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其文化遺產價值,任何非物質文化都蘊藏著特定的文化內涵,促進了獨有民族精神的形成。
1.1 非物質文化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在其誕生之初就被打上了地域化烙印,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土壤上孕育而生的,從本質上來講其帶有濃厚的本土文化色彩,并不是單一的外來文化,而是深植于當地文化而形成一種物質文化,展現的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文化特色,因而也呈現出多樣化特性。同時,非物質文化也在鮮明的地域印記中散發出濃厚的民族化氣息,不同民族所滋養的非物質文化內涵也是不同的,其在無形中被打上了民族化的烙印,我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沾染的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痕跡。另外,非物質文化從其內在構造上來說,其不僅包括了歷史環境,還囊括了文化載體以及精神內蘊等多方面,其實質是一種整體性的構造,所有的物質表現形式都通過具體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并構成統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再者,從時光的隧道里走出來的非物質文化,自然帶有濃厚的歷史傳承性,其作為一種有形的物質文化實體而存在,以無聲的形式闡述著流逝的林林總總。
1.2 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原則
非物質文化是不同于現實物質文化的歷史遺存物質,其表現形式也是豐富多樣,一座廟、一把刀、一條船、一個村等都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而非物質文化保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的真實性,也就是必須遵循保真性原則。文化以真實而存在,凡是失去了真實根基的文化都會被歷史的黃沙所掩埋。因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都會根據其原有的文化面貌進行保存,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美學觀念的變化而對其進行隨意化更改。此外,非物質文化保護也會以主體性原則為切入點,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主體著手,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進行及時搶救,并以此為契機培育新的非物質文化本體,以防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不經意間消失。當然,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也應該以整體性原則為重點,分區域對非物質文化進行整體性保護,將所有的非物質文化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然后構成一個系統的文化形態,從整體的民族風貌出發,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進行整合開發。
2.1 過于注重物質開發模式,忽略了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重要體現。茶文化作為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其非物質文化形式也是異彩紛呈的。然而,當前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并沒有結合茶文化的非物質形態,對其旅游產品進行針對化設計。紙醉迷金的現代社會里,大眾都沉迷于對物質的追求。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也陷入了浮華設計的泥沼中,其大多以虛浮夸張的物質設計為基礎,對茶文化旅游產品進行不切合實際的開發。茶園景區為了吸引游客,以非物質茶文化的表面物質化東西為著手點,對其進行過度開發設計,而忽略了茶文化深沉內涵的融入,進而使得茶文化旅游產品趨向于同一化,其文化衍生品也越發淺薄,難以從琳瑯滿目的茶文化旅游市場中脫穎而出。另外,非物質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思路也拘泥于傳統的觀光模式中,枯燥單調的茶文化旅游觀光難以吸引游客的注意,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非物質茶文化旅游產品也使得其市場競爭力大為削弱。
2.2 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整合不夠充分,沒有形成旅游資源的集聚效應
非物質茶文化遺產的開發必須通過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形式展現出來,而非物質文化資源必須以整體為切入點對其進行系統的開發利用。但是,我國當前的非物質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并沒有以其整體的可塑性為出發點,而只是根據其開發設計的需要對其進行片面化設計,也沒有結合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歷史因素、文化價值以及科學效用與社會影響等角度進行貼合設計,進而導致非物質文化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所呈現出的特點與當地本土文化特色格格不入,極大地降低了茶文化旅游產品的觀賞價值。此外,在開發非物質茶文化旅游產品時,沒有以當地整體的生態環境為立足點,只注重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卻忽略了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其沒有根據生態環境的承受容量對游客數量進行控制,使得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被打破,也破壞了茶文化非物質文化的原始狀態,喪失了其真實性。另外,茶文化非物質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必須以當地的物質文化實體形式為基石,開發商需要對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態進行實際調查。但是,茶文化非物質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卻并沒有從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整體價值出發,而只是以當前現有的茶文化旅游產品作為主要營銷項目,而對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甚少提及,更加難以形成規模化的非物質文化旅游集聚效應。
3.1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原則為指導,踐行適度開發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開發的原則對于茶文化旅游產品而言,將會推動其向更深更遠更高的方向邁進。所以,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應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原則進行合理化設計。首先,可以引入保真性原則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加強保護,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對當地的茶文化旅游環境進行專業檢測,防止茶文化旅游資源因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失去其固有的文化價值。而后,也應該融入茶文化的深層內涵,將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前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并軌化設計。以綠色節能理念指導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擯棄名不副實的茶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以簡約娛樂化的方式對茶文化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開發設計,建立科學的非物質茶文化資源開發體系,從而促進茶文化旅游產品文化藝術內涵的提高。
3.2 積極發揮自主創新精神,創設多樣化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項目活動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原始動力。但是,我國在利用非物質文化這一概念對茶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設計時,其自主創新精神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只是將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表現媒介添加到了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中,并沒有根據茶文化旅游項目的不同特點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創新性融入。所以,茶文化旅游產品也就愈益單調,難以使游客在流連中駐足。因而,在以非物質文化視角為切入口對茶文化旅游產品進行創新設計時,其應該將茶文化的非物質表現形態按照不同的排列組合形式,將其以匠心獨具的方式地注入到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中,并進而設計出獨具一格的茶文化旅游項目活動。例如,可以結合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創建茶文化養生旅游產品,將飲茶與溫泉相結合,推動茶文化旅游產品向多元化之路邁進。
[1]龍先瓊.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特征及其保護原則的理論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47-52.
[2]楊坤武,明慶忠,李慶雷,朱菲.基于深度旅游理念的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J].旅游研究,2008(4):48-51.
[3]章皙妮.談旅游體驗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J].中國商界,2010(1):197-198.
[4]宗敏麗,祁黃雄,吳健生,馮喆,黃秀蘭.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以浙江顧渚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3):315-320.
[5]宋河有,張冠群,長安,劉正鼎.創意旅游視角下內蒙古草原非物質文化資源深度開發研究——以蒙古族“男兒三藝”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68-72.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研究,課題編號:2017-ZZJH-109
劉瑩(1984-),女,河南鄭州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環境空間設計。